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近代史 >

国民政府时期的华北乡村教育

http://www.newdu.com 2017-11-03 本站原创 郑起东 参加讨论

    

    一、乡村教育的巨大发展
    在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华北乡村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国民政府通过破除迷信,没收庙产兴学,征收教育附加,发展乡村教育。民国17年(1928)1月,河南省政府颁发庙产兴学通令,7月,复决定每丁银一两附加教育费二角至八角,“因而地方教育款项得有巨量之增加,而乡村各初级小学亦定考察成绩优劣,按等给予补助费办法,因而逐渐发展”。开封、陈留等54县民国17年初小和高小学生总数为131475人,至民国19年(1930)即达341369人,增加1.6倍。河北省和山东省乡村教育也有很大发展。河北省各县教育经费增长较快,民国17年,河北省各县教育经费为3471788元,至民国20年(1931)即增至8125350元,增加1.34倍。入学儿童也从民国17年的717145人增至民国20年的1089227人,增加0.25倍。山东省政府鼓励各县、区办县立、区立学校,对卓有成就者加以奖励,并把办教育的好坏作为考察县长政绩重要内容。在此情况下,初小学生人数大增,从民国18年至民国22年(1933),即由55600人增至1149000人。县教育经费也逐年增加。据山东教育厅报告,全省县教育经费,民国19年是300多万元,从民国18年之后,每年则增至400多万元,民国24年(1935)增为500多万元。当时,在华北三省,县立学校主要是中学和完全小学,区立学校主要是完全小学和初级小学,而村立小学主要是初级小学。
    其次,国民政府注意建立乡村教育经费收支制度,打击土豪劣绅侵占教育经费的行为。河北省各县由县长选任著名绅士组成教育董事会,职权为审议县教育的方针与计划,并筹划教育经费,保管教育财产,审核县教育的预算与决算。各村也都由村长、学董及村内其他领袖组织的教育董事会,管理本村学款,并造清册,报交教育局审核。董事会还有权任免校长、教员,确定预算与决算。河南省于民国21年(1932),重订《乡村教育自治办法》,并公布《乡镇小学校校董会组织章程》,命令各村成立校董会,就地筹款设立学校。最低限度每一联保,须先成立初级小学一处,其经费数目,则由教育厅依当地生活程度拟定,以资遵守。同时,对于侵占学田庙产之土劣严拿审办。如河南第十一区行政督察公署专员欧阳珍,曾亲自于渑池、卢氏、陕县等地查访出若干侵占学田庙产之豪强,拘案审办,并布告鼓励人民检举及侵占者自首,“于是检举与自行投报者,相率踵接”。
    第三,重视女子教育,设立女子学校,实行男女合校。河南偃师县,“清末,以受封建思想之熏染太深,向不重视女校之设。仅有县立女子小学一处,创始于民国5年,人数寥寥。至民国15年始毕业学生一班。民18年,经县教育当局竭力倡导,并规定,乡、区学校招收女生一名,即按月奖金一元,故乡、区小学始有兼收女生之举,而单独创立之女小亦有十余处之多,女子教育从此勃兴”。在民国17年,河南省各县仅有女小学生9367人,至民国19年即增至35983人,增加2.84倍。河北省对女子教育也较为重视。民国18年7月,赞皇县县政会议下之教育会议毅然议决:“男女合校,以资男女教育机会之平等”。“并筹商实施之办法,男校内每一女生,由县款津贴十元上下,以示提倡”。民国17年,河北省女小学生为30776人,民国20年即达77076人,增长1.5倍。
    第四,取缔和改良私塾。在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华北乡村普设私塾。如河北徐水县“学校未能遍设,私塾仍多存在,龙钟老叟,滥竽教师,讲解不明,教授无法。所用课本,诸多腐旧,不合社会需要,诚属误人子弟”。河南汝南县“乡镇私塾到处皆有,思想腐败,教法不合。所用课程,大半仍系五经四书,贻误学童,诚匪浅鲜”。郑县“全县公私立学校共有94处,而私塾则有285处”。对此,三省都采取了相应措施。河南省各县“办理塾师登记,其年学相当者,予以相当训练,使为乡村教师;其学年相差者,使充农民识字所或农人补习班或民众学校教师;过差者,严予淘汰”。山东省于民国25年(1936)制定《山东小市改良私塾办法》,规定,凡在初级小学之地,私塾学生一律并入初小;凡无初小之地,其私塾一律依照短期小学或普通小学办理,称为改良私塾。三省取缔、改良私塾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河北省在民国17年有私塾6040处,学生70649人,至民国20年即降至1165处,18568人。
