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研究是对于距今10000-6000年的邕江流域河岸型贝丘遗址所进行的系统和综合的动物考古学研究,同时也将视野放诸于广西乃至全国的贝丘遗址,希望能得出关于我国贝丘遗址的一些规律性认识。 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方面: 一是对贝丘遗址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国际和我国贝丘遗址发现和研究史进行回顾。笔者首先对贝丘遗址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以贝类为主体的文化堆积”,继而提出贝丘遗址的认定标准和类型的划分。以20世纪60年代为界,笔者将国际上贝丘遗址发现和研究简史分两个阶段进行展示。对于中国贝丘遗址的发现和研究,笔者将其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展示,对各阶段的主要发现、主要研究成果和主要特点进行了总结。笔者将广西贝丘遗址发现和研究简史予以特别阐述。 二是对贝丘遗址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动物考古学研究)进行了归纳,对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了说明。 三是邕江流域诸贝丘遗址出土动物遗骸鉴定和研究结果的展示。笔者依次公布了邕江流域顶蛳山遗址、豹子头遗址、凌屋遗址、灰窑田遗址、牛栏石遗址、螺蛳山遗址以及四处调查采样的遗址(龙颈遗址、塘底冲遗址、那北嘴遗址和南蛇坡遗址)出土动物遗骸的鉴定和相关研究结果,基本内容包括动物种属、数量统计(可鉴定标本数、最小个体数和质量)、测量数据等,并对于在此基础上所得出的原始居民对动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否存在家畜驯化、获取动物资源的方式、狩猎压和捕捞压等研究结果予以了展示。 广西邕江流域贝丘遗址分布示意图 四是对邕江流域贝丘遗址动物考古学的综合研究。以各遗址动物遗骸鉴定和研究结果为基础,笔者对于邕江流域贝丘遗址进行了动物考古学的综合研究。首先是邕江贝丘遗址的整体特征:获取动物资源的方式均为狩猎、捕捞和渔捞,原始居民对动物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要方面(肉食资源和骨器原料来源)基本相同,古环境复原的结果也表明这些遗址的环境条件相似且未有大的改观,这是共性;而各遗址在动物种属构成、获取动物资源模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别,这是各个遗址的特性,可能与微环境和人类行为有关。其次是广西贝丘遗址的集中整合,广西贝丘遗址包括四种类型:洞穴贝丘遗址、岩厦贝丘遗址、河岸贝丘遗址和海滨贝丘遗址,在对各类型遗址中出土动物遗骸分析的基础上,与邕江流域的贝丘遗址进行了比较研究,以对广西贝丘遗址历时性观察结果为基础,笔者认为其呈现出一种被动发展的模式。最后笔者将研究视野放诸于全国贝丘遗址,对各类型贝丘遗址、各地区存在的贝丘遗址类型进行了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观察,对贝丘遗址人地关系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主要软体动物在各遗址的分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