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近代史 >

戊戌政变与先祖先君之关系

http://www.newdu.com 2017-11-03 中华文史网 陈寅恪 参加讨论

    碑傅集补壹贰黄尚毅撰杨叔峤先生事略略云:
    [戊戌六月]十三日,朝旨以湘抚陈宝箴荐,诏先生预备召见。十四日召对,极言兴学练兵为救亡之策。上感其诚,诏立京师学堂。而川人李征庸在津办赈,先生劝捐二万金立蜀学堂,直省在京立学自蜀始也。先生在军机章京时,决疑定难,枢垣旧僚皆拱手推服。每一起草,条理精密,往往敷百言无一字移易。其学与年俱进如此。三十以前。经史辞章原于家学。[兄]听彝先生著说经堂丛书,倡起蜀学,得先生而益盛,人咸以轼辙许之。先生以隋史简略,着隋史补遗四十卷,楷录成册,藏于家。诗文约数十篇皆散见无存稿。三十以后,留心掌故之学,感愤时事,不肯托诸空文。而代人作奏议独多,不备举,举其关系天下者。甲午乙未中日战后,孝钦复幸颐和园,内监寇良才上书谏,被杀。朝士无敢言者。先生乃激励侍御王鹏运,并代作书上之,语颇切直。戊戌新学之士渐起,言论过激,先生虑朝士水火,非得有学术通知时事大臣,居中启沃,弗克匡救。当时徐公世昌以翰林佐今大总统袁臬司洽兵于小站,亦与先生书云:自中日战后,合肥坐困,日本伊藤来京师,颇瞰中国无人。此时欲求抵御之策,非得南皮入政府不可。先生得书,乃与乔树柟说大学士徐桐,并代作疏荐张。得旨陛见。枢府翁同龢不悦张,会沙市有教案,乃与张荫桓密谋中阻。张已至上海,奉旨折回。先生匡救之怀乃弗遂矣。先生代人作疏,不肯受名,事后即焚草,其公恕如此。尚毅戊戌留京,住先生寓斋,每侍谈燕,故得备聆也。先生既值枢府,德宗召见赐手诏云:“近日朕仰观圣母意旨,不欲退此老耄昏庸之大臣,而进用英勇通达之人。亦不欲将法尽变。虽朕随时几谏,而慈意甚坚。即如七月二十六日之事,圣母已谓太过。朕岂不知中国积弱不振,非退此老耄昏庸之大臣而力行新政不可。然此时不惟朕权力所不能及,若必强以行之,朕位且不能保。尔与刘光第谭嗣同林旭等详悉筹议,必如何而后能进此英勇通达之人,使新政及时举行,又不致少拂圣意,即具封奏以闻,侯朕审择施行,不胜焦虑之至。钦此。”七月二十六日因礼部司员王照请代上封事。堂官许应騤怀塔布等阻格不奏。先生叹息曰:皇上始误听于志锐,继误听于李盛铎,今又误听于康有为,殆哉!覆奏上即召见。于是有旨派康有为至上海。枢臣皆庆幸,以不召对先生康不得去,祸不得息也。先生既下值,王彦威京卿来函云:与此辈少年共事,有损无益。公他日进退俱难。先生得书,急邀林旭至寓斋,切责之。林默然。初五日训政诏下,盖因缪延福等告变,故孝钦突然回宫也。次日,先生云:我等定出军机。若皇上无事。我即出京,若有不测,决无可去之义。初九日晨起,先生被逮。庆昶及毅亦同披拘。至坊上,先生曰:彼公车也,何故拘之?故毅及庆昶得释,而下先生刑部狱。同乡乔树柟乃电知张文襄请救。刑部以案情重大,请派大臣会审,十二日,直隶总督荣禄入京,召见。是夜文襄电至津,请荣转奏:愿以百口保杨锐。次日已宣布行刑而转电始至,已无及矣。先生与刘光第入狱,殊泰然。至十三日,乃各加以凶服,刘固刑部司官,诧曰:就刑矣!至法庭,不屈。先生呼刘曰:裴村,且听旨。刚毅宣旨毕,先生曰:愿明心迹。刚云:有旨不准说。遂出就刑。先生既致命,尚毅同乔树柟等棺殓。殡于清字庵。念先生仅一子,若搜得手诏,必不免见焚,异日且无昭雪之据。乃将手诏密缝于尚毅衣领中。至八月二十五日,同庆昶扶柩出京回籍。宣统元年,毅同庆昶缴手诏于都察院,其词云:窃生故父杨锐,以内阁候补侍读于光绪戊戌年七月,仰蒙先皇帝特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上行走,参预新政事宜。併蒙特旨召见,亲赐手诏,令详议覆。生时留侍京寓。故父下直后,一日唤生入室,敬将手诏令生恭藏。云已覆奏。