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近代史 >

段金生:“认庙不认神”——杨增新的政治理念

http://www.newdu.com 2017-11-03 《团结报》2015年7月16日第 newdu 参加讨论

    杨增新,汉族,云南蒙自人。1912年被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新疆督军、省长。杨增新在新疆都督的督署大堂两侧悬挂了一副木制对联,上联曰:“共和实草昧初开,羞称五霸七雄,纷争莫问中原事”。该联为王树枬所作,但杨增新将此联悬挂于办公所在地,却是其政治态度的一种表现,这就是通常所谓的对中央的“认庙不认神”。
    对中央“认庙不认神”
    杨增新为何有“认庙不认神”之态度,这不得不从他的政治理念和现实的政治环境谈起。中国传统政治强调“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种中央集权的观念一直影响着历代士人,杨增新亦莫能除外。杨增新曾言“欲求国家统一,不得不集权中央”;强调中央“无主”是天下动乱的根源。可以看出,杨增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之下,十分希望国家统一的。然而,民国现实的政治场景却让他大失所望。
    对于民国政局,杨增新这样评论,称“民国成立,由扰乱而割据,由割据而并吞”,认为当时各派系欲以一党之势力统治全国,故导致了国家的四分五裂,对中国纷乱割据的政治现状十分不满,呼吁消除种界、省界之歧,达到国家的一统。杨增新认为,时局不靖导致内地各省纷争而致兵连祸结、天灾环生,地方百姓贫者饥馑流离、呼号震野,富者输纳军需、疲于奔命,以致失业转徙、民不聊生,这完全是由于“武人专制”、军阀割据而导致。这种中央权威失落、地方割据的而产生的纷乱时局,使杨增新对现实政治十分不满,对民国初年时局是一种失望之感。虽然杨增新认为中央政令贯通,统一才是国家强盛的根本之途,然而北京政府时代纷乱的政治场景,使他内心甚感失落,遂产生不论你中央如何变化,我皆表面拥护、但新疆内部事务概由本人处理的“认庙不认神”态度。都督大堂对联的下联曰“边庭有桃源胜地”,这或亦是他要将新疆建成一个稳定社会环境的政治理念的表现。
    对袁世凯称帝的态度
    袁世凯称帝,对于在政治上较为保守的杨增新而言,只要能维持国家统一的局面,维持其本人在新疆的政治地位,事实上共和、专制与否,他本人并不在意;尤其随着政局纷争现象明显,他更认为“共和与专制无优劣”,关键是国家如何维持统一局面。因此,对袁世凯称帝,杨增新是采取支持态度的。袁氏称帝,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各地先后上表称臣,新疆也不例外。杨增新其弟杨增炳领衔,代表新疆各政治及民族势力,奏请袁氏速登大位,文曰:“窃臣接新疆蒙回全体王公电开国体解决,我皇帝曲体群情,许膺艰巨,从此国基巩固,国势振兴,薄海臣民曷胜钦感……吁恳从速登基”。杨增炳此举,谓其并不代表杨增新的政治态度,显然并不合适,应受到杨增新之指示。1915年11月22日,袁世凯册封杨增新为一等伯爵,11月26日杨增新接到策文,于30日电表忠心:“伏查臣猥以庸碌之才,遭遇圣明之会,督师西域,本无佐命征功授勋中朝,得蒙分封祭典,班位执中于王等,湛恩深感乎九重。惟有勉竭愚忠,宣扬德意,整躬率属,遥卫神京而已。所有感谢下忱,理合恭电具陈伏乞皇上圣鉴”。26日至30日这5天时间内,杨增新如何思考册封之事,目前尚无史料可以言明,但将30日的电文内容以及杨增新“天下定于一”的政治理念结合思考,应该来说,杨氏电文内容虽有上下尊卑之间的形式语言,但也有其内心的真实想法。在杨增新看来,共和政体抑或专制制度,本无优劣,而共和反易引起“纷扰”,不如专制之利于中央集权,袁氏登基,由“共和”而“专制”,并无不可,而袁氏又给其以优待,为何不支持呢?
