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晚清自19世纪六七十年代科举引入西学内容开始,渐次出现大量帮助考生应考的新学选本。这类选本将早前教会及洋务机关在本土逐渐建立起来的“新学”重行剪裁。选择策问、章奏、论述范文等内容,以文摘、书目、类书、政书、名人录、编年体史书,甚至辞书等体裁进行编选,以便读者应付考试,客观上成了短期内将“新知”从“专才 ”引向广大正途士人的特殊津梁。新思潮推进下的科举改革反过来影响了新知识的再创制。本文从梳理清末新学射策的几种具体场合来厘清士人需求之产生,并在此基础上考察选本在不同阶段的具体形态及生产动因、编纂翻刻与流通使用的情形,并进一步讨论它们由此呈现新知的特殊方式,以期为探讨辛亥前十年本土展开革命、启蒙等一系列话语的具体语境及本土“现代性”产生等问题提供新的基础。 【关键词】科举改制 新学选本 近代知识生产 书籍流通 【来源】《近代史研究》2013年第5期 点击下载全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