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指出:“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的改革是从安徽开始的。”1993年,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来安徽考察期间感慨地说:“安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试点起到了先锋和示范作用,促进了全国农村改革的成功”,“这一历史性的贡献,是安徽人民的功劳,是安徽人民的骄傲,也说明安徽人民有革命的精神和创造的智慧。” 包产到户是农村改革的起点,是改革开放以来这一段历史中的一件大事。万里说过,仔细研究这一段历史,写清楚这一段历史,无论是对当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还是对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都具有重大意义。笔者作为一名党史研究工作者,着重思考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的农村改革,为什么始于安徽,成于安徽?安徽农村改革的成功,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何在? 穷则思变,安徽人民敢为天下先 安徽是个农业大省,又曾是“左”倾错误的重灾区。“四人帮”在安徽的代理人推行“左”的东西特别积极,致使农村经济严重落后,群众生活艰难,一些地区的农民甚至吃不饱肚子。万里调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后,用了三四个月的时间,跑遍了全省大部分地区。在深入基层调研中,他亲眼看到农村一些地方极其困难的生活状况,心里十分难受。在肥东县八斗,万里看到一户姓张的农户一家7口,2个大人、5个小孩只有一床被子,屋子里空空如也。灶上一口有缺口的锅,盖着稻草编织的锅盖,揭开一看,锅里是地瓜面和胡萝卜缨子煮的粥糊糊。在定远县卢桥,万里看到一位身着破旧的空心棉袄,挑担歇脚的农民时,便停住脚步,和他拉呱起来,问他有什么要求,他拍拍肚皮说:“没有别的要求,只要吃饱肚子就行了。”在金寨县燕子河山区,他看到一位衣着褴褛的中年妇女,就询问她家情况:“家有几口人?”“四口人,夫妻俩和两个孩子。”“他们都到哪去了?”“出去玩了。”“能喊来让我看看吗?”在万里的再三询问下,妇女面带难色,无奈地掀开锅盖,只见锅膛里坐着两个赤身裸体的女孩子。原来她是用烧过饭的锅灶,拿掉铁锅,利用锅膛里余热,把两个没有衣服穿的孩子放到里面防寒。在凤阳县的梨园公社前进生产队,万里了解到这个队10户人家就有4户没有门,3户没有水缸,5户没有桌子。生产队长家10口人,只有1床被子,7个饭碗。…… 20年后,万里对此仍然记忆犹新。他说:“我这个长期在城市工作的干部,虽然不能说对农村的贫困毫无所闻,但是到农村一具体接触,还是非常受刺激。原来农民的生活水平这么低啊,吃不饱,穿不暖,住的房子不像个房子的样子。淮北、皖东有些穷村,门、窗都是泥土坯的,连桌子、凳子也是泥土坯的,找不到一件木器家具,真是家徒四壁呀。我真没料到,解放几十年了,不少农村还这么穷!我不能不问自己,这是什么原因?这能算是社会主义吗?人民公社到底有什么问题?为什么农民的积极性都没有啦?” 穷则思变!怎么变?改革! 安徽农村有改革的传统,安徽农民最具改革的精神。 上个世纪60年代初,安徽在全省范围内搞过责任田。责任田对于调动农民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克服一时的经济困难,发挥过重要作用。干部群众普遍称赞责任田是“救命田”。但由于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对阶级斗争形势做了错误的估计,突出强调反对“单干风”、“一片黑暗风”,致使责任田这一改革遭到无情地扼杀。 安徽农民不怕挫折。一遇时机,还要改革。 这次新的改革,是从安徽肥西和凤阳两地悄悄搞起来的。 肥西最先搞起来的是包产到户。所谓包产到户,就是将集体的土地分别承包到农户,变集体统一组织劳动和集中管理,为由农户分别承担不同地块的劳动和管理。但是,整个生产的经济核算和收益分配仍然由集体组织统一进行。搞包产到户的起因是,1978年秋,肥西遇到百日不雨的干旱,河水断流,塘库干涸,土地龟裂,秋种十分困难。中共安徽省委根据这一严重灾情,从实际情况出发,号召社员多种“保命麦”,并宣布可以借一部分土地给社员种麦。当时,肥西山南地区的旱灾特别严重,集体的秋种速度十分缓慢,麦子种不下去。情急之下,肥西县山南区柿树公社997人的黄花大队,以抗旱、“借地度荒”为名,于1978年9月18日,将997亩小麦和49亩油菜的种植任务,分别落实到各个承包户主名下。在黄花大队承包到户的同时,山南公社馆西大队小井庄生产队也把全队的153亩田地悄悄地全部包到农户头上。黄花大队和小井庄生产队的做法,很快收到成效。田地里一片繁忙景象,大家各显身手,地干了,牛耕不动,社员们就日夜用铁锹挖,用榔头打,跑几里路挑水点种小麦;缺劳动力的人家,就请亲戚朋友相助。结果是秋种的进度很快,质量很好。据统计,山南区在较短的时间内共种植小麦8万亩,大麦2万亩,油菜4万7千亩,超过正常年景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的种植面积2倍之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