    杨增新支持袁世凯称帝的行为,是一以贯之的。在云南发起讨袁运动后,杨增新1月2日电称:“君宪问题全国赞成,断非一二人所能反对,迺唐继尧、任可澄二人竟敢倡为异说,摇动大局,置全国安危于不顾,实属甘心谋逆,为全国公敌。……然增新防范极严决不致稍涉疏虞”。1月17日再电称:“共和政体不适国情,尽人而知之矣”。其后在讨袁运动如火如荼进行之时,仍电称:新疆各界均深明大义,赞成君宪,“君主立宪系由各省国民大会代表投票解决,实全国民意之公断,非一二奸人所能反对”。在内外反对声中,袁世凯不得不取消帝制,宣布恢复共和。在这样的情境下,袁世凯仍想维持其大总统地位显然阻力极大,但杨增新仍然支持。1916年5月6日,领回八部哈密双亲王委派参领驻京办事员李谦、协办回部事务马廷襄联名呈电:奉哈密沙王、吐鲁番亲王叶明和卓等电,南北议和未能解决,“此乃关于元首退位之问题”,按元首退位一事,按之约法、揆之时局,“决乎其不可行也”。为何元首退位不可行?此缘于民国总统由选举而产生,并且有任期,“我公(指袁世凯)之为大总统也”,是由选举产生而任期则未满5年,不能因一二人之怀私势力的反对而推翻任期未满之元首,若此中国将隐患无穷。袁大凯是在内乱不宁、外患迭起的情境下而力挽狂澜的,环顾当今时局,“能孚望中外,扶危定倾者何人”,舍袁无他人矣。于新疆而言,“万一主权(指中央权威更迭)变革,国本动摇”,其时内外交困,必较内地为烈。因此,新疆全力支持袁世凯继续担任总统职位,对于有破坏之意、置国家大局不顾者,将秣马厉兵、大张挞伐。其时,新疆内部也有夏鼎、李寅等云南籍人士秘密进行反袁倒杨活动,被杨镇压。这些表明,杨增新认为当时只有袁世凯才能维持大局,避免分裂,故极力拥护袁世凯。
    杨增新支持袁世凯,其内在因素复杂而多维,既有其内心传统君主及“天下定于一”思维的影响,也有其对共和“纷扰”局面的担忧,也不乏根据形势而附和袁氏的审势。1916年2月14日,他在亲自给镇迪道尹张植庭的信函中有言:“总之,天下二十二省均主张君宪,新疆从众;民国元年,天下全体主张共和,则新疆承认共和;洪宪元年,天下全体主张君宪,则新疆造成君宪,毫无疑义”。这一说辞,表明其“共和”与“专制”在其内心中,仅是政体的差异,决非需要顽强坚持者。是故,才有上述复杂的表现。
    面对军阀纷乱的政局
    袁世凯当政时,杨增新对南北政争的行为已属不满。袁氏死后,中国更陷于军阀纷乱的政局,北京中央政府屡易其主。对此,杨增新不论中央当权者是谁,都表示承认,但却不愿意中央干预新疆地方内政事务,凡北京中央政府派来之人,除与他有关系或特殊情况者外,他一律拒绝。为此,杨增新还曾专门向中央呈文称:新疆道员人多,无法安排,请停止分发道员;新疆全省县缺只有40多处,前已分发来新和原在新疆候缺的县知事人员已在百人以上,僧多粥少,请不再分发此项人员来新;每年内地陆军学校毕业生,由当时陆军部分发各省录用,他则称新疆陆军人员过多,拒绝陆军部派遣。凡此种种,表明他“认庙不认神”态度的日益坚决。
    杨增新不问庙里是哪尊神,只管对着庙朝拜,但是他很多事情虽然是先斩后奏,然每办理任何一件事情都报中央政府相关部门呈文备案,手续是完备的,尤其是涉及外交事件时,必须经北京政府核准后才开始去具体执行。因此,袁世凯之后的北京政府,与新疆省政府的关系表面上仍一切依旧,看似协调,但前提是北京政府不能干预新疆的内部事务。杨增新曾言:“北京政府远在万里之外,素对边情缺乏深刻之研究,每有措施,辄有方枘圆凿龃龆而难入之弊。”因此新疆与北京政府之间,长期维持着一种微妙的法理上的统一。
    近代以前,虽然中西交流不断,但西方学理在中国的传播仍在一定限度之内,中国政治文化仍以儒家传统为主。时至晚清,西方列强以武力的方式,迫使中国走向世界,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日益增加,不过传统文化的惯性并非短期所能改变。在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之下,杨增新具有“天下定于一”的中央集权思维,虽然他也兴办过新式武备学堂,接触了西方的知识与技艺,但其内心深处中国传统的影响仍占据着思维的主流,而民初政局的纷乱割据,更加重了其对西方学理知识的排拒心理。清末民初,中国士人的思维大致并未完全突破中西体用的窠臼,杨增新也应属于此一范畴。客观来说,杨增新对民初政局混乱的不满,使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理更加强烈。于是,“认庙不认神”,自然也就成了一个既希望国家统一、然现实政局又如此混乱的政治人物的一种政治行为与态度。杨增新曾称自己将恪尽职守、保境息民,等待中原太平;希望中央政府能勤修庶政,并表示自己服官近40年,以服从中央为天职,有爱名惜节之心,没有夺利争权的想法。这些,应非完全冠冕堂皇之语。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曾这样说:“我还知道,自从中国的内战爆发以来,他(指杨增新)一直将新疆置于战事之外”。杨增新之所以能做到这点,与他执行的“认庙不认神”态度不无关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