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近代史 >

为慈禧太后说句话

http://www.newdu.com 2017-11-03 本站原创 马勇 参加讨论

    陈寅恪先生在谈到历史人物研究时,反复强调“同情的理解”,以为对历史上的人物应该从历史背景和其政治地位上去考量其贡献其作为。其实,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陈寅恪的这些说法既合乎我们所熟悉的历史唯物主义,也是中国传统史学“知人论世”的现代转化。用这些观点去观察研究历史上的人物,就是一种比较合乎日常情理的方式,就是一种换位思考。不要恶性去揣摩历史人物的心境和用意,不要以小人之心去度君子之腹。然而,这些原则说起来容易做到难,我们在谈到历史人物特别是近代历史人物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总是容易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比如近代中国最关键的历史人物慈禧太后,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证。
    从《苍穹之昴》谈起
    在我们已有的历史话语和历史叙事中,慈禧太后无疑是万恶之源,是近代中国最邪恶的象征,这种观点经过一百年的宣传,似乎已经从政治宣传变成了历史事实,即便是很有名的历史学家,也很难改变对慈禧太后的固有印象,这两年流传甚广的一个判断,就是根据科学技术手段的测定,光绪帝的遗体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紧接着的推断,就是慈禧太后在临死前,不惜对这个养子下了黑手。
    这个传说流传了一百多年,但经过如此科学的检测和研究,如此郑重其事,据有限阅读,在这历史上大约还是第一次,是严肃历史学家对一个荒诞说法予以认同。我们无疑在这里讨论这个说法的正误,只是想指出这个判断无疑是基于一种恶的历史观,缺乏“同情之理解”的历史学风度,从大历史层面误读了慈禧太后,误读了近代中国。
    最近,另一种看法也在悄然传入,那就是一度热播的《苍穹之昴》。这部根据日本作家浅田次郎同名小说改变,由中日两国艺术家共同创作的电视剧,艺术再现戊戌变法和戊戌政变那个时代的政治风云,其大的历史脉络当然还可以讨论,只是这部电视剧为观众展示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慈禧太后。日本著名艺术家田中裕子对慈禧太后人情化、世俗化的塑造,较之过往刘晓庆等人政治化、妖魔化的塑造,看来更可信更合乎人们的审美要求。
    其实,从历史视角重新观察,慈禧太后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政治人物,她或许说不上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的英主明君,但她决不是我们过去所认知的那样邪恶,那样不可理喻。如果我们不带先入为主的偏见,我们必须承认近代中国的转型大体上完成于慈禧太后当国的四十年,那四十年彻底改变了中国的面貌。这是从大历史的视角进行观察。从小的视角说,慈禧太后也真的不容易,真的值得同情,她真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不幸的女人,因为中国女人最忌讳的几件不幸差不多都被她遇到了。
    不幸的女人
    慈禧太后,姓叶赫那拉,1835年生,满洲人。1852年被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后册封懿嫔。1856年,为咸丰帝唯一的皇子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帝。这段时间大概是慈禧太后一生中最为快乐最为得意的日子。然而好景不长,内忧外患使身体原本就很虚弱的咸丰帝心力憔悴,终于在经历了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的奇耻大辱后,第二年黯然病逝于热河。年仅二十六岁的慈禧太后就此开始了漫长的守寡生活,在皇叔恭亲王的帮助下,与东太后一起领着六岁的皇儿同治帝共同治理着这个庞大帝国,表面上的辉煌和体面怎能填满一个青春少妇的正常欲望,年轻的寡妇守着的不是大清王朝的江山,而是孤独和寂寞。
    孤独寂寞的日子度过了十年之久,1872年,年仅十七岁的载淳长大成人,开始亲政,两宫太后撤帘归政,准备颐养天年,可惜天不假年,仅仅三年时间,慈禧太后的亲生子也就是当今皇上同治帝却一命呜呼,于1875年初病逝,年仅十九岁。这一年,慈禧太后年四十。正应了中国老话,女人的最大不幸就是青年丧夫,中年丧子。从同情立场去观察,应该说慈禧太后真的是不幸。
