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考古学 > 科技考古 >

文理结合 开拓创新--科技考古中心成立15年的回顾与思考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国考古网 袁靖 参加讨论

    一、雄关漫道真如铁
    1995年,考古研究所领导顺应世界考古学的发展潮流,英明决策,把原来的实验化验室、体质人类学研究组、动物考古研究组、绘图室、修复室、照相室等部门合并到一起,成立科技考古中心(原名为考古科技实验研究中心)。考古研究所前辈学者们的努力开创,为科技考古中心的建立,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科技考古中心建立时,我们的初衷就是进一步把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技术和方法引入考古学研究之中,为考古学研究开辟新的思路,提供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技术,获取新的信息,补充新的资料,提出新的观点。我们相应地设立了考古勘探、年代测定、环境考古、体质人类学、食性分析、植物考古、动物考古、物质结构和成分分析、计算机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文物保护和修复、考古绘图和照相等10多个涉及研究或技术的领域。我们给自己提出了三个要求。第一,要在上述领域里认真研究和工作,提出新的观点和认识,做好技术工作。第二,要在上述领域里逐步建立一系列适合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具体方法和标准,努力做到规范化、科学化、国际化。第三,要在国内外同类研究的一级刊物上发表学术文章,出版专著,宣传我们的研究成果。
    科技考古中心成立以来,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取得了不少值得自豪的成绩。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建立了包括科技考古各个主要领域的研究团队    现在中心下属的实验室包括考古勘探实验室、年代测定实验室、环境考古实验室、人骨研究实验室、动物考古实验室、植物考古实验室、木材研究实验室、古DNA实验室、食性分析实验室、物质结构和成分分析实验室、考古绘图室、考古照相室等12个部门。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遥感考古、物探、考古地理信息系统、碳十四年代测定、树轮分析定年、环境考古、体质人类学研究、动物考古、植物考古、木材研究、古DNA研究、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锶同位素分析、冶金考古、陶瓷考古、玉器研究、残留物分析、考古绘图、考古照相等等。与国内外的任何一家相关的教学或研究机构相比,科技考古中心涉及的科技考古研究领域是最为全面的。
    特别要强调的除研究领域的设置以外,我们这个研究团队其他方面的现状也比较理想,如从中心20位人员的年龄结构看, 50年代、60年代、70和80年代出生的人员基本上各占三分之一,研究人员中半数以上拥有博士学位,三分之一以上有过到国外留学或进行学术访问一年以上的经历,3人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这样一支研究团队是我们今后继续发展壮大,取得更大成绩的重要保证。
    (二)研究成果的创新性    中心已经出版了8部专著和论文集,这些著作有的具有开创性,有的完善了学科体系,各具特色。例如,《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是中国第一本区域性环境考古研究专著,首次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环境考古学研究的目标、理论、方法及胶东地区的古代人地关系。《科技考古(第一辑)》全面展示了中心在科技考古各个领域取得的优秀成就,1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11位考古学家专门为此撰文,在全国考古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科技考古(第二辑)》是中国第一本探讨中原地区技术、经济状况与文明起源互动关系的文集,填补了国内多年来研究史前时期技术与经济方面的空白。《考古与地理信息系统》是中国第一本将GIS的各种分析运用到聚落考古研究之中的创新之作。《考古测绘、遥感与GIS》是中国第一本关于考古空间信息技术方面的教材,已被多所大学考古专业采用。《科技考古文集》是中国第一本比较全面地论述中国动物考古学研究的多个重要方面,另外还涉及环境考古、科技考古的多个研究领域的论文集。《植物考古学研究的目标、理论和实践》是中国第一本系统论述中国植物考古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包括10余处遗址的研究成果的文集。《科技考古(第三辑)》是中国第一本对黄河及长江流域主要地区的技术与经济状况与文明起源互动关系进行比较研究的文集,以大量事实进一步强调了中原地区技术与经济发展状况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的重要作用。
    中心历年来发表论文及研究报告有350余篇,其中相当数量是在国外内考古学或某个专业领域的顶尖杂志上发表。这些文章涵盖科技考古的各个领域,或是多种科技方法在考古学研究中的首次运用,例如,遥感考古和地理信息系统、碳十四系列样品测定、树轮分析和木材鉴定、浮选法、食性分析、人骨小变异和病理分析、残留物分析等;或是探讨了考古学界一直关注而未能解决的诸多问题,例如,完善了史前和夏商周年代框架,探讨了中华文明起源与各地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解释了人类体质特征变化与经济模式和营养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中国北方旱作农业和南方稻作农业及多种家养动物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分析了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技术演进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阐述了古代文化交流的方式与路径,研究了与中华文明进程相关的一些重大问题。