    国民政府重视教育,使教育风气为之一变。“民众知识渐开,迷信渐除。各村多能利用神社底款,筹办教育。凡往昔迎神赛会之需,均移作兴学育才之用”。过去,“有倡议增加田赋附捐者,则一般人视为公敌,积极反对。保守之习,相沿已久,而近年来有例外焉。一是教育当局,为创办县立中学,按亩加捐,各地主视为当然,颁声盈耳。父兄为供给子弟升学计,更不惜自戕命脉,变卖祖业”。河南省太康县用按地价增税的方法,办了300多处小学,筹了6万多元经费,“人民不独无怨言,并且欢天喜地。因为他们自己摊钱,自己办学,自己小孩读书,认为这是天经地义与自己有益的事”。学校的地位也有所提高。“二十一年前,社会对于学校多生轻视之心,每班学生足额者少;至二十二年春,力加整顿,人民乐送子弟入学,每苦无校舍容纳”。“刻地方平靖,教款充裕,学校基础巩固,学业亦收相当效果。故社会对学校甚为信仰,遇事无不帮忙”。
    二、发展乡村教育的历史教训
    在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乡村教育仍存在着重大缺陷。其一,在部分地区,乡村教育受到忽视,“各县以往教育当局,多偏重城市教育,以粉饰取荣;置乡村教育于不顾,竟使适龄儿童,多半失学”。河北唐县“历来教育局长对于初小教育异常漠视。初小教员亦未经检定,故新旧杂处,优劣并用,教育程度产生江河日下之势”。冀南“到乡下看看,小学都非常之小,即使有小学也是敷衍了事”。河南省第一区“各县保民学校虽多达到一保一校之原则,但经派员考察,率皆设备简陋,桌凳缺,各种应用图表,尤付阙如,师资亦过感缺乏”。而且三省县城内的小学多不收费,乡村小学每年收1至3元,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进一步千万农民不愿送子女入学堂的心理。其二,乡村教师待遇和质量低下。据河北省对122县的统计,初级小学教员的最高工资平均数为13.4元,其中有39县最高工资在10元(含10元)以下。普通工资的平均数为9.1元,其中有15县在5元(含5元)以下。山东省有初小教员32054人,其中有20625人工资在5—12元之间,占全体教员的64%。据河南省对98县的统计,初小教员最低工资平均为7.35元,其中有17县最低工资在5元(含5元)以下;最高工资平均为14.7元,其中有16县最高工资在10元(含10元)以下。这种工资水平在当时是相当低的。“报酬既低廉,良好教师自不易聘”。河南济源县“小学教员大多数为小学毕业者,次为中学毕业者,师范生任教师者,其数甚为寥寥”。广武县“现有师资之一百八十六人中,则不合格者计有九十四人之多”。其三,乡村小学经费多为就地自筹,不能保证教育需要。河南省第七区“各县初级小学经费,多因为联保主任未能切实筹募,以致乡村教育之推进,诸感困难。近年来各县小学成绩不良,其原因虽非一端,而经费飘摇不定,实其一大总因”。经费就地自筹,弊端难免。如河南偃师县“乡区教产向由乡区校董校长自行保管分配,故校款之收入率多各自为政,任意支配。学校经费未能完全用于学校进行,该局非特无案可稽,且亦无法过问。各乡区校董校长多视校产为私产,究竟年收若干,支出几何,或盈或绌,向不公布。狡黠者任意典当,图饱私囊。此地方讼争之所由起,民众怨毒之所由兴”。其四,国民政府减轻田赋附加税,废除苛杂,乡村教育首当其冲受到打击。如河南商丘县原每丁一两收洋五角作为区教育经费,于民国21年2月开始征收,于是各区初级小学设置230余处。22年8月奉令饬将教育经费亩捐每丁银一两附加减少二角五分,“乡区初级小学数量因而顿减,各区乡村小学,仅余六十二处”。巩固因财政厅饬县将各种附加一律停收,已收者亦须退还,“于是教育经费每年不敷之款一万四千元,各校经费每月只发至五六成,几演成停课之现象”。偃师县所受打击更为严重。该县民国17年丁银一两增加教育费附捐至8角,于是县教育经费得有巨量之增加,而区教育及乡村教育从此得有县款补助,故学校数量亦因之激增。