    慈禧太后是个不幸的女人,也是个不幸的母亲,而且往深上说,她还是一个不合格的母亲。大约是因为咸丰帝的早逝,大约也因为同治帝年幼丧父,使慈禧太后觉得小皇子也怪可怜,于是在小皇子的成长过程中,慈禧太后大约更多采取的是溺爱是纵容是听之任之,结交了许多不三不四的坏孩子比如宫中的太监,终于在这些佞臣宵小的影响下,走上堕落之路,整日里嬉戏游宴,耽溺男宠,常常在几个小太监的陪伴下溜出皇宫,微服冶游,整夜在南城琉璃厂、八大胡同等一些茶园酒肆、青楼妓院、花街柳巷盘桓,狎邪淫乐,流连忘返,往往直至第二天早朝时方潜回宫中,以至召见军机大臣时或仍处在醉酒状态,语言失次,杂以南城猥贱之事,不堪入耳。
    小皇帝微服冶游是个人爱好,不过他似乎也知道贵为皇上这样不好,所以他在南城狎邪淫乐时总是担心遇到自己的“众爱卿”,那样的话不是一般的丢失体面而是太过难堪,所以他总是在那些佞臣宵小带领下,尽量避开大臣们常去的著名妓寮,专觅那些下等私娼取乐,天长日久,终于染上了不洁之病,死前数日,下部溃烂,臭不可闻,洞见腰肾而死,或曰梅毒,或曰疥疮,当然也有掩饰性的解释说是天花。
    同治帝之死说明慈禧太后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而这样不合格的母亲在中国传统社会甚至现在中国社会也并不鲜见。年轻寡妇不能见到自己的独苗吃苦受累,更不愿让自己的独苗受到什么约束。如果我们将慈禧太后放在一个常人的立场上去理解,大概不难明白她的这系列遭遇其实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不一样。
    十九岁的同治帝死了,也没有留下儿子,且同治帝为独根独苗,无兄无弟,皇位继承既不能按照惯例由皇子顺位,也无法按照“兄终弟及”的原则,找其亲兄弟继承。不得已,清廷只好从最亲近的亲属中选择皇位继承人,于是找到了醇亲王奕譞不到五岁的儿子载湉。
    载湉生于1871年8月,他的父亲醇亲王奕譞为道光帝第七子,咸丰帝的弟弟,所以从皇族关系论,载湉为慈禧太后的侄子。而从慈禧太后娘家关系说,载湉的母亲叶赫那拉氏为慈禧太后胞妹,载湉也就是慈禧太后的亲外甥。1875年2月25日,年仅四岁的载湉正式继位,这就是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光绪帝。
    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的关系
    青年丧夫、中年丧子的慈禧太后对于这个小皇帝应该说是有真情实意的,绝不会像那些政治上的反对者所说的那样势不两立视若仇雠,果真如此,凭借慈禧太后的权势和决断,她在任何一个时候都可以借任何一个借口撤换皇位继承人。当然,也正如许多领养孩子的中年妇女一样,慈禧太后和小皇帝在很多年的相处中也不可能都是那样对所有问题的看法都一致,正常的意见分歧不足怪。不过,如果从日常情理层面去观察,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应该是,皇上清楚地知道自己是领养的,也知道自己在家、国两个方面将要负起的责任,因此对于皇太后是尊重的敬仰的佩服的,对于皇太后的所有安排嘱咐一般地说来是照单遵守认真执行的,因而其性格或者说生活习惯中就养成了对皇太后的高度依赖,凡事总以皇太后的意志为意志,并没有怎样的反叛精神。在这一点上,领养的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的亲生子同治帝有着本质区别,慈禧太后鉴于同治帝的惨痛教训不再娇惯纵容这个领养的儿子,也是人之常情,是任何做母亲的本能。
    光绪帝是慈禧太后的养子,从血缘上是自己的亲侄子、亲外甥,是老太太自己的未来和大清王朝的未来希望,是老太太的所有寄托,老太太严格要求皇上并没有错,这是任何正常人家都会做的事情,而且慈禧太后在这个过程中也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独往独来自行其是,她不仅要受制于皇族近亲、满洲贵族统治集团的制约,而且她很快将光绪帝的生身之父提升至非常重要的位置,自1884年取代恭亲王奕成为大清王朝首席军机和总理衙门的领班大臣,直至1891年去世,一直位居清王朝的权力中枢,所以我们无论如何不能相信康有为等人后来所编造的谎言,说什么慈禧太后与光绪帝不共戴天视若仇雠。
