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汝窑考古发现三十年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河南考古”微信 赵宏 参加讨论

    2017年对于宝丰清凉寺汝窑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1月17日,宝丰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展示馆开馆。10月19日,宝丰汝窑博物馆开馆,同时由中国古陶瓷学会、河南省文物局主办,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宝丰县人民政府、鲁山县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古陶瓷学会2017年年会暨汝窑、鲁山窑学术研讨会”在平顶山博物馆拉开帷幕,这些活动是献给汝窑考古发现30年周年最好的礼物。
    
    10月19日宝丰汝窑博物馆开馆(东南—西北)
    
    宝丰汝窑博物馆开馆仪式现场
    “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首。”南宋人叶寘在《坦斋笔衡》中记载了汝窑兴起的缘由。“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为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记载了汝窑(汝瓷)的珍贵。“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说明了汝窑的釉色。
    清宫《造办处活计清档》在雍正七年(1729年)让太监刘希文、王太平整理汝窑瓷器,统计数字为31件(还包括钧汝不分部分瓷器)。2013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撰写《宝丰清凉寺汝窑》报告时,统计全世界汝瓷传世量为67件(有记录可查的),2015年故宫博物院统计全世界汝瓷传世不足百件(含私人收藏),可见汝瓷传世的确稀少。
    汝瓷以其自然典雅的造型,温润如玉的气质,“雨过天晴云破处”梦幻般的釉色,特殊的烧造工艺,达到了历史上青瓷制作的顶峰,改变了我国“南青北白”的制瓷局面。明代以后文献记载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汝窑始终位居首位,为北宋皇室所垄断,素有 “名瓷之首,汝窑为魁” 之美誉。北宋晚期,汝窑青瓷烧造工艺达到极致,但终因宋室内忧外患,烧造天青釉汝瓷的汝窑仅仅20余年便消失,不仅工艺失传,其窑址也尘封于历史之中。
    广义的汝窑是指北宋时期汝州所辖之窑口,狭义的汝窑是指烧造天青釉官用瓷器的窑口,历史上文献记载的汝窑应该是狭义的汝窑。汝瓷如此珍贵,烧制汝瓷的汝窑到底在哪里,答案一直困惑着历代热爱她的人们。自20世纪30年代始,中外考古学者进行了长达80年的探索和研究。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河南的文博工作者数次在今汝州、临汝等地实地考察,虽发现古窑址50多处,但无一能确认是烧制汝瓷的汝窑。
    初露端倪
    1986年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在西安召开年会,会上来自河南宝丰县陶瓷工艺厂的王留献带来一件青灰釉憋足洗,与会专家喜出望外,认为是汝窑瓷器。随后,上海博物馆立即派人到位于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的清凉寺村进行实地调查,采集到几片天青釉瓷片和一些窑具,认为汝窑有可能就在清凉寺村附近(宝丰清凉寺窑址此时已知,但不知是汝窑址)的可贵线索。根据各种线索,1987年10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在清凉寺村南响浪河边的台地上,进行了为期2个多月的调查试掘,在仅200平方米的试掘范围内,出土了大批窑具、瓷片和各类较完整瓷器300余件,其中发现典型御用汝瓷10余件,初步认为汝窑遗址就在清凉寺。这次试掘取得了重要收获,虽然发现了汝瓷,但其烧造地仍然是个谜。
    
    1987年出土刻花汝窑鹅颈瓶
    1987年初次试掘,使河南的陶瓷考古者倍感兴奋,继而于1988-1989年连续两年在试掘区北边、紧挨村子的村南之地进行正式考古发掘。此次发掘面积达1150平方米,发现制瓷作坊和房基5座、水井4眼和澄泥池1处,出土各类完整或可复原的瓷器和窑具达2100余件,瓷片上千包,但出土瓷器多为民窑瓷器,只有少量的天青釉汝瓷残片。尽管如此,这两次发掘对清凉寺窑址的创烧、发展和各个阶段的文化面貌有了初步的了解。
    
    1988、1989年发现的民窑瓷器灰坑
    破解千年之谜
    天青釉汝瓷的烧造地始终未被发现,没有形成完整的证据链,使说服力大减,让人心有不甘。1998年和1999年初,河南的陶瓷考古工作者再次踏上这片土地,继续在村南发掘,发掘面积500平方米。在发掘进行中,村民提供线索,言村中有人挖地窖时发现大量的瓷片,考古人员立即前去查看,采集到100余片天青釉汝瓷片,有洗、碗、瓶等器形。这些发现令考古人员喜出望外,随即上报单位和省文物局,宝丰县人民政府也立即斥资4万余元,拆迁4户居民,为考古发掘提供便利条件。随后的2000年至2002年,考古队员在此地进行了四次发掘,发掘面积900平方米,清理出窑炉20座,作坊3座,陶瓮17个,过滤池、澄泥池、烧灰池各1个,灰沟3条,水井3眼,墓葬2座,灰坑44个以及瓷片堆积层等多处重要遗迹。其中窑炉、作坊、过滤池、澄泥池等遗迹布局排列有序,叠压关系清楚,烧造汝瓷的小型椭圆形窑炉、模制、满釉裹足支烧、玛瑙入釉以及燃料用柴等工艺技术尽显,还出土了大量的汝窑瓷器,囊括了所有传世汝瓷器形和釉色,此外还有大量传世品未见的器形,破解了汝窑千年之谜。汝窑遗址考古发现极其重要,分别于1990年和2000年两次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全国田野考古发掘质量三等奖。
    
