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坡墓地规模最大的墓葬M27有许多其它墓葬没有的特殊葬俗,用泥封填整个墓圹即是其中之一。该墓墓室盖板以上部分均用泥封填,填泥约22立方米。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泥中夹杂大量植物叶和秸杆。虽然有些叶子不很完整,有些叶子有机质已经损失贻尽,但残存的叶子结构很清晰,有的泥块上面还保存了清晰的印痕。根据叶子的基本构造特征,包括叶片大小、叶柄长度、叶片形状、叶尖形状、叶缘形状、叶基形状及叶脉的种类、数量和脉序等,参考《河南植物志》和《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的植物学性状描述,初步断定植物遗存为枣、酸枣、芦苇、野茉莉、旱柳、五蕊柳、苦参、菱叶海桐、毛花绣线菊、山胡椒、毛白杨、山杨、杨属、柿和野山楂。通过分析研究,获得如下几点认识: 一、M27墓主人死亡和下葬的时间应该在5月与10月之间 从树叶的大小和保存状况看,它们都是处于生长期的嫩叶。 首先,从叶片出土情况看:未看到叶子被折断、皱缩的情况,相反,看到多数叶子有包裹泥块的情况并且表面很舒展。如果是干燥的落叶,叶子应该有折断和褶皱现象。叶子包着泥块,说明叶子是未失水的新鲜叶子,正处于生长和发育期。所以,泥里的叶子并不是秋后落叶。 其次,研究发现,所有鉴定的出土较完整的叶子都处于该种植物叶片大小范围的最低值(一棵树上的叶子大小不同,有一个范围),更能说明叶子处于生长期。 再次,泥中包含一些枣和酸枣的带叶枣吊。枣树自然脱落应该是叶子先脱落,然后枣吊再脱落,脱落后叶子和枣吊是分离的,而遗址出土的枣吊上面着生全部叶子。带有叶子的枣吊的存在说明枣吊和枣叶均非自然脱落。 枣树的物候期比一般果树物候期短,生长发育要求较高的温度,春季气温13~14℃时芽才开始萌动,气温达18~20℃时,枝叶才达到生长高峰。对婆枣的观察:5月3日前后展叶,10月中下旬落叶。5月3日遗址附近的枣树叶子比出土的枣树叶子偏小,说明出土枣树叶子晚于5月3日。向当地果树工作者询问,枣树落叶在10月下旬。由此推断,墓主人死亡时间应该在5月与10月之间。 二、泥里加入叶子很可能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泥里掺杂叶子可能有三种原因:一是M27的下葬时间为秋季之后,地表布满自然落叶,在取泥和加工泥的过程中,落叶混入泥内;二是环境中发生过暴风雨、动物侵扰等非人力原因造成的处于生长期的落叶,在制泥过程中混入泥内;三是泥里的叶子是制泥者有意加入的。 上面已经说明M27的下葬时间为5月至10月,再考虑到泥中叶子的保存状态,可以排除第一种可能,即不是自然落叶混入泥内。 根据泥中叶子的保存状态难以确认或否定第二种可能,必需寻找另外的证据。 首先,如果第二种可能成立,泥中应该包括遗址周围各优势树种的叶子。 遗址现今所在地区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的暖温带南部落叶栎林亚地带,本区应为油松、栓皮栎、锐齿槲栎林区。长期地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植物区系成分,含有许多特有种属和独有的单种属。油松、白桦、侧柏、榛等是本区植物群落的建群种和优势种。 与西坡遗址时代相近且处于同一气候和植被区的姜寨遗址的仰韶文化层木本花粉分析显示,当时遗址周围有柏科、松属、栎、桦、榆、柳、椴、枫香等树木。仰韶文化层孢粉的鉴定结果分析表明,庙底沟时期,西坡遗址周围应分布有针叶树和阔叶树栎属,最可能存在的树种包括松属和栎属。