    1886年,慈禧太后五十一岁了,小皇帝也满十五周岁了。这一年,慈禧太后找皇上生身之父、醇亲王奕譞及军机大臣礼亲王世铎等商量让小皇帝早日亲政的事情。几经周折,这件事情终于在1887年成为事实,慈禧太后只是在各方面要求下继续帮助小皇帝拿拿主意,帝国的日常事务处置权逐步向光绪帝手中转移。应该承认,慈禧太后在这个问题上决不像康有为和后来许多研究者所描述的那样卑劣,她要真的想赖住权力,大概完全可以不这样做。
    执掌大清国的朝政已经三十年之久,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青年丧夫的寡妇,慈禧太后先是辅助亲生儿子同治帝治理这个庞大帝国,亲生儿子不在了,又抱养了这个小皇帝,现在小皇帝终于可以亲政了,可以自己当家作主治理国家了,作为母亲,有什么可以去怀疑的呢?无论怎样眷恋权力的人都无法抵制岁月流逝,无法抵御生活诱惑。慈禧太后确实准备结束一个时代,确实准备颐养天年,过上几年轻松日子。这是人之常情。
    慈禧太后再次出山
    然而,大清国的政治现实并没有满足慈禧太后的期待。光绪帝亲政不几年,甲午战争爆发了,维新运动开始了,为了大清国的整体利益,慈禧太后不得不再次出山,帮助儿皇帝料理国家大事。
    如果仅仅从权力构成上说,中国传统社会一直强调的皇权至上性和不可分割性,皇权中心的一元化几乎是历代王朝不得不遵守的原则。晚清政局之所以出现两宫共同专制的局面,完全是特殊的历史条件所致。不过,如果我们以客观的立场去观察慈禧太后在1894年之后的作为,也应该承认,她对权力的使用是相当克制的相当节制的,她并没有滥用自己权力干预朝政,并没有越过皇上处理国家大事,她只是对皇上的决策保持最后否决权。这只是在替年轻的皇帝把把关。所以,尽管经历了那么多的政治波折,大风大浪,我们从清代正史中从来没有读到皇上对皇太后的抱怨,皇上至死都是感激皇太后的养育之恩和多年来的精心照料、耐心辅助。
    皇上身体不好是一个谁都知道的事实,他不仅自幼体弱多病,更重要的是作为皇上他没有完成而且永远无法完成大位的传承,甚至无法对皇后对嫔妃履行一个丈夫应尽的义务。这是男人无法说出口的羞耻,也是光绪帝后来性格稍有扭曲的一个重要原因。他的肾病由来已久,奇怪的是,他不仅肾功能有问题,而且在大婚前后开始长时期遗精,据他自己说到了1907年就有二十年的历史。一个长期遗精的人当然不利于夫妇生活,一个没有夫妇生活的人,当然会对性格形成某种程度的扭曲。这是现代医学、现代心理学所证明的。长时期遗精和长时期的肾病对皇上确实构成一个很大的困扰,也是皇上一个很难说出口的尴尬,是他后来稍微有点抬不起头的最重要的原因。对于这样的一个后辈,慈禧太后能够做的事情,除了安慰,除了劝勉,还能做什么呢?我们完全可以想象,慈禧太后只能从内心深处哀叹自己的命太苦,为什么上帝或者说老天爷要把一切危难一切坏事都留给她呢?青年丧夫、中年丧子,也就吧了。为什么用几十年辛辛苦苦领养的这个儿子,这么听话,这么有出息,却又这样让他身体不好,让他无后,让他英年早逝呢?
    光绪帝之死
    光绪帝的病情大约从1898年秋天之后就逐步恶化,好在他贵为天子,享受着帝国最好的医疗条件医疗待遇,经过宫廷御医天下名医精心呵护精心治疗,光绪帝的肾病竟然在那个没有血液透析医疗条件下存活了十年之久。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谁也没有想到1908年秋,当政治改革到了最吃紧的关头,年仅三十八岁的光绪帝病倒了,而且一病不起一命呜呼。关于光绪帝的死因,清代正史和医学专家的意见大体都是正常死亡,是长期受到肺结核、肝脏、心脏、风湿等慢性疾病的侵扰,致使免疫力严重下降严重缺失,最终造成心肺功能衰竭,合并急性感染而死亡。
    历史的巧合在于,在光绪帝发病之前一段时间,七十四岁的老太太慈禧太后也因吃了一点不合适的东西,拉肚子好长一段时间了。拉肚子可以致人以死地,这也是医学上的常识,特别是对体弱的老人而言,更是如此。问题还在于,慈禧太后的痢疾既然已经好长时间了,如果不发生光绪帝死亡事件,相信慈禧太后大概也不致于突然不治。光绪帝的死亡对慈禧太后的打击太大了,生命垂危中的老太后越想越伤心,越想越觉得自己的一生太命苦,所有的希望均成为泡影,所以她在这个养子年仅三十八岁英年早逝后不到一天时间,也就一命呜呼。这个解释不仅来自清代官方正式文件和清宫档案,大意是说皇太后得知儿皇帝大行之后,不禁悲从中来,不能自克,以至病势增剧,遂致死亡。这个解释合乎人道合乎人情合乎常理合乎历史和逻辑。然而奇怪的是,这个解释不被大清王朝政治上的反对者所认同,流亡美国的康有为在光绪帝逝世第二天就散布皇太后谋杀皇上的传言,只是这个说法太过古怪,太没有根据,并不被人们所重视,不料一百年后,康有为终于等到了政治上的知音。慈禧太后再次“被妖魔化”。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载《百科知识》2010年第6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