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中国边疆史地学术讨论会纪要

http://www.newdu.com 2017-11-03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 李国强 参加讨论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中国边疆史地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10月22日至26日在京举行。来自全国17省、市、自治区,包括汉、蒙、满、回、朝鲜、白、柯尔克孜等7个民族在内的107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为了推动全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发展,1987年重新调整后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进行了广泛征询建议的工作,经过协商,决定与人民大学清史所共同主办这次全国性的学术活动,
    由戴逸、马汝珩(人大清史所)、吕一燃、马大正(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四位同志组成了会议领导小组,几个月的筹备工作井然有序。邀请信发出后,陆续收到要求参加会议人员的大量电函,充分显示了全国边疆史地研究者的热情。同时,吕一燃同志以个人名义向台湾学者发函邀请,引起他们极大的关注。为了充分利用仅有的人力,财力,负责会务的张书田同志付出了大量劳动,做了周密安排。在此期间,主办单位得到上级机关有关单位的支持与合作,还得到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新闻宣传部门的支持。领导小组经过研究,确定了本次会议的三个主题:一、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对象、功能、现状与展望;二.中国近代边界问题;三、中国历代边疆政策和开发研究.
    10月21日主办单位的会议工作人员分成会务组、秘书组、材料组,到达会议举办地点北京大学。随后,一批批学者、教授、研究人员、旁听的研究生等与会者陆续到达。当晚,由会议秘书长马大正召集全体代表举行了预备会,介绍了会议筹备、组织、安排等有关情况。
    10月22日具有开创意义的首届中国边疆史地学术讨论会正式开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周谷城,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之,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多杰才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蔡美彪等20余位特邀代表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马汝珩主持,吕一燃做了题为“发扬优良传统,开创边疆史地研究的新局面”的主题发言。他指出:爱国主义和求实精神是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优良传统,我们应继承和发扬这一珍贵的历史遗产;中国历代疆域史和中国近代边界史是边疆史地研究的薄弱环节。为了促进边疆史地研究的发展,他最后提出了以改善研究工作条件为核心内容的六点建议:放宽研究人员查阅边界档案资料的限制;放宽对疆域和边界问题研究成果发表的限制;对于国外歪曲中国疆域史和边界变迁史的观点,要允许中国学者作出反应;采取措施,调动全国的有关专家学者的积极性,加强后继人才的培养;有计划地编辑出版有关的资料和著作;加强全国边疆史地研究者的联系,包括与台、港澳、和与国外学者的联系。
    李慎之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到会祝贺,他在讲话中说:中国边疆史地学这门学科非常重要,在世界中也很有意义,它并不是冷僻、孤傲的学问,而是很有实际意义的学问。他指出:研究中国边疆史地困难很大,最大的困难是有不少禁区.他表示同意吕一燃同志的六点建议,认为将这些建议能变为现实也是中国社科院不可推卸的责任。他还指出:打破禁区还有待于学者们的努力,学问本身的发展也可以开拓眼界沂边疆史地研究者要做爱国主义者,也要实事求是,心平气和地搞研究,还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他满怀信心地说,随着改革开放,禁区将被逐渐打破、中国边疆史地学将会成为热门的学科。
    周谷城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中国边疆史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问,即使将来实现了天下大同,这一学科做为历史,仍有研究的必要。研究历史的目的在于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对历史了解愈多、愈透彻,现在的事情就越有办法搞好。中国边疆历史和地理中值得研究的地方很多,无论现在、将来,中国边疆史地的研究都是前途远大,大有可为、非为不可的事业。
    多杰才旦和蔡美彪也相继发言,分别就加强对西藏问题的研究和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内涵及外延、意义及发展途径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开幕式前,周谷城与特邀代表、全体与会同志合影留念。
