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对古代丝绸之路乃至整个古代中国对外交流研究的相关书籍明显多了起来。这固然是因为以往一代代学者不断砥砺前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是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中,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入了快车道的必然结果,更是近年我国学术研究走向深入,视野不断开阔,态度越来越开放、包容的纸上缩影。 硕果累累的2016年 学术研究,不论其过程如何,最终的结果,绝大多数都会付于纸上,以书籍和期刊的形式发表。书籍的种类和数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某一领域研究的特点。2016年度出版的古代中国对外交流相关的图书也呈现了这一特点。 首先是数量多。2016年是我国文化遗产类图书的丰收年,以2016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推介活动的统计,有488种图书参评。在这些图书中,有一类图书颇为引人注目,占据了相当的比例,这就是和古代中国对外交流有关的书籍,达到40余种,占总数的8%。 第二是质量高。有五种入围图书推介活动终评,占入围终评总数的10%,分别是《欧亚草原东部的金属之路:丝绸之路与匈奴联盟的孕育过程》《西周至汉晋时期中国外来珠饰研究》《唐韵胡风——唐墓壁画中的外来文化因素及其反映的民族关系》《2009-2013年合浦汉晋墓发掘报告》《中国古代玻璃技术发展史》。前三部图书可以看成是该领域的专著。后两部虽然分别是发掘报告和科技考古专著,然而合浦是汉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在墓葬中发现有鲜明异域风格的遗物,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流的明证;而中国古代玻璃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和域外有强烈的技术与文化交流,因此这部分在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也是全书的亮点。最终,其中的三部书在终评中上榜,《欧亚草原东部的金属之路:丝绸之路与匈奴联盟的孕育过程》和《中国古代玻璃技术发展史》荣获2016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2009-2013年合浦汉晋墓发掘报告》荣获优秀图书,比例更是接近了上榜总数的16%。 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译著较多,达到7种之多。在这些译著当中,漓江出版社出版的“丝路译丛”系列丛书颇为引人注目,丛书萃集英、美、德、法、意、印、俄等多个国家的丝绸之路考古专家的力作。2016年出版的有《突厥人、粟特人与娜娜女神》《驶向撒马尔罕的金色旅程》《唐风吹拂撒马尔罕:粟特艺术与中国、波斯、印度、拜占庭》三部,分别是俄国、法国、意大利著名学者的专著。也有的是名著重译,如《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曾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6新版译者吴玉贵先生纠正了很多原著使用汉籍时的错误,其中一些较大的错误之处,明显地影响了读者对原书的正确理解。值得一提的是,译者完全还原了原著中征引的汉文原始史料,包括原著中转引的二手材料,甚至一些比较重要的异文,译者都以其专业所长加以说明。 这些图书的出版,是我国古代对外交流研究日益兴盛的写照。古代对外交流,固然一直是学术研究的热点,包括史前中西文化交流、历史时期中西文化交流、古代海外贸易交流、佛教史、陶瓷史、艺术史等领域。但是也可以明显看出,自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并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后,古代中国对外交流研究走上了快车道。这些图书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几年研究的火热程度,译著的增多也表明我国学者越来越开阔的视野。 势头不减的2017年 2017年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相关书籍的出版依然势头不减。已有数十种图书问世,如《考古古港:上海青龙镇的发掘与发现》《谁调清管度新声:丝绸之路音乐文物》《草原丝路文明:戎狄匈奴青铜文化》《大唐之美:一带一路背后的器用》等。有些图书的出版可谓非常及时,例如上海青龙镇遗址是近几年考古发掘发现的,为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该发现刚刚在今年4月荣获“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大唐之美:一带一路背后的器用》是河南博物院在2013年举办“丝路遗珍——丝绸之路沿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后,从数十年来出土的新疆、甘肃、青海、宁夏、陕西、河南六省区音乐文物中撷取精品编纂成书,可谓是展览的延续。 将来相关图书出版的展望 对于将来丝绸之路和古代中国对外交流研究相关的图书出版,除了在出版前景上继续看好以外,还对一些方面有些许展望和期待。 