    (三)致力于中国考古学方法论的建设    当今的考古学已经逐渐演变成一个以人文科学研究为目的、包括大量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学科。中心一直强调自然科学相关学科与考古学的有机结合,致力于在全国范围内建设系统的科技考古方法,利用中心全面的学科优势,通过授课、合作研究等方式,努力推动遥感考古、考古地理信息系统、年代测定、树轮分析、环境考古、人骨研究、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化学分析、冶金考古、陶瓷考古、计算机图形图像学等一系列科技考古新方法在考古学界的应用和推广,开拓了传统考古学无法涉猎的多个研究领域,获取了传统考古学无法得到的大量信息,极大地提高了考古发掘、研究的效率和精确度。在夏商周断代工程、文明探源工程、指南针计划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中心在一些方法论上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中心在标准化建设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建立了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考古绘图等多个领域取样、研究及绘图的规范,获得国家文物局与考古学界的认可。方法论的创新推动了考古学研究进一步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也为中国考古学研究与国际考古学界发展的接轨提供了保证。
    (四)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在世界范围内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中心的研究人员努力把最新的中国科技考古研究成果推向世界,在国外发表了20余篇英文文章。如在美国、英国属于SCI和SSCI的杂志上发表8篇英文文章。其中作为第一作者在Antiquity(古物志)上发表4篇,在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 Archaeology(人类考古学)、Dendrochronologia(树轮年代学)上分别发表1篇;作为合作者在Science(科学)上发表2篇,在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考古科学杂志)上发表1篇;作为第一作者在其他英文杂志和论文集上发表8篇,作为合作者在其他英文杂志上发表论文4篇。另外,还在日本考古学界的一流刊物上用日文发表多篇论文。
    中心的多位研究人员多次到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希腊、墨西哥、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的科研、教学机构做访问学者,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分别主持过多次植物考古和动物考古的国际学术会议;和多位国外学者合作开展多个课题研究。
    (五)承担多项省部级以上课题    中心十多年来通过竞争,承担了包括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国家文物局课题等省部级以上课题以及中外合作课题共计42项,累计资助金额1162万元。在国家“九五”重点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中,中心承担了大量常规碳十四年代的测定工作,为顺利完成60年来首个以国家工程的形式开展的多学科交叉研究任务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之后开展的先后属于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各个阶段(2000年-2008年)的研究中,中心都是项目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支柱。如在已经顺利结项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二)”的全部4个课题中,中心主持1项、参与主持1项、参加另外2项,成为在国内众多考古文博研究、教学机构中承担任务最多的一个研究室级别的部门。在刚刚启动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相关文物保护技术研究”中,中心主持和参与的课题有6项,继续在整个项目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六)获奖情况    中心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国家和学术界的认可,历年来获得获参与获得的各种省部级以上奖励或行业的全国性奖励有18项。如“政府特殊津贴”、“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全国优秀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第四纪青年科学家奖”、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的“优秀科研成果奖”、国家文物局授予的“田野考古奖”、中国文物报评选的“最佳考古发掘报告”、 “全国文博考古十佳图书”、“全国文博考古最佳文集”等。
    现在的科技考古中心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6个“重点研究室”之一,科技考古中心的植物考古实验室和动物考古实验室还是“国家文物局动植物考古重点科研基地”。
    回想起来,我当年是学习中国史前考古学的。1989年,我到日本去留学,学习环境考古和动物考古。在日本留学的那段时候里,我常常有技不如人的感觉,有找对方向的感觉,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有奋起直追的感觉。当时是真心实意地努力学习日本考古学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希望日后应用到中国考古学的实践中去。
    1993年我拿到博士学位后回国。这些年来一直工作在科技考古研究的第一线上。现在,我们科技考古中心在国内考古界的地位是有目共睹的,其中的动植物考古研究在世界考古界也开始崭露头角。自2005年以来,在与国外学者的交往过程中,我开始感受到,在整个东亚地区,我们中国的科技考古走在前面了,在世界学术舞台上,我们已经成为东亚地区的相关研究的主要代表。古代的东方文明主要是中国人创造的,现在,我们中国学者开始站在世界学术舞台上讲述具有充分科学依据的古代东方文明的故事,我们科技考古中心在推动中国科技考古前进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跟欧美的科技考古研究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比如,英国剑桥大学麦当劳考古研究所实际上就是一个科技考古中心,他们具备环境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古DNA研究、碳/氮稳定同位素研究等多个研究领域,具有多位世界著名的研究人员。英国牛津大学的碳十四测定年代实验室在世界上久负盛名。美国的史密森研究院、哈佛大学等不少研究机构和学校都分别具有世界一流的从事科技考古各个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单就动物考古研究而言,整个美国从事这个领域研究的人员数量就比我们全国从事同类研究的人员数量多出10倍以上。欧美学者一直引领着世界科技考古发展的方向。不过,对这种与欧美相比还有差距的感受和当年留学日本时的感受是不一样的。那时是汗颜,日本学者在学习欧美相关研究方法和技术的过程中,拿出了一系列成果,而我们当时在一些领域还没有起步,在个别领域的方法论上还有问题。现在,更多的感觉是我们的研究方向是正确的,我们的研究成果是精彩的,我们的不足主要是普遍性不够、系统性不够、综合性不够、理论性不够。相比欧美已经有超过半个世纪的研究而言,我们起步太晚,做任何事情,毕竟不能一步登天,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大有希望。