    开幕式期间,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光明日报》、《民族画报》等新闻单位的记者进行了现场采访。当晚,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大会新闻录相,新华通讯社播发了电讯。《人民日报》以“中国边疆史地不再是学术禁区”为题,对本次会议做了报道。
    当天进行了第一次大会发言,由山东大学历史系徐绪典主持。戴逸首先发言,阐述了边疆地区与内地、沿海的差异比较,边疆史地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国家海洋局许森安就“中国的海疆研究”,介绍了海疆的历史与现状并呼吁重视海疆的研究。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朱金甫以“边疆史地与清代档案”为题,重点介绍了该馆所藏档案中有关边疆史地的诸多内容.马大正阐述了边疆史地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近代边界问题、边疆理论问题石云南大学方铁对西南地区的跨境民族问题做了较为详尽的发言。
    10月23日上午,新疆社会科学院郭平梁主持了第二次大会。刚从日本归国的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的华立介绍了日本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的状况,从该学科的归属,日本的主要研究机构、研究动向、研究方式、“丝绸之路观与西亚史观的争论”等几个方面,详细反映了日本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的全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刘存宽以“中国边疆史地与香港史研究”为题简要介绍了香港史以及国内外研究香港史的情况,认为香港的历史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两重性,内容丰富,问题甚多,又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呼吁加强香港史研究。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刘远图于1988年8月至9月对中苏东段边界乌苏里江至图门江口界段进行了考察,在大会上他报告了考察成果,指出,通过考察增强了边界研究的实感,摸清了一些边界的具体走向,发现了新的资料,提出了新问题。广西社会科学院印支研究所萧德浩介绍了北部湾概况、北部湾划界问题,认为北部湾划界问题十分重大,海界和海洋诸岛将成为涉及中越关系的热点。国家海洋局规划政策研究室李德潮对图门江口和白龙尾岛间题发表了意见,认为要遵重历史,澄清历史遗留的问题,如图门江口出海权和白龙尾岛问题。吉林大学历史系张博泉以“边疆史地与历朝民族思想发展的关系”为题,就华夷间题、中“外”问题、研究方法等阐述了意见。
    当天下午,与会代表分成三个小组进行讨论。第一组的讨论从“跨境民族”问题展开,王尧、方铁、吴丰培相继发言,鞠德源、蔡家艺、张晓虎、黄振华等对边疆史地学的资料档案、图书、范畴等问题交流了看法:纪大椿介绍的他所研究的三区革命等问题引起代表们的浓厚兴趣。第二组讨论的热门话题是蒙古地区史地,郝维民、戴逸、包文汉、成崇德、薛衔天、袁森坡等代表分别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此外共同探讨的问题还涉及民族政策、边疆史地学的范畴,边界问题等诸方面。第三组对钓鱼岛问题的议论较多,许森安、钮仲勋、陈可畏、朱金甫等纷纷发言;此外对西藏问题、边疆经济、边疆政治都进行了讨论。第一次分组讨论的三个分会场上气氛都十分热烈,代表们本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交流观点、互通信息、平等研讨、大胆探索。
    10月25日上午,举行了第三次大会发言,大会由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杨树森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张振鹤以“中国近代边患与边界问题”为题率先发言,论述了中国近代史上边患纷起的很由、演变、深化进行了论述。认为:边患影响是多方面的,边界是其中之一,进而造成边界的变更、边界领土的丧失及未定界和历史悬案问题。内蒙古大学郝维民以“从蒙古近现代史看中国边疆问题”为题,指出内蒙古近现代史在边疆史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分析了近代内蒙古民族运动、清代边疆政策并结合内蒙古史地的研究强调研究边疆史地必须从民族及民族地区的特点出发。中央民族学院藏学研究所王尧就“边疆史地与西藏研究的关系”发言.他结合西藏的现状尤其是近年来西藏的局势,分析了清代到现代的中央政府对藏政策之得失。他呼吁政府支持和帮助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建置一个咨询机构,以便为中央决策提供更加翔实,实用的资料。他对西藏问题的诸多反思和情况介绍受到与会同志的普遍关注。新疆社会科学院纪大椿就“三区革命与苏联的关系”发言,他首先分析了三区革命的背景,即镇驻新疆的盛世才,与苏联的联合,揭示出苏联在此期间进行了大量活动。接着他分析了苏联在新疆问题上的政策变化及在三区革命中所起的作用。