首先是相关译著还应加强。不管是原始材料的发表,还是综合研究的著作,都应该重视翻译和介绍到国内来。古代中国对外交流研究,尤其是丝绸之路的研究,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西方学者开启的,20世纪初西方探险家进入我国甘肃、新疆等地的所作所为,也造成了一个个“吾国学术之伤心地”。但此后百余年因其而生的大量国外学术著作,在相关研究中是绕不开的。况且丝绸之路只有部分在国内,相当的国外丝路部分,其文献研究、考古发掘、实地调查等方面的工作基本是国外学者完成的,前文所述的译著均属此类。只有同时关注这些著作,才能看到一条完整的丝绸之路。浙江大学自2012年开始,抓住时机,引入大批丝路研究外文文献。这批新获特藏目前有图书5000余种,语种包括英、法、德、意、俄、日及少数中亚国家语言,内容覆盖了从中国至地中海整个丝路的艺术与考古,其中至少70%是国内高校此前未收藏的,浙大此举可谓高瞻远瞩。相应的,这批特藏若能经整理和翻译并出版,在不久的将来与广大读者见面,也是一大快事。 其次,近年和丝绸之路相关的展览也是不断推出,好戏连台。这些展览在所在城市无不掀起公众关注丝绸之路的热潮。例如今年上半年成都博物院举办的“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在成都、四川乃至全国都掀起了一个热潮。今后像这样的展览,如果相关展览图录和普及性读物能够趁势而出,会有利于公众细致深入地了解丝路文物,对丝绸之路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最后还要特别提到的是,近些年越来越多的考古单位走出国门,和国外考古机构合作发掘。在越南、蒙古国、柬埔寨、孟加拉国、印度、乌兹别克斯坦、肯尼亚、洪都拉斯等国都留下了中国考古人的足迹。许多发掘地点都位于古代丝绸之路沿线的关键节点,发掘本身便是为了解决古代丝路研究中的重大学术问题。预计未来几年会有相关考古发掘报告和更多的研究著作问世。对此,我们充满期待。 2016年出版的部分相关图书 欧亚草原东部的金属之路:丝绸之路与匈奴联盟的孕育过程 该书是中国学者在这个题目下出版的第一部专著。书中重点在于研究欧亚草原不同地区与文化之间的文化交往,即传播者与接受者的互动。书稿共包括六部分,分别是北方青铜器的萌芽、公元前2 千纪草原文化的扩张、中国北方青铜器的兴起与外传、早期游牧时代的开端、早期铁器时代的中国北方与欧亚草原、匈奴时代中国北方与欧亚草原的文化联系。该书用大量的篇幅梳理了中国北方与欧亚草原交往的相关考古学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青铜器和金器的传播与影响,展示了丝绸之路之前的草原金属之路,从而描绘了“一幅从公元前2 千纪到公元前后长达2000 年的中国北方与欧亚草原以金属为代表的文化交往的历史画卷。” (杨建华、邵会秋、潘玲著,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定价158元) 中国古代玻璃技术发展史 该书首次系统阐述了中国古代玻璃技术发展史,介绍了作者对中国古代玻璃成分进行的科学、系统研究,反映了对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体系、制造年代和制备工艺等的深入研究;还系统研究了中国早期玻璃的演变及与西方古代玻璃的对比,独创性地反映了中外在古代玻璃技术发展等方面的联系和交流。该书作为跨学科多年合作研究的结晶,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玻璃的研究进展和发展水平。同时,该书也可供相关领域学者及热爱、研究古代玻璃技术发展史的人士学习参考。 (干福熹等著,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1月出版,定价398元) 2009-2013 年合浦汉晋墓发掘报告(上下两册) 合浦汉墓群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好的大型墓葬群之一。合浦汉墓群的考古发掘始于20 世纪50 年代,迄今发掘的古墓数量已超过1200座,出土文物近2万件。这部报告是2009年至2013年经过考古发掘发现的157座墓葬(其中汉晋墓154座)的考古发掘报告。这批汉晋墓以砖室墓为主,有土坑墓、木椁墓和砖室墓三类,出土陶器、铜器、铁器、滑石器、漆器及珠饰等器物共1724件。按照墓葬年代顺序,报告将这154座汉晋墓分为西汉晚期、东汉、三国和晋四个时期。这批墓葬完整墓数量较多,出土遗物也相对丰富,对研究汉晋时期合浦地区的社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一批涉及海上丝绸之路的遗物的发现尤为引人注目。 (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合浦县文物管理局编著,文物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定价480元) 西周至汉晋时期中国外来珠饰研究 该书主要着眼于西周至汉晋时期与中西文化交流有关的13 类珠饰,包括费昂斯珠、钠钙玻璃珠、蜻蜓眼式玻璃珠、蚀花肉红石髓珠、印度-太平洋珠、琥珀珠、多面金珠、壶形珠、辟邪形珠、装金玻璃珠及人面纹珠、青金石珠、人头坠子,对它们进行具体分析,追溯各自的意匠源头;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母型在传播过程中的形态及使用功能的变异,研究外来文化因素进入中国以后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的情况,进而分析中国文化面对外来文化因素的调适机制;并通过分析外来珠饰传播的可能中介者,勾勒其传播的途径,结合不同种类珠饰流行的时代的编年分析以及流行地域等情况,以其时欧亚大陆的宏观历史背景为参照,总结西周至汉晋时期外来珠饰乃至中西文化交流的阶段性特征。 (赵德云著,科学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定价150元) 唐韵胡风——唐墓壁画中的外来文化因素及其反映的民族关系 该书以考古发掘的唐墓壁画资料为切入点,来探讨唐代民族关系史。在系统总结唐墓壁画分布、出土与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神灵世界、皇家礼仪、世俗生活、建筑、艺术、民族往来以及星象等方面,对唐墓壁画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归纳和总结。本书还分析了唐代民族关系演变的背景,并对唐代民族关系思想与实践的动态演变脉络、民族交往所带来的多向文化辐射等问题进行了着重研究。 (程旭著,文物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定价190元) 粟特人在中国:考古发现与出土文献的新印证 该书是国际合作研究粟特问题的第二个里程碑,收录了2014 年8 月13 日至14 日在银川举办的“粟特人在中国:考古发现与出土文献的新印证”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包括来自中国、日本、美国、英国、法国等各国学者提交的48篇论文的所有中文文本和3 篇英文原本。该书与2005 年出版的《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堪称姊妹篇,与后者相比,着重粟特相关的墓志、葬具、画像等出土材料的刊布与研究,全方位展示了丝绸之路上粟特人的历史面貌。 (荣新江、罗丰主编,科学出版社2016年6月出版,定价480元) 突厥人、粟特人与娜娜女神 该书是马尔夏克在2003 年夏到2006 年夏带领联合国中亚考古队分别在撒马尔罕和片治肯特场地进行发掘的考察结果,全书分为三卷——《壁画与娜娜女神》《突厥人与粟特人》和《粟特与北朝》,阐释了中亚粟特古国文明的异彩纷呈以及粟特商旅在丝路历史上的重要角色。作者以“开启粟特艺术的钥匙”一文开篇,将其多年的中亚文化研究与现场考古结合,高屋建瓴地论述了粟特古国的文明和艺术传统,粟特的历史和社会构成,以及粟特与拜占庭、波斯、印度、中国及突厥草原等外界文化之间的精彩互动。全书既有向读者宏观介绍粟特文明的篇章,如《粟特考古史》具体论述了粟特文明的源起、断代及其发展历程,又有针对当下的考古成果的阐释,几篇文章精确解读了娜娜女神壁画、撒马尔罕大使厅壁画以及Miho 石棺上的艺术细节。此外,书中还有两篇是马尔夏克夫人腊丝波波娃著(或与马尔夏克合著),堪称夫妇俩在片治肯特考古五十多年的合璧之作。作为粟特学、丝绸之路的考古专家,马尔夏克此书涉及当今世界丝绸之路文化研究考古发现及成果,填补了近十年世界丝绸之路学的空白。 ([俄]马尔夏克著,毛铭译,漓江出版社2016年11月出版,定价38元) 驶向撒马尔罕的金色旅程 该书是作者多年研究和考察的成就集结。在书中,葛乐耐教授从撒马尔罕的艺术作品与粟特商旅之间的关系及撒马尔罕大使厅壁画的解读说起,梳理了撒马尔罕文明的发展历程,并从考古学、钱币学、文献学和星相学多角度切入,综合考证了粟特本土的各方神祇,同时对拜火教徒的纳骨瓮文化进行了深入解读,对撒马尔罕大使厅壁画中考证出的关于唐太宗、武则天以及佛教内容进行分析研究,给研究北朝的学者们提供了新的思路。 ([法]葛乐耐著,毛铭译,漓江出版社2016年11月出版,定价37元) 唐风吹拂撒马尔罕:粟特艺术与中国、波斯、印度、拜占庭 该书是作者结合主持中亚布哈拉古城考古的挖掘实践及多年研究的心血之作。全书分为四卷——《粟特艺术与中国》《粟特艺术与波斯》《粟特艺术与印度》《粟特艺术与拜占庭》,关于撒马尔罕大使厅壁画上的唐代端午节,中国北朝墓葬中的粟特艺术,粟特信仰与佛教、印度教神祇的关系等,书中都有精彩论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康马泰于1989 年首先考证出的撒马尔罕大使厅壁画西墙内涵,本书对撒马尔罕大使厅壁画中考证出的关于唐高宗、武则天以及佛教内容所做的分析研究,为揭示整个壁画主题以及更多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思路。 ([意]康马泰著,毛铭译,漓江出版社2016年11月出版,定价37元) 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新修订译本) 《撒马尔罕的金桃》是西方汉学的一部名著,被视为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古代文化的必读之作。书中选取唐代为研究对象,详细研究了当时的世界文化交流和文明引进。内容涉及了唐朝生活的各个方面,家畜、野兽、飞禽、植物、木材、食物、香料、药品、纺织品、颜料、矿石、金属制品、世俗器物、宗教器物、书籍等,共18类170 余种,举凡生活所需、日常所用,几乎无所不包。此书不仅展现了大唐时期的社会文化、物质生活的生动画面,为认识唐朝的社会生活史和文化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也是了解中华文明和文明交流史的必读书籍。 ([美]薛爱华著,吴玉贵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定价98元) (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2017年10月3日5版) 责编:韩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