    2000年发掘揭露天青釉汝窑瓷器堆积层
    
    2000年揭露出的澄泥池
    
    2001年揭露出的椭圆型窑炉
    
    2000年出土莲口温碗
    
    2000年出土的莲瓣鸳鸯熏炉
    
    2000年出土汝窑水仙盆
    
    2000年出土的汝窑洗
    又见彩虹
    汝窑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随着汝瓷烧造中心区的发现,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成为第五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和“十二”五全国100项大遗址保护项目。汝窑博物馆、遗址展示厅和汝窑遗址公园等工作逐渐开展起来。关于汝窑、汝瓷的世界性研究和讨论也在热烈的进行中。汝窑遗址的后续考古发掘工作自然不会落后,但其发掘的目的、方法等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是配合汝窑博物馆、遗址展示馆建设的发掘,二是以解决前期发掘中尚未解决的问题的发掘(学术性或主动性发掘),此外重视多学科、多手段的运用,开展重保护的展示型发掘。
    2011年4—9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汝窑考古工作者踏上这片古陶瓷圣地,开始了清凉寺瓷窑遗址中心烧造区的第五次发掘,目的是为汝窑展示馆提供展示内容,于中心烧造区四周布探方11个、探沟3个,发掘面积约1100平方米,揭露出窑炉、作坊、瓷片堆积、疑似祭祀建筑、灰坑等遗迹,出土汝瓷、青瓷、白瓷等瓷器和大量窑具,特别是大型玛瑙石的发现,证实了历史记载汝窑玛瑙入釉的真实性。2012-2016年的发掘,主要是配合汝窑博物馆遗址展示馆建设,对展馆墙基、门厅地基、道路基础、2号展示馆的发掘,同时也对展示馆南,清凉寺大殿西的部分区域进行了主动性发掘,发掘面积共计3200平方米,清理出北宋至明代房址4处、窑炉11座、灶3个、井2眼、灰坑遗迹等百余个,出土大量文化遗物。新发现和主要收获有:(1)素烧器堆积和大量素烧器的出土,证明了汝釉瓷的两次烧成工艺;(2)有的素烧器如仿青铜器出戟瓶,长方倭角方盘等在汝瓷成品器中不见;(3)明代窑炉及瓷器的发现,说明此窑址明代仍在烧造瓷器,扩展了对窑址的烧造年代跨度上的认识;(4)素烧窑炉的揭露和“类汝瓷”的出土,说明北宋末或金代前段,汝窑的烧造发生了变化;(5)生活用房的发现,丰富了窑址的功能区划分,对窑场范围的确定有重要意义;(6)在北门厅附近中心烧造区北新发现一批窑炉(7座),也是小椭圆形窑炉,有单体和连体两种,地层年代比中心烧造区稍晚,出土的标本除天青釉汝瓷外,另有釉色青中泛緑网格纹开片的标本,与浙江上林湖越窑“低岭头类型”近似,对研究这一时期越窑、北宋官窑、南宋官窑、张公巷窑等窑址提供了重要资料。
    
    2011年发现的大型玛瑙石
    
    2012年出土素烧仿青铜器出戟瓶
    
    2012年出土的素烧长方倭角盘
    
    
    2015年出土素烧花口水仙盆
    
    2014年出土的花口 “类汝瓷”盘
    
    2015年出土的汝窑龙纹器盖(残)
    
    
    2015年出土的汝釉碗(残)
    
    2015年出土的牡丹纹墨书(背)三彩枕
    
    2015年出土的划牡丹纹青釉梅瓶
    
    2015年出土的珍珠地鹭鸶蟾蜍纹梅瓶
    硕果累累
    汝窑考古三十年中,十四次考古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对当地的经济、文化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以复仿制和工艺品制作为主要形式的汝瓷产业蓬勃发展。2017年初开馆的遗址展示馆和10月开馆的宝丰汝窑博物馆,给全世界爱好古陶瓷的人员提供了参观研究平台,极大地丰富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十年来汝窑、汝瓷的研究同样取得了丰硕成果,我院已经组织召开关于汝窑、汝瓷的国际性会议2次,馆藏的汝瓷在国内外展出10余次,出版报告专著3部,发表简报及研究性文章20余篇,为弘扬汝窑文化做出了应有贡献。
    文稿来源|第三研究室
    文稿校对|李世伟
    图片来源|赵宏 
    文稿审核|刘海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