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近代史 >

邵雍:《建国方略》中的食住行设想

http://www.newdu.com 2017-11-03 《团结报》2017年4月20日第 newdu 参加讨论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为数极少的兼具思想家与行动家的伟人,对于他的著作的研究具有时代性与对话性。他一生从事革命运动,创立三民主义的理论,其中仅民生主义的内容就十分丰富,《建国方略》关于百姓食住行方面的论述就表明了这一点。
    一 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自然是十分重要的。《建国方略》提出了中国南北方民众主粮的机器加工问题,称“吾意扬子江及南部中国诸大城镇以米为主食者,当设许多磨米房;扬子江以北以小麦、燕麦及米以外之他谷类为主食者,其诸大城镇当设许多磨麦机房”等等。孙中山认为收获下来的稻子、小麦只有以机器方式加工,才能及时存储,以备后需。
    与此相关的是粮食的贮积。对此孙中山提出“每一县余出之谷类,送至近城贮藏;每一城镇须有一年食物之贮积。经理部当按人数依实价售主要食物于其民,更有所余,乃以售之于外国需此宗食物且可得最高价者……输出所得巨资,以之偿还外债本息,固有余也。”对于“前此禁止输出法之下,食物多所废坏”的情况,孙中山是非常不满与痛心的。他还力主黄豆出口。他说,“以黄豆代肉类,是中国人之发明。中国人、日本人用为主要食料,既历数千年。现今食肉诸国,大患肉类缺乏,是必须有解决方法。故吾意国际发展计划中,当以黄豆所制之肉乳油酪输入欧美,于诸国大城市设立黄豆制品工场,以较廉之蛋白质食料供给西方人民。又于中国设立新式工场,以代手工生产之古法,而其结果可使价值较廉,出品亦较佳矣。”如此设想,真是一个双赢的方案。
    鉴于当时中国与西方强国在食品加工方面的巨大差距,孙中山采取现实主义的态度。在《建国方略》中他说:“吾前此论捕鱼海港之建设及捕鱼船舶之构造,已涉及海水食物”,就是“陆地食物生产之事”亦“须国际扶助”。理由是“欧美二洲之工业发达早于中国百年……无论如何,必须用机器以辅助中国巨大之人工,以发达中国无限之富源也。”
    二 安居乐业,这是每一个国家当政者心知肚明的道理。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也讲到了住房问题,在他看来“旧中国之居室,殆无一为人类之安适及方便计者。”“中国一切居室将于五十年内依近世安适方便新式改造,是予所能预言者”。孙中山根据自己长期在海外居住的生活体验,认为在“在城市中所建屋……每家有四房间至六房间”。按照他设想的单独建设的一家之居室最少要有8个房间。事实上孙中山的预言过于乐观,就中国大陆而言,大规模的商品房建设只是到了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步展开。商品房的设计强调了舒适性、私密性,成套性,不再是72家房客拥挤在一道,共用厨房、厕所,互相间可以随意走动,哪家有个人来客往,有个来信来电(传呼电话),众邻居知道得一清二楚。目前的商品房一般都有客厅、餐厅(有的是两厅合一的)、厨房、卫生间及主卧,这样就有5至6间了。如果加上次卧、次卫、书房、储存室,那就有10间左右了。诚如孙中山所言最少要有8个房间的居室才能满足三口之家核心家庭的日常居住需要。
    与住房相关的配套问题一是自来水。孙中山说当时中国“除通商口岸之外,中国诸城市中无自来水,即通商口岸亦多不具此者。许多大城市所食水为河水,而污水皆流至河中,故中国大城市中所食水皆不合卫生。今须于一切大城市中设供给自来水之工场,以应急需。”城市住房通自来水,不仅仅是方便居民生活的问题,实际上还涉及到对水污染的警觉与治理问题。
    与住房相关的配套问题二是供电供热。孙中山说“中国一切大城市供给灯光,设立制造机器发光工场”,要“设立电工场、煤气工场、蒸气工场,以供给暖热。”机器发光工厂就是发电厂,从节约成本考虑,孙中山认为以集中供热为好。孙中山还论及厨用燃料问题,其实这也是与吃饭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既要吃饭,当然需要烧饭;既然要烧饭,当然需要厨用燃料。但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最贫乡村之人,每费年工十分之一以采集柴薪。城市之人,买柴薪之费占其生活费十分之二。”孙中山认为“柴薪问题,为国民最大耗费。今当使乡村中以煤炭代木草,城市用煤气或电力。”从另一角度来说,孙中山的这一替代方案又有助于保护树木,减少水土流失与空气污染。
    三是住宅电话问题。人是需要交往的,做生意,搞学问更是需要灵通的信息。因此孙中山提出,“无论城乡各家,皆宜有电话。”由于各种原因,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十分缓慢。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普通居民要装一门家用电话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首先要交高达4000元的初装费,别的城市更是可想而知了。当然今非昔比,目前全国上下手机空前普及,一人拥有两只手机的也不在少数。以上均说明了孙中山设想的超前预见性。孙中山还提出,“欲用煤炭、煤气、电力等,皆须有特别设备,即由国际发展机关设制造煤气、电力火炉诸工场”,他认为包括电话机工厂均“当于中国设立,以使其价甚廉”,使中国百姓买得起,用得上,而不是只有少数人才能享用,这也是他“天下为公”“博爱”思想的具体体现。
    三 众所周知,孙中山对于建设铁路是十分重视的,有过很多论述。其实除了铁路建设之外,孙中山还高度重视门对门运输的公路建设。他对于公路的建设也提出了远大的规划,并把它和中国的发展速度直接联系起来:“中国欲得近时文明,必须行动。个人之行动为国民之重要部分,每人必须随时随地行动,甚易甚速。惟中国现在尚无法使个人行动容易,因古时大道既已废毁,内地尚不识自动车即摩托为何物。自动车为近时所发明,乃急速行动所必要。吾侪欲行动敏捷,做工较多,必须以自动车为行具。但欲用自动车,必先建造大路。吾于国际发展计划,提前一步已提议造大路一百万英里。是须按每县人口之比率,以定造路之里数。中国本部十八省约有县二千,若中国全国设县制,将共有四千县,每县平均造路二百五十英里。惟县内人民多少不同,若以大路一百万英里除四万万人数,则四百人乃得大路一英里。以四百人造一英里之大路,决非难事。若用予计划,以造路为允许地方自治条件,则一百万英里之大路将于至短时期内制成矣。”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的自行车大国了。改革开放以后,包括高速公路在内的高等级的公路不断兴建、延伸,目前已经达到了县县通公路的目标。在重庆等自行车无法上下陡坡的山地城市,摩托车大行其道。还有每年春节前后,可以看到农民工们驾驶着成千上万辆摩托车奔驰在往返家乡的途中。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地方来说,要致富先修路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的共识。由此可见,孙中山公路建设计划即是超前的也是合理的。
    综上所述,《建国方略》不仅仅是一个强国方略,而且也是一个便民惠民富民方略。《建国方略》表明孙中山对当前社会情况方面的注意研究,体现出他全心全意改造中国的雄心壮志。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孙中山的美好愿望并没有实现,虽然说《建国方略》发表后,也获得了一些欧美人士的赞扬与喝彩,但是光打雷不下雨,口惠而实不至,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都对孙中山关上了大门,唯利是图的外国资本家全不看好孙中山,遑论投资赞助?要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抱负,为实施《建国方略》扫清道路,孙中山只有转向苏俄,寻求苏俄及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如今的中国,《建国方略》中关于食住行的设想很多已经实现,而且远远超出。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