生敬叩:手诏理当恭缴。生故父云,本已面缴。圣恩仍复见赐。生敬叩:覆奏如何?故父云:事关重要,当[时]未存稿,略举大纲三条:一言皇太后亲挈天下以授之皇上,应宜遇事将顺,行不去处,不宜固执己意。二言变法宜有次第。三言进退大臣,不宜太骤。生当时所闻封奏情实止此。嗣是年八月初九日,生故父与刘光第同时被逮。止谓是非一讯即明,不料邂逅就死。生惨痛昏迷,无术请代。故父斗人黄尚毅语生云:故父忠悃,官有封奏,私有家牍,他日尚可呈请别白,惟手诏关系重要,日后应当恭缴。宜谨密藏。即以是月扶柩归里。道途霖雨积雪,所重者惟先皇帝手诏及故父一棺耳。今十三年矣!惨念生故父生平志行,惟与刘光第相契相规,此外并无苟同之外。且所奉先皇帝手诏尚庋藏臣家未缴,无以对先皇帝在天之灵。是以约同故父斗人黄尚毅,敬斋手诏来京。吁恳代呈,以光先皇帝圣德。至生父拳拳臣节,所图仰报先皇帝于万一者,当时封奏谅已详明。其生平论学制行,实与刘光第同其本末,今大学士张之洞抚晋督粤督楚时,亦所深见。谨恳奏请昭雪。奏入,留中。次年,又由资政院陈宝琛提议昭雪,通院赞成。奏入,政府卒阁不行,以迄于亡。
    散原精舍文集伍巡抚先府君行状略云;
    [光绪廿一年]八月,诏授湖南巡抚。府君故官湖南久,习知其利病。而功续声闻昭赫耳目间,为士民所信爱。尤与其缙绅先生相慕向。平居尝语人曰:“昔廉颇思用赵人,吾于湘人犹是也。”府君盖以国势不振极矣,非扫敝政,兴起人材,与天下更始,无以图存。阴念湖南据天下上游,号天下胜兵处。其士人率果敢负气可用。又土地奥衍,煤铁五金之产毕具。营一隅为天下倡立富强根基,足备非常之变,亦使国家他日有所凭恃。故闻得湖南,独窃喜自慰,而湖南人闻巡抚得府君,亦皆喜。是时湖南旱饥,赤地且千里,朝廷以为忧。趣府君赴任,勿入觐。遂取海道入长沙。盖湖南所被灾州县二十余,浏阳、醴陵,衡山最巨。府君先传电各行省大吏,乞互助。旬日达复电,有助金五六十万,府君用是稍得藉手矣。首大振三县。浏阳伏匪倚灾数倡乱,用县人欧阳君中鹄领振,得无事。初,府君甫视事,即严贩米出境令。亡何,米舟逾千艘聚岳州,(原字为左言,右华)变,且窜出。府君以米禁大系安危,遣某总兵持符亟遮之,诫立诛其首梗令者。由是悉挽而上,人心大定。凡府君所设方计,得次第振活都百数十万人。当是时,非府君为巡抚,湖南几大乱。府君承困敝之后,纲纪放弛,吏益杂进,贪虐窳偷之风相煽,而公私储藏既耗竭.万事坏废待理。府君以为其要者在董吏治,辟利源;其大者在变士习,开民智,饬军政,公官权。于是察劾府县以下昏墨不职二十余人,而代以榦良者。桃源令贪暴无人理,上其罪至遣戍。群吏懔然,遂改观。既设矿务局,别其目曰官办,商办,官商合办;又设官钱局,铸钱局,铸洋圆局,以朱公昌琳领之。朱公七十余,负榦略,以义侠闻四方,老谢客,独为府君出。又通电竿,接鄂至湘潭,以张君祖同领之。而时务学堂,算学堂,湘报馆,南学会,武备学堂,制造公司之属,以次毕设。又设保卫局,附迁善所,以盐法道黄君遵宪领之。又属黄君改设课吏馆,草定章程。又选取赴日本学校生五十人,待发。其它蚕桑局,工商局,水利公司,轮舟公司,以及丈勘沅江涨地数十万亩,皆已萌芽发其端。由是规模粗定。当是时,江君标为学政,徐君仁铸继之,黄君遵宪来任盐法道,署按察使,皆以变法开新治为己任。其士绅负才有志意者,复慷慨奋发,迭起相应和,风气几大变。湖南之治称天下,而谣诼首祸亦始此。先是府君既锐兴庶务,竞自强,类为湘人耳目所未习,不便者遂附会构煽,疑谤渐兴。……复以学堂教习与康有为连,愈益造作蜚语,怪幻不可究诘。徒以上意方向用府君,噤不得发。二十四年八月康梁难作,皇太后训政,弹章遂蠭起。会朝廷所诛四章京而府君所荐杨锐刘光第在其列,诏坐府君滥保匪人,遂斥废。既去官,言者中伤周内犹不绝。于是府君所立法,次第寝罢,凡累年所腐心焦思,废眠忘餐,艰苦曲折经营缔造者,荡然俱尽。独矿务已取优利,得不废。……与郭公嵩焘尤契厚,郭公方言洋务负海内重谤,独府君推为孤忠闳识,殆无其比。及巡抚湖南,郭公已先卒,遇设施或抵梧,辄自伤曰:郭公在不至是也。其为治,规模远大,务程功于切近。视国家之急逾其私。……复密陈筹饷振海军,联与国之策。故府君独知时变所当为而已,不复较孰为新旧,尤无所谓新党旧党之见。康有为之初召对也,即疏言其短长所在,推其疵弊。四章京之初直军机亦然,曾疏言,变法事至重,四章京虽有异才,要资望轻而视事易。……政既变,复电达大学士荣禄,讽其遵主庇民,息党祸,维元气。
