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镇江、烟台相继辟为通商口岸。从此大量洋纱、洋布及各种洋货通过这些口岸涌入山东内地。在19世纪下半叶的四十年间,山东的洋纱洋布进口贸易在全国中的地位如何?它对山东内地的传统经济产生了多大影响?有关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关系着对近代山东社会经济史的重新估价,而且还会为正确认识19世纪末叶中国自然经济的状况提供启示。目前由于洋纱、洋布进入口岸的确切数量以及它们在内地的流通、销售分布情况仍属模糊不清,以至在学者间出现大相径庭的见解。少数学者认为19世纪末洋纱洋布等洋货已大量进入山东内地,并对当地小农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而长期以来大多数学者则认为山东内地尤其是鲁西地区“交通阻绝”,帝国主义的影响不能深入,远不如其他沿海地带 。笔者认为,澄清这一时期山东洋纱洋布的入口数量及其在内地的运销情况应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一、 烟台(古称芝罘,英文作Chefoo)海关设立于1863年3月,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它是山东省唯一的通商口岸。尽管烟台的洋纱洋布入口要比南方的一些口岸晚二、三十年,但在19世纪下半叶的近三十年间,其入口量逐年增长,成为全国重要的洋纱洋布输入口岸。参见表1和表2 。 以洋纱入口为例,在60-70年代(均指19世纪,下同)烟台全部洋货进口总值中,洋纱所占的份额并不算大。进入80年代以后,其比重逐年增长。从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末,烟台的洋纱入口值均占其洋货入口总值的1/4以上,个别年份甚或达到1/3以上。从洋纱入口数量上看,1884-88年烟台年平均洋纱入口量约5万担,与1872-76年的数字相比较短短十余年间便增加了17倍多。到了90年代末,1896-99年的洋纱年平均入口量达到16万担,又比十年前增加了2倍多。自80年代中期以后,烟台的年平均洋纱入口量基本上占全国入 口总数的9 %。 表1 烟台洋纱入口及比较 年 份 (平均) 洋纱入口量及占全国 总数的比重 洋纱入口价值及占本口 洋货入口总值的比重 担 指数 % 海关两 指数 % 1866-71 174 0.35 0.3 6176 0.6 0.2 1872-76 2615 5.3 3.3 79032 8.2 2.4 1877-81 8699 17 5.9 222972 23 5.4 1882-88 49220 100 11 967507 100 22 1889-92 95581 194 9.0 1739588 180 31 1893-96 100046 203 8.9 2033973 210 27 1897-99 172799 351 8.9 3951560 408 31 19世纪后半期,烟台一直是全国重要的洋布输入和集散中心。在烟台历年洋货进口总值中,洋布始终占40%上下。1876-80年的年平均洋布入口量已达到开埠初期的5倍,二十年后的1896-1900年间又增加了65%。烟台开埠十余年后,其洋布入口便位居全国第五位,列上海、天津、汉口、镇江之后 。四十年来烟台的洋布入口数量为全国总数的7.5%左右。 表2 烟台洋布入口及比较 年 份 (平均) 洋布入口量及占全国 总数的比重 洋布入口价值及占本口 洋货入口总值的比重 匹 指数 % 海关两 指数 % 1861-65 160678 16 — 305406 18 54 1866-70 621039 62 8.6 1417297 83 33 1871-75 872968 88 8 1624126 95 40 1876-80 811334 81 7.2 1429437 84 38 1881-85 997641 100 7.7 1707316 100 46 1886-90 1073089 108 6.8 1951588 114 41 1891-95 963567 97 6.5 2107441 123 35 1896-1900 1335059 134 8 3877210 227 33 二、 从烟台入口的洋布除少部分在本埠附近及山东东部、南部消费外,大部分进入山东北部、 西部地区;有一小部分销往更远的河南、山西、甚至陕西省。1875年,烟台海关税务司就此谈到:“棉布货物由运输商人们运到这里,并立即用所能雇到的骡子和大车发往内地。大商人们居住在长山县的周村和济南府。在那里,他们售出货物以换取银子或者交换土货。……有八分之六的棉布运往内地,八分之二的棉布可能留下来就地出售……。 ”在19世纪的后半期,山东内地最大的洋布、洋货集散中心是周村和济南;其次是潍县、黄县、昌邑、淄川、青州 以及济宁、兖州、沂州(后三处还从镇江得到供应,见下节)。在90年代,济南府的商人每年购进大约200万海关两的洋布 ,这几乎全部包揽了烟台进口的洋布。由此可见,山东的洋布、洋货的消费分布有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逐渐增大的特点。 烟台入口的洋货由内地商人们使用多种运输工具,分多种途径进入山东内地。陆路运输始终是最重要的形式。尽管道路崎岖不平,但货物运输的繁盛甚至让当时的人们也迷惑不解。据一位商人于1874年的统计,每天至少有2000匹驮载牲畜进出烟台,约有200吨的货物从烟台起运上路 。大约在80至90年代,每天进出烟台的驮畜达到3000匹 ,说明陆路运输又增加了二分之一。由于烟台至内地沿途千余里没有一个厘金税卡,这极大地减轻了陆路运输的负担 。 