现代本区植物群落的建群种和优势种为油松、白桦、侧柏、榛等。如果真是风吹雨打等外力把生长的叶子打落到取泥和制泥的环境中,泥里应该有针叶树的似针一样的针叶和特征非常明显的栎、桦、榆等树种的叶子。而从鉴定的叶子中多数是果树树种的叶子和有药用作用的木本植物叶子。而且,我们知道芦苇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粗壮根状茎,在取材和鉴定过程中,未发现粗壮根状茎,只是芦苇的地上部分。因此,泥中叶子种类情况不支持第二种可能性。 其次,可以设想,西坡墓地各墓中普遍存在填泥现象,各墓的取泥和制泥过程及环境很可能是相同的,如果泥中叶子是取泥和制泥环境所固有,则各墓的填泥中都应该有植物叶子。但实际情况是,虽然各墓多有用泥封填墓室的情况,但泥或比较纯净,或只有芦苇,唯有M27填泥中有多种植物叶子。 至此,基本可以排除第二种可能性,即不是非人力原因造成的处于生长期的落叶,在制泥过程中混入泥内。 因此,M27填泥中的叶子最有可能是在制泥或填埋过程中有意加入的。 有意加入植物的目的之一可能是为了形成所谓“草拌泥”,加强泥的牢固性。芦苇叶、秆是最主要的添加植物,清理M27过程中,几乎每块揭起的泥块上均有芦苇印痕。在其他墓葬墓室顶部的填泥中,也常见芦苇印痕。西坡遗址房屋居住面均包含多层垫土,其中有掺杂了芦苇的泥层。可见,芦苇是西坡居民常用的固泥掺合料。其它植物的加入仅见于M27,可能也有固泥的作用。但不排除有其它用意。 墓中随葬植物的现象在晚期的墓葬中存在。商代晚期大司空M303内的敞口折肩尊的口部,盖有数层叠压在一起并朝向一个方向的卫矛科南蛇藤属短梗南蛇藤植物枝叶。属于周文化范畴的高家堡戈国91SJGM2和91SJGM4墓内出土的敞口簋、甗等器物内以及有盖器卣上粘附着沙参叶,沙参具有药用价值。1975年陕西省咸阳市博物馆清理的咸阳马泉西汉墓木棺底板上铺针形植物叶子和薏苡米一层。1981年韩城县文化馆清理的韩城姚庄坡东汉墓墓前室随葬的敛口鼓腹陶罐内有一种切细的草状物,间有淡黄色的小花,经鉴定为薄荷。研究者认为从薄荷经过人工切细,单独放进陶罐的情况看,可能作为药物或饮料使用的,墓主人可能生前常需服用薄荷饮料以防治某种经常可能发作的疾患,或有饮薄荷茶的习惯。在战国、秦汉时期新疆鄯善苏巴什古墓葬的6座竖穴偏室墓墓道口普遍覆盖一层树条、芦苇、杂草等,上面用土堆积封土。吐蕃时期的都兰县香加乡莫克里一号墓馒头状的封土中有夹杂沙柳枝条的现象。这些资料可以为我们探讨西坡M27填泥中掺杂植物叶的用意提供有益的启示。 三、出土植物反映的生态气候 从姜寨遗址的仰韶文化层的孢粉组合看:当时的气候应属于半干旱性的气候,和目前的气候相近,但有水生植物花粉和淡水藻类存在,说明气候比现今略湿。从西坡M27填泥中叶子的鉴定结果看,多数树种如杨属、柳属、柿枣、酸枣、芦苇,这些树种在现今遗址周围就生长,说明当时气候与现今相近,而且,遗址中未发现干凉的植物,也未发现亚热带和热带经常出现的植物,进一步说明气候与现今相近。 总之,对出土植物遗存的鉴定,可以复原仰韶文化中期该遗址周围的古代植被,利用种的生态习性对环境和气候进行分析,还可以推测古代人类对周围植被的利用,有助于理解仰韶文化中期的人地关系,并根据植物的生物物候期判定墓主人可能的死亡季节。 附: 李新伟研究员对文章进行了修改,在此深表谢意。 原文发表在《中国文物报》2010年4月2日第七版 王树芝: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100710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