    二、而今迈步从头越
    科技考古中心已经走过了15年的发展历程,现在,新的时期又开始了。我们要努力提倡中心的每一位从事研究工作或技术工作的人员都具备有自己特色的专长,逐步把某个研究方向、某个研究内容或某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或技术专长和科技考古中心某个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中心的每一个人都要逐步用研究成果或技术工作成果夯实自己的研究方向或特长,逐步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认可。我们对今后的设想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在把握学科发展方向的过程中加强中心的建设    当前世界上衡量一个国家考古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尺之一,就是能否在考古学研究中应用更多的自然科学方法。因此科技考古中心的研究方向,就是定位在进一步推动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技术与方法与考古学研究的有机结合,深刻领会考古学研究的目的,把中心的科研人员各具特色的研究凝聚到中国考古学研究的诸多前沿课题这个关键点上,形成科技考古研究的合力,开拓传统考古学无法涉猎的多个研究领域,获取传统考古学无法得到的大量信息,提高考古发掘、研究的效率和精确度。为深化中国考古学研究做出自己独到的贡献。
    (二)在推动和完善方法论建设的过程中加强中心的建设    在考古学中应用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方法和技术的实践过程,正在带动考古学方法的进一步多样化,我们要以考古学现有的地层学、类型学和年代学方法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为鉴,在各个研究领域里努力做到考古学和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有机结合,逐步完善各个研究领域包括取样、鉴定、测试、统计、分析在内的一系列研究方法,积极推进考古学研究方法多样化的创新过程。
    (三)在做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加强中心的建设    培养人才是科技考古中心能够持续发展、逐步壮大的关键之一。我们要为研究人员的发展创造各种条件,尤其要关心年轻人的成长,帮助他们出国或到国内一流的研究机构访问和进修。要通过课题制的形式促进科研人员更加明确研究的方向、完善研究的方法,取得有价值的成果。争取在数年之内,有更多的研究人员能够在全国范围内的同一研究领域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四)在做好各个实验室的数据库和标本库建设的过程中加强中心的建设    数据库的建立有利于数据的共享,通过对不同区域、不同时代相关数据的对比,还可以发现新的研究思路或线索。标本库包括现代标本和古代标本两大类,现代标本库的建立和完善可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古代标本库的建立不仅有助于保存大量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珍贵的考古资料,进一步突出科技考古中心的特色、价值和地位,也有助于今后利用的新的技术手段,从这些资料中获取更多的重要信息。因此,科技考古中心各个实验室都要加强数据库的建设,建立数字化文本和图片库,以“中国考古网”为依托,在全国范围内搭建相互交流和学习的网络平台。标本库的建立要以系统性、全面性和有代表性为目标。
    (五)在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的过程中加强中心的建设    要提倡中心的每个实验室都要有针对性地和国内一流的考古学、自然科学研究机构或教学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壮大研究队伍,提高研究水平。每个实验室还要力争和国际上一流的科技考古研究部门或教学单位建立学术交流关系,引进研究思路、方法、资金乃至于客座研究人员,壮大我们的研究实力,同时也为我们的研究走向世界创造条件,为在世界范围内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贡献力量。
    (六)通过管理加强中心的建设    首先是学风建设,要大力强调学风建设,提倡严谨,远离浮躁。切忌急功近利,避免生搬硬套,力戒闭门造车。其次是有一个最低限度的定量管理,要求从事研究工作的研究人员每年都要发表高质量的研究文章。从事技术工作的同志按照年度计划完成规定的任务。我们要争取每年在国外的考古或科技考古的一流刊物上发表英文论文,逐步提高我们科技考古中心在国际考古学界的知名度。其三是时刻牢记安全第一,各个实验室都要制定具有自己实验室特色的管理条例,相关实验室要保证各台仪器设备正常运转,要严格管理化学药品。
    我们认为,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在考古学中的逐步推广,正在給中国考古学带来一场革命性的变化。只要我们继续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研究工作,继续加强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紧密结合,继续提高考古学调查、发掘和研究中的科学技术含量,考古学运用的技术方法就会越来越科学,考古学提取的信息资料就会越来越丰富,考古学开辟的研究领域就会越来越广泛,考古学获得的研究成果就会越来越精彩,考古学的明天就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
    作者:袁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考古科技实验研究中心主任      原文发在《南方文物》2011年4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