19世纪下半叶,烟台入口的洋货还大量地由帆船运到黄河的出海口利津县,亦有少部分运往龙口、虎头崖、下营、羊角沟、陈家庙等地,再由河船将货物运到济南府、东昌府、兖州府、曹州府、东平州及直隶大名府等内地市场。这些洋货在此处进一步向西、向北分散,直至河南、山西、陕西等省 。由于海运(烟台—利津)及河运(利津—济南)比较便宜,每匹洋布的运费两项合计也不超过0.02两,仅是陆路的1/5 ,因而当时山东内地市场上的洋布价格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贵。1868年,鲁西北章邱(距烟台330英里)市场上的洋布平均价格仅比烟台高出1.7%,而南方的樟州府(距厦门24英里)、南昌府(距九江78英里)、杭州(距宁波103英里)等内地市场的洋布价格分别比通商口岸高出9%、8.7%、和11% 。 80年代后期,由于黄河口淤塞难行,小清河便成为洋货进入山东西部地区的重要水路。1889年,蒸汽轮船“广济”号(313吨,客货两用)开始往来于羊角沟(小清河出海口)、龙口、虎头崖等未开放口岸与烟台之间。从此,这条路线上的洋货贸易迅速兴盛起来。当时渤海湾沿岸山东商人所属的帆船约有数百艘,而小清河上从事运输的大小民船约3000只 。“广济”轮的运费(包括捐税)仅为陆路运输的1/3到1/4 ,从烟台经羊角沟再到济南的全部水路运货费用(包括装卸、船脚、货栈、杂捐)与后来胶济铁路的运费基本相等。正因如此,一时间大量洋货通过这一孔道进入山东内地 。甲午战争后的二、三年间,仅“广济”轮平均每年运入鲁西北地区的洋纱就有5万担,若再加上民间帆船的运输数字,烟台每年进口的洋纱洋布约有1/3由海路进入内地 。这5万担洋纱在当时是个什么概念呢?烟台海关税务司在80年代后期就多次谈到,这一数字已“严重地影响了当地的纺纱业”,“据了解本省土纱纺织业几乎全部停歇” 。 三、 19世纪下半叶,山东省不仅从烟台口岸,而且还从天津和镇江两口岸获得大量的洋纱洋布的供应。关于19世纪下半叶天津口岸洋纱洋布入口以及向内地运销的详细情况请参见前引笔者论文以及其他专论(张思〈十九世纪末天津的洋纱洋布贸易〉,《天津史志》,1987年4期,天津地方史志编修委员会),这里仅作以下粗描。 19世纪下半叶,天津始终是全国最大的洋纱洋布输入口岸。数十年间仅天津一港的洋布入口量就相当于华南八港(广州、汕头、厦门、福州、北海、九龙、拱北、蒙自)的2倍多,并一直占全国洋布入口总数的1/4强。而19世纪的最后十多年间天津的洋纱入口量约占全国总数的10%。天津入口的洋布等外国制品的分散地域极广。1866年以来,当时的天津海关税务司对洋布等洋货的去向不断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除了直隶省外(约消费天津进口洋货的1/5),洋货的主要贩运、销售地点是山西省的太古县及太原府等7府,河南省彰德府等3府,山东省的临清州、东昌府和济南府 。天津与山东西部有大运河相连。当年在运河上从事运输的民船各式各样,小者载重数吨,大者上百吨。夏秋水涨之时则千帆林立,穿梭不息。在天津开埠初期,人们看到从天津到临清千里长的运河上不满了各种型号的民船,它们满载着洋货和南货运往临清、济南府、东昌府、大名府 。山东内地与天津间的洋布贸易除了有便利的水运条件之外,沿途更不受厘金的扰累。70年代初英国领事了解到,洋布商人纳税之后(每匹约0.05两,税率约2-3%)便可凭着执照通行直隶和北方各地而不再受阻碍 。便捷的水运条件和微小的内地税使天津入口的洋纱洋布得以长驱直入鲁西内地。若考虑到临清、济南和东昌府商人的资本实力及当地人们的消费能力,估计天津入口的洋布等洋货的1/5被山东所吸收。 至于镇江,从60年代末开始,山东商人便成群前往该处购办洋货。直到19世纪末叶,镇江历年输入内地的洋货有20%进入山东 。19世纪末期镇江的洋布入口量一直占全国的10%左右,其销往内地洋布中的15%或更多经由运河运到山东西部、西南部地区。90年代初,镇江洋纱入口激增,山东内地约消费其输入内地总数的1/3左右。参见表3和表4 。 表3 镇江洋布对山东的输入 年 份 各地洋布输入量(匹) 占镇江输入内地总数比重 (%) 济宁州 兖州 沂州 其他 总 计 1868-1871 28,249 3,638 4,195 27,228 63,310 12 1872-1876 92,987 21,639 7,571 61,293 183,481 21 1877-1881 137,649 20,421 6,800 34,881 199,751 24 1885-1889 133,897 —— 16,792 —— 150,689 16 1890-1895 132,224 1,025 14,870 340 148,479 14 1896-1900 71,979 1,566 9,905 1,709 85,159 12 表4 镇江洋纱对山东的输入 年 份 各地洋纱输入量(担) 占镇江输入内地总数比重 (%) 济宁州 兖州 沂州 总 计 1892-1895 18,952 2,562 1,042 22,556 29 1896-1898 29,865 2,237 1,326 33,428 34 1899-1900 —— —— —— 44,357 28 小结 通过以上对烟台、天津和镇江的洋纱洋布入口及运销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19世纪下半叶的山东内陆地区既不是想象的那样“交通阻绝”,也不能用“南船北马”之见笼而统之。相反山东内地有着比较便利的水运交通,又有免受厘金重课的“优越”条件,更有稠密的人口所提供的巨大购买力,山东因此成为洋纱洋布输入最多的省份,山东内地的自然经济也因此遭到猛烈的冲击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