    光绪朝光华录二十四年二月壬戌条略云:
    陈宝箴奏:臣于光绪二十二年,准礼部咨山西抚臣胡聘之奏请变通书院章程一折,承准总理衙门咨议覆刑部左侍郎李端棻奏请推广学校一折,本年三月,又承准总理衙门咨议覆安徽巡抚邓华熙奏,筹议添设学堂,请拨常年经费一折,均奉旨依议咨饬通行。仰见我皇上奖励实学,培养人材之至意。钦感莫名。自咸丰以来,削平寇乱,名臣儒将,多出于湘。其民气之勇,士节之盛,实甲于天下。而恃其忠肝义胆,敌王所忾,不愿师他人之长,其义愤激烈之气,鄙夷不屑之心,亦以湘人为最。近年闻见渐拓,风气日开,颇以讲求实学为当务之急。臣自到任,迭与湘省绅士互商提倡振兴之法:电信渐次安设,小轮亦已举行。而绅士中复有联合公司以机器制造者,士民习见,不以为非。臣以为因势利导,宜及此时因材而造就之。当于本年秋冬之间,与绅士筹商,在省设立时务毕堂,讲授经史掌故,法律,格致,测算等实学。额设学生一百二十人,分次考选。而延聘学兼中西,品端识卓之举人梁启超,候选州判李维格,为中学西毕总教习。另设分教习四人。现已开学数月,一切规模均已粗具。省城旧有求贤书院,现据改备见武学堂,略仿天津湖北新设规制,以备将才而肄武事。
    同书光绪二十四年六月甲辰条(可参清史稿肆柒零杨深秀传:“湖南陈宝箴图治甚急,中蜚语。深秀为剖辨之。上以特旨褒实箴。实箴乃得行其志。”等语。)略云:
    目今时局艰难,欲求自强之策,不得不舍旧图新。前因中外臣工,半多墨守旧章,曾经剀切晓谕,勖以讲求时务,勿蹈宋明积习。谆谆训诫,不啻三令五申。惟是朝廷用意之所在,大小臣工恐尚未尽深悉。现在应办一切要务,造端宏大,条目烦多,不得不裒集众长,折衷一是。遇有交议事件,内外诸臣,务当周谘博访,详细讨论。毋缘饰经术,附会古义,毋固执成见,隐便身图。倘或面从心违,希冀敷衍塞责,致令朝廷实事求是之义,愆其本旨,甚非朕所望于诸臣也。总之,中国现在病在痿庳,积弊太深,诸臣所宜力戒。即如陈实箴,自简任观南巡抚以来,锐意整顿,即不免指摘纷乘。此等悠悠之口。属在播绅,仍随声附和,则是有意阻挠,不顾大局,必当予以严惩,断难宽贷。当此时事孔棘,毖后惩前,深惟穷变通久之义,创办一切,实具万不得已之苦衷,用再明白申谕,尔诸臣其各精白乃心,力除壅蔽,上下以一诚相感,庶国是以定,治理蒸蒸日上,朕实有厚望焉。
    同书光绪二十四年七月甲子条略云:
    谕:陈实箴奏:遵保人才,开单呈览一折:湖南侯补道夏献铭、试用道黄炳离、降调前内阁学士陈宝琛、内阁候补侍读杨锐、礼部候补主事刘光第、广东候补首杨枢、试用道王秉恩、江苏试用道欧阳霖、江西试用道恽祖祈、杜俞、湖北候补道徐家干、江苏候补道柯逢时、湖北试用道薛华培、候补道左孝同:以上各员,在京者著名该衙门传知该员,预备召见。其余均由各该督抚饬知来京,一体预备召见。
    同书光绪二十四年七月辛未条云:
    谕:内阁候补侍读杨锐、刑部侯补主事刘光第、内阁候补中书林旭、江苏侯补知府谭嗣同,均着赏加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预新政事宜。
    同书光绪二十四年八月乙未条略去:
    谕:大学士荣禄著管理兵部事务并节制北洋各军,由礼部颁给关防。