19年冬,遵照省财政厅令,改征6角,教款较为减收。22年冬,各项杂捐又经财政厅豁免,以致本年经费入不敷出,乡村教育尤难兼顾。同年12月停止乡村小学津贴,“乡村小学因之停顿者络绎不绝”。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乡村教育虽有所发展,但乡村儿童失学问题并未解决。民国20年,河北省有学龄儿童3236313人,其中就学儿童只有1147469人,就学率只有35.46%,失学儿童竟有2088844人,失学率高达64.54%。山东省在民国21年学龄儿童有4260708人,其中就学者有1157770人,占总数27.17%,失学者为3102938人,占总数72.83%。河南省于民国23年对广武、灵宝等35县进行调查,共有学龄儿童1344629人,其中就学者仅323673人,占总数24.07%,而失学者竟为1020996人,占总数75.93%。
    女子教育更为落后。民国21年,山东省的小学生为1233789人,而其中女生仅占7.3%。据河南省民国23年的调查,镇平、巩县等15县共有学龄女童226746人,其中失学者即为203654人,失学率高达90%。
    华北乡村教育落后的原因有多种,但主要的有两种,即经济原因和观念原因。首先,是华北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据戴乐仁(J.B.Tayle)统计,1922年,直隶农户平均每年的收入为145.43元,80%在他统计的贫困线下,恩格尔系数为80%,属绝对贫困型。因此,乡村教育的普及无从谈起。在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华北农村经济有所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据笔者统计,河北农户的年平均收入为314.93元。但恩格尔系数仍在60%左右,仍属于勉强度日型,因此乡村教育仍难发展。除此之外,忽视教育的观念也是发展教育的障碍。
    有生活改进费之农家所占之百分率
    (1922—1925)单位:银元
    

    调查之省 县
    

    生 活 改 进 费
    

    新年
    

    社交
    

    佞佛
    

    教育
    

    敬神
    

    慈善
    

    教会捐款
    

    娱乐
    

    河北平乡
    

    99.3
    

    15.8
    

    55.3
    

    10.5
    

    ……
    

    3.9
    

    2.6
    

    0.7
    

    河北盐山(1922)
    

    100.0
    

    96.0
    

    86.7
    

    22.0
    

    89.3
    

    ……
    

    ……
    

    ……
    

    河南新郑
    

    97.7
    

    97.0
    

    64.7
    

    19.5
    

    13.5
    

    23.3
    

    13.3
    

    ……
    

    河南开封
    

    99.3
    

    64.4
    

    93.3
    

    32.2
    

    ……
    

    8.1
    

    8.1
    

    ……
    

    资料来源:卜凯:《中国农家经济》下册,第13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有教育费用支出的家庭数目远少于有佞佛费用支出的家庭的数目,充分证明乡村对教育的忽视。这也是华北乡村教育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文章出处:近代中国研究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