他的发言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新材料,看法新颖,令与会者耳目一新。人大清史所达素彬以“松均治藏事迹”为题发言,分析了清代驻藏大臣松筠入藏原因,对松筠在任时期所进行的有关治藏的经济改革犷边防建设以及其丰富的著述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她认为松均在西藏的政绩,对西藏历史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他调整驻藏大臣与达赖和班禅的关系、恰当处理西藏与廓尔喀人的贸易关系,对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也起了积极作用。国家教委高教一司田几就“对台湾近代化问题的看法”发言,他从“人”这一因素出发,说明“人”,在台湾近代化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刘铭传是使台湾近代化的先驱性人物,对蒋氏父子到台后所进行的“发展台湾的总方针”进行了认真的剖析,介绍了台湾近代化的环境,分析了蒋经国的作用。最后,人大清史所马汝晰就“清代边疆政策的理论问题”发言,分析了清朝制定边疆政策的必要性和三重要性,指出清朝制定边疆政策的思想基础是恩威并施、剿抚并行;阐述了清代边疆政策的内容主要包括对边疆居民的统治、对边疆地区的经济建设与开发、抵御外来入侵的筹边措施,并分别进行了评价,指出了其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当天下午,进行第二次分组讨论,三个小组讨论气氛异常热烈。在求实、求是的学术交流中,与会者对更多的问题进行了磋商。西藏问题、新疆问题、边疆民族问题、清代在内蒙古等边疆地区“移民实边”的政策问题、中越边界问题、边疆史地学术禁区问题、边疆史地学科建设问题等均成为讨论的热点,有一致的看法,也有分歧的观点,中国边疆史地的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经过五天的会议,10月26日上午,中国边疆史地学术讨论会举行了闭幕式。大会由戴逸主持,首先由内蒙古大学党史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郝维民发言,他代表与会的同志对主办单位成功地举办这次会议表示感谢;在介绍内蒙古自治区研究蒙古史的情况时他说,近年来内蒙古地区出现了蒙古史研究的许多专门机构,涌现出大批学者和科研成果,举办了两次国际性蒙古史学术会议。他的介绍使与会者欣喜地看到边疆地区在史地研究上的力量和蓬勃发展的趋势。接着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一长纪大椿对新疆史地的研究情况做一了介绍,他总结了成绩,指出了不足和存在的间题,如“禁区”尚未完全打破、与现实缺乏结合、边疆少数民放史和跨境民族史研究不够等等。同时指出,新疆社科院一批青年的史学工作者,将会成为新疆史地研究的主力军.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王辅仁重点介绍了西藏问题,精辟的分析了西藏的经济政策、民族政策、宗教政策,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兴趣。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副主任、本次学术会议秘书长马大正致闭幕词,他总结了本次会议的成果,他首先说,这次会议采取大会发言和分组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先后有26位同志在大会发言。发言的内容既有宏观的总论,也有微观的分论,包括了开展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构想、研究边疆史地的历史及现实意义、对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的评价、近代的中国边疆危机、边区建设及边疆开发、国外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的概况、关于海疆研究的地位和功用、对香港的研究、北部湾概况和划界、图门江出海权等等,学者们交流了意见、互通了信息、拓宽了视野、受到了启发。讨论中已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如边疆问题的核心和实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基点,中国边疆史地学的内涵和外延,繁荣中国边疆史地学科的途径、研究中国边疆史地中的爱国主义与实事求是的关系等等,既有基本理论问题,也有研究原则和方法问题.同时,代表们对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提出了许多建设、意见和希望。这次会议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的。接着,他代表会议领导小组向与本次会议密切配合、给予支持的全体代表再次致谢。他满怀信心地指出:我们相信,只要中国边疆史地学工作者发扬优一良传统,通力合作,根据时代的要求,运用新的材料,提出新的问题,就一定会创造出中国边疆史地学的新格局,形成一代学术的新潮流。最后,戴逸宣布本次会议圆满闭幕。当晚北京电视台播放了会议闭幕式的消息。
    会议期间,收到代表们提交的80篇论文,内容包括中国历代边疆政策、边疆管辖、边疆开发、边疆经济与文化、边疆民族与民族关系、边疆和边界研究概况与综述、边臣疆吏、边界研究等10个方面,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我国边疆史地研究的最新成果。
