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近代史 >

彭秀良:清末“国民捐”运动及其启示

http://www.newdu.com 2017-11-03 《团结报》2017年7月27日 newdu 参加讨论

    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阴历八月四日,在北京地区首先由民间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国民捐”运动,之后迅速蔓延到全国,运动的初衷是为了偿还《辛丑条约》所规定的向外国列强的巨额赔款。“国民捐”运动的发起人之一是《京话日报》的创办人彭翼仲。彭翼仲(1864—1921)名诒孙,字翼仲,别署归寄道人,祖籍江苏长洲县(今苏州市),却在北京长大。《京话日报》是彭翼仲所办3种报纸中影响力最大的一种,以市民读者为主要对象,日出铅印1小张。《京话日报》的第一大特色是散发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并且把爱国反帝形成一种社会运动,指导人们如何去实践。从《京话日报》自身来说,它所倡导的各次运动中声势最大、得到了社会广泛响应的,首推“国民捐”运动。从运动发起到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阴历八月十二日因彭翼仲罹难被查封,北京户部银行共收捐银36万两,“国民捐”运动获得了极大成功。回顾历时一年的“国民捐”运动,我们能够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
    一是“国民捐”运动纯粹由民间发起,没有官方力量的强力介入。
    《京话日报》在北京城内外设有多处讲报处,为那些不识字和无力订阅报纸的人进行义务讲解。开设尚友照相馆的基督教友王子贞自己出资成立了“尚友讲报处”,专替《京话日报》做宣传。他在一次演讲中偶然提到庚子赔款4.5亿银两,莫如由全国四亿同胞一次凑齐还清的话。他把演讲内容写成一篇讲词,请彭翼仲阅正修改,随即作为彭、王二人合稿登出来,即是鼓吹“国民捐”的“演说”(“演说”是《京话日报》的一个栏目,相当于今天的“社论”)。在“演说”登出后的5天里就收到700多两捐银,于是彭翼仲和王子贞便着手制定《“国民捐”简章》,分4次刊出,“国民捐”运动从此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后来,虽然有各级政府官员参与进来,但基本上没有发生强制募捐的事情,纯粹的民间性也就成为“国民捐”运动的最鲜明特征。
    二是《京话日报》的宣传报道及时有效,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
    《京话日报》专门辟出一些篇幅,标题“国民义务”四字,每天专登各方认捐的衔名、姓名或集体(仍注明各个人名)和捐款数,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由于认捐一天踊跃一天,所占篇幅愈来愈大,势非另想办法不可。到426号报上(距其开始不过50天)即宣布其暂停,将其另印出一附张,随报附送,此后报上即不再见认捐人名和数字。但有关“国民捐”的特殊提倡消息仍不时在新闻栏登出,有些消息实在是感动人,如直隶固安县一老农将自己新置办的土地出产的收入全部报效“国民捐”并表示连续5年,一位旗人女子文淑折变首饰捐银20两,后又有一位芝兰女史捐典衣钗银3两,在庚子战乱中被抓进监狱的20多名囚徒也报捐等等。
    三是各级官员带头捐款并积极宣传,使“国民捐”深入人心。
    以庆亲王为首的五位军机大臣全都捐了款,其中庆亲王奕劻捐银5000两,鹿传林、瞿鸿禨、荣庆、徐世昌、铁良各捐银10000两;管理内务府大臣世续下堂谕于内务府三旗来提倡;吉林达将军自捐1万两,还募集了4万多元;广东岑制台、河南陈抚台皆各捐1万两;直隶同乡京官全体则集合在松筠庵会商认捐及向全省劝捐事宜。在宣传鼓动方面,武强县知县亲自登县城内戏台演讲“国民捐”,并说创议“国民捐”的意思名为还国债,其实是各人还自己的债,并不是给国家聚敛民财,并且强调绝无勒派的意思。官员的示范作用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热心于“国民捐”的民众随之越来越多。
    四是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高涨,捐款踊跃,激动人心。
    许多热心士绅利用一切机会宣传“国民捐”,固安县志士王钰在财神庙借开台唱戏之机发表演讲,说得庙里的和尚带作工的苦人全要认捐;回民宝兴隆蜡铺的掌柜逢人便劝,不避嫌疑;保定一位自称名叫“李凉心”的热心人自费将印有“国民捐”启事的报纸印刷100份,分送各铺户。由于宣传的到位,认捐者的人数增加很快,有以单位团体形式出现的如北洋陆军师范生、西城巡捕队等等,有以家族团体出现的,有以宗教团体出现的,有以同乡团体出现的,还有一些特殊群体如义顺和戏班、妓女玉兰、没有钱的寡妇等等。上海吴芝瑛女士有感于北京“国民捐”而兴办女子“国民捐”,并号召全国女性各立分会,称“赔款一日不了,此捐一日不停。”吴芝瑛女士的母亲也来支持女儿,创办山东女子“国民捐”。这些普通人的热情足以令今人感动,没有强制,没有命令,只有那一份份的满腔热情成就了“国民捐”的巨大成功。
    五是注意防范和纠正运动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保证了方向的正确性。
    “国民捐”运动中也不是完全没有不同的声音,质疑、反对、挑唆等等各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在多有。一般情况下,对“国民捐”持反对态度的多为乡下的恶劣士绅和农民,借着乡下风气闭塞的环境把持舆论,迷惑乡民,给“国民捐”运动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而有些官员用命令方式劝捐,引来民众的怨怒。例如,河南府永宁县知县不仅不给民众讲道理,专用压制手段,还借端勒派,引起百姓围城事件。再如,北京镶黄旗汉军的“国民捐”一律从饷银里扣,官员扣了也不交给银行,兵丁很有怨言。对于这些给“国民捐”的声誉产生不良影响的言论和做法,《京话日报》进行了彻底的揭露和勇敢的批评,努力把事实和真相告诉世人,力图保持运动方向的正确性。
    清末“国民捐”运动催发了国人公民意识的觉醒,是近代自发性群众运动的先声和典范,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和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深入挖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