    谕:主事康有为,实为叛逆之首,现已在逃。举人梁启超,与康有为狼狈为奸,所著文字,语多狂谬,著一并严拿惩办。康有为之弟康广仁、及御史杨深秀、军机章京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弟等,实系与康有为结党,隐图煽惑。杨锐等每于召见时,欺蒙狂悖,密保匪人。实属同恶相济,罪大恶极。前经将各该犯革职,拿交刑部讯究。旋有人奏:若稽时日,恐有中变。朕熟思审处,该犯等情节较重,难逃法网。倘语多牵涉,恐致株累。是以未俟覆奏,于昨日谕令:将该犯等即行正法。
    同书光绪廿四年八月辛丑条略云:
    谕:湖南巡抚陈宝箴,以封疆大吏,滥保匪人,实属有负委任。陈宝箴着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伊子吏部主事陈三立,招引奸邪,着一并革职。
    同书光绪廿四年八月甲辰条云:
    谕:陈宝箴昨已革职永不叙用。荣禄曾经保荐,兹据自请处分,……荣禄,著交部议处。同书光绪二十四年九月辛亥条云:
    谕:吏部奏遵议处分一折,大学士荣禄应得降二级调用处分。着加恩改为降二级留任。寅恪案,综合上列资料,先祖关于戊戌政变始末,可以概见矣。盖先祖以为中国之大,非一时能悉改变,故欲先以湘省为全国之模楷,至若全国改革,则必以中央政府为领导。当时中央政权实属于那拉后,如那拉后不欲变更旧制,光绪帝既无权力,更激起母子间之冲突,大局遂不可收拾矣。那拉后所信任者为荣禄,荣禄素重先祖,又闻曾保举先君。(西人Backhouse所著慈禧外纪言及此事,寅恪昔举以询先君,先君答言不知。但其时先君挚友李木斋丈盛铎在荣禄幕府,慈禧外纪所言,或非无因。又湖南文史馆所辑参考资料中皮鹿门丈[锡瑞]日记,谓当时馆中学正张公伯熙保荐二人首为康南海,次即先君。但先君于光绪二十三年丁酉十二月丁先祖母忧,依例丁忧人员不列保荐,故张公荐剡未列先君之名。荣禄之荐先君,不见于公牍,或亦此故欤?先君苟入京者,当与四章京同及于难。可谓不幸中之大幸矣。)先祖之意欲通过荣禄,劝引那拉后亦赞成改革,故推夙行西制而为那拉后所喜之张南皮入军机。首荐杨叔矫[锐],即为此计划之先导也。观黄尚毅所记,知南皮与荣禄本无交谊,而先祖与荣禄之关系,则不相同也。当政变后,都中盛传先祖必受发往新疆之严谴。如李端棻奏保康有为及谭嗣同之例(见东华绿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庚子条。)然止于革职永不叙用之薄惩,实由荣禄及至王元和碰头乞请所致也。
    先祖先君革职,归寓南昌,不久,先祖逝世,先君移居金陵,以诗歌自遣。光绪二十九年癸卯,以次年为慈禧七十寿辰,戊戌党人除康梁外,皆复原官,但先君始终无意仕进,未几袁世凯入军机,其意以为废光绪之举既不能成。若慈禧先逝,而光绪尚存者,身将及祸。故一方面赞成君主立宪,欲他日自任内阁首相,而光绪帝仅如英君主之止有空名。一方面欲先修好戊戌党人之旧怨。职是之故,立宪之说兴,当日盛流如张骞郑孝胥皆赞佐其说,独先君窥见袁氏之隐,不附和立宪之说。是时江西巡抚吴重憙致电政府,谓素号维新之陈主政,亦以为立宪可缓办。又当时资政院初设.先君已被举为议员,亦推卸不就也。袁氏知先君挚友署直隶布政使毛实君丈[庆蕃],署保定府知府罗顺循丈[正钧]及吴长庆提督子彦复丈[保初],依项城党直隶总督杨士骧寓天津,皆令其电邀先君北游。先君复电谓与故旧聚谈,固所乐为,但绝不入帝城。非先得主君誓言,决不启行。三君遂复电谓止限于旧交之晤谈。不涉他事。故先君至保定后,(可参散原精舍诗卷下[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四月下旬至保定。越闰月二日实君布政兄讌集莲花池。”及“赠顺循”诗。》至天津,归途复过保定,(可参同书同卷“保定别实君顺循,三日至汉口登江舟望月”诗。)遂南遣金陵也。
    (资料来源:《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