    马大正在《开展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几点思考》一文中,对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基于重大现实问题和学科发展需要的原则而确定的近期开展三大研究系列(即本次会议重点讨论的三个议题)的构想,做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他指出:对于中国古代边疆政策和边疆开发的研究,至少可包括七个研究层面①各代各期边疆政策的多层次结构分析;②边疆政策中的共性,如边疆政制、边疆开发、边疆文化与宗教等:③历代边疆民族和近现代边疆政策;④引发边疆政策制定的治边思想;⑤边疆政策横向和纵向对比;⑥边疆政策所涉及的政治、军事、民族、经济、文化诸领域;⑦与边疆政策有关的人、事、地、物。对于中国边界史的研究,则应重点开展对近代边界变迁史和当代边界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他指出,现在我们正面临着研究的第三个大发展时期,传统的、已经开辟的研究还要深入进行,边界理论的研究,边疆史地学与法学、外交学、民俗学、社会学、地理学、考古学等众多学科的关系,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疆史地学的内涵与外延、对象与方法、现状与展望等新课题还有待我们去开拓。张博泉的《试论我国历代疆域构成与对边疆政策》对政体、领土与疆域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古代历史上“天下国家一体”的政治体制,规定了我国古代疆域以边境民族分布及政府权力所及而进行划分.文中从“不同时期的不同疆域构成的模式”、“天下一体”时期的疆域构成、“中华一体”时期的疆域构成三个方面论述了疆域的构成和特点,作者还从宏观方面分析了历朝的边疆政策.林荣贵的《辽朝的政区双轨制及其对北部边疆的管辖》一文论证了辽朝实现对北部边疆地区各族的长期有效的管辖,变汉唐以来北部地区松散的政区为具有一更强内向性功能的直辖性政区的历史贡献.杨绍酞的《析明朝治理边疆和民族的思想》认为明朝治理边疆和民族的思想包括天命论、“内中华外夷狄”论、守备为本、刚柔并济,以夷治夷。马汝疥、赵云田的《清代边疆政策的几个问题》论述了清代边疆政策指导思想、历史演变、根本目的及其重北轻南的不平衡性等。李世愉的《略沦土司制度的建立与改土归流的实施》则从土司制度的起源及形成、元明清三代土司制度的基本状况、土司制度的积极作用及弊病、明清两代的改土归流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土司制度的建立、改土归流的实施,都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有其发生的必然性,是历代统治者对边区统治逐步加强的结果,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加强的标志。步平的《东北近代边疆历史特点初探》,从封禁政策控制下的东北边疆经济,外国武力侵略下的近代东北边疆政治及近代东北边疆文化思想发展的特点诸方面探讨了近代东北边疆历史的特点。戴可来、于向东的《<抚边杂录>与所谓“黄沙”、“长沙”问题》论证了黄沙、长沙不是中国的西沙、南沙群岛。刘毅政的《清代呼沦贝尔边防与中俄边事交涉》详述了呼伦贝尔地方建置与边防建设、俄人非法越界与中俄边事交涉。箫德浩的《有关北部湾问题的当议》通过翔实的考证,对北部湾从划界到现实问题提出了看法,认为北部湾从未划过边界线,这不仅是历史事实,也是历史遗留问题;北部湾对目前广西的对外开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蔡家艺的《何秋涛与西北边疆史地研究》介绍了何秋涛研究西北边疆史地的成果、著作.价说及贡献,认为何秋涛既是中国边疆史地学的伟大学者和奠基者,也是一位有崇高思想境界的爱国者。
    上述只是众多论文中微小的一部分。通过这些论文人们欣喜地看到,日前我国边疆史地研究很有潜力。论文涉及的层面较多.虽然仍有一些领域尚待开拓,一些问题仍须进一步研究、讨论,但我国边疆史地学正孕育着勃勃向上的势头,令人鼓舞。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们对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表现了充分的关注和关心,提出了大量的建议和要求,归纳起来如下:
    ①应更好地组织、协调全国边疆史地的研究工作,包括召集会议、提供信息资料、联合承担项目、适当筹集经费、提供发表论文、出版专著或资料集的机会等等。
    ②应迅速加强“中心”的自身建设,从人员配备到图书资料,都要成为名副其实的的全国性边疆史地研究的中心。要特别注重培养队伍,以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应招收研究生建立和筹办短期培训班。
    ③要为破除学术禁区做不懈的努力。
    ④与国外同行、台港澳同仁建立广泛联系,给边疆史地工作者以更多的机会与外界交流。
    ⑤尽快地制定学科建设的近期计划和长远规划,要达到工作科学化、学科发展系统化、全国边疆史地研究协调化、研究途径、方法和和科研管理现代化等等。
    ⑥“中心”应真正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下的开放性研究机构,要设置中国边疆史地丛书编辑委员会、人才培训中心、中国边疆史地学信息资料库,等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