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考古遗址的土壤中的炭化木屑、植物种子等,是难被找到的小不点。而经过学者的一番细致研究,它们却能够“讲述”出大名堂。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学者合作,发表了有关郑州东赵遗址炭化植物遗存所记录的夏商时期农业特征及其发展过程的研究成果。 了解中原农业演进的东赵样本 郑州地区位于中原腹地,是龙山时代王湾三期文化、夏文化及早期商文化的核心分布区,在中国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国家起源与早期发展研究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是早期国家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之一。近年来,为了解距今4500-3500年前中原地区经济技术发展状况及其与文明演进的关系等题,考古工作者对郑州及周边地区多个龙山时代至夏、商时期的遗址开展了植物考古研究,主要有登封王城岗、南洼、新密古城寨、新砦、郑州商城及禹州瓦店等遗址。研究结果显示,郑州及其周边地区龙山晚期至夏商时期的农业经济是一种包括粟、黍、水稻、大豆和小麦5种作物在内的多种作物混作的农业模式;同时,各遗址出土炭化植物遗存的种类、数量及出土概率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至迟自龙山晚期始,农业经济已经确立了其在人类经济活动中的绝对主导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目前学术界已对郑州地区龙山晚期至夏、商时期农业发展状况有了整体上较为清楚的认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据悉,东赵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西郊高新区沟赵乡东赵村南,北距黄河约20千米,东距须水河约2千米,遗址中心地理坐标34°47′33″N,113°30′23″E,海拔120米,面积约100多万平方米。自2012 年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对东赵遗址进行了大规模连续的考古发掘,累计发掘面积6000平方米,发现新砦期、二里头期及商周时期的小、中、大型城址3座,清理出城墙、城壕、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及灰坑、窖穴、水井等重要遗迹单位多处,鉴于东赵遗址在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及国家起源等问题研究上的重要地位,该遗址被评为“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对该遗址出土的新砦期、二里头期和二里岗期不同阶段炭化植物遗存进行研究,可为学者提供有关郑州地区夏代前期至商早期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信息,对重建中原核心区文明化进程与国家产生关键阶段农业经济的结构及其发展演进过程有重要意义。 研究者介绍,东赵遗址的浮选样品采自2012—2014年度的考古发掘。取样采用针对性采样法,即以各种性质比较明确的遗迹为主要采样单位,在发掘过程中每发现一处遗迹随即采取一份浮选土样,采样单位包括灰坑、城壕、水井、灰沟等。由于本次发掘区域集中在二里头时期的城址范围内,故采集的土样以二里头时期的为多,共有164份,新砦期和二里岗期的土样量皆为37份。西周时期地层因遭后期人为破坏,保存较少,仅采集2份浮选土样。此次浮选土样合计240份。 东赵先民食谱已“五谷”皆备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副教授杨玉璋。他介绍,从统计结果来看,炭化粟粒在东赵遗址三个不同阶段的浮选结果中,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出土概率都明显高于其它农作物品种,表明粟是当时先民消费的主要农产品。炭化黍的绝对数量相对粟而言明显要少得多,但显著高于其它3类农作物,同时,其出土概率也仅次于粟,表明黍在当时也有较大的种植规模。栽培大豆、小麦和水稻遗存皆自二里头时期开始出现,其中,大豆遗存的出土概率相对较高且较为稳定,也应是东赵先民稳定的食物来源之一,而稻谷和小麦遗存在东赵遗址农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总体而言,东赵遗址新砦期至二里岗期的农业经济是一种以粟、黍种植为主,兼有大豆、水稻和小麦种植为辅的“五谷”皆备的多种农作物种植模式,但在不同阶段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东赵遗址以粟类作物为主的多品种农作物种植制度,与大体同时期郑州及其周边的登封南洼、新密古城寨、郑州商城遗址植物考古研究结果一致,进一步证实了郑州地区裴李岗文化以来盛行的以粟、黍为主体的旱作农业传统的长期稳定的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东赵遗址稻谷遗存出土概率低于15%,而同属郑州地区的新密新砦及邻近的瓦店遗址,其炭化稻谷的出土概率都超过了50%,王城岗遗址二里岗期稻谷遗存的出土概率甚至达到72.7%,研究者认为瓦店与新砦遗址中都有明显的来自山东龙山文化和湖北石家河文化的因素,其水稻遗存的绝对数量和出土概率较高的原因可能是受了上述两支文化的影响。众所周知,稻属植物原是一种伴水生的热带植物,但其栽培种在人的帮助下可以在多种生态环境中生存。上述两处遗址分别临近淮河上游的颍水和双洎河附近,因此并不排除当时遗址附近有较为适合水稻种植的自然环境,从而出现较大规模的水稻种植。东赵遗址周边为地势平坦的黄土堆积,无大面积湿地或水体,其气候、水文和土壤条件相对不利于水稻的大面积栽培,这可能是该遗址以种植粟、黍为主,而水稻较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研究者介绍,东赵遗址浮选结果发现了较为丰富的古代植物遗存资料,包括炭化木屑和炭化植物种子两大类。其中,炭化植物种子以粟、黍、大豆、小麦和水稻5类农作物为主,其绝对数量占整个炭化植物种子的75%。遗址包含自新砦期至两周时期基本连续的文化序列,特别是新砦期至二里岗期出土的五种农作物,对于了解郑州地区当时的农业生产特点及其发展过程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根据炭化植物遗存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东赵遗址自新砦期至二里岗期的农业生产始终保持着以种植粟、黍为主的特点,大豆也是该遗址先民稳定的食物来源之一,而水稻在整个农业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一直很低。 第二,二里头期农业经济中粟、黍两类农作物的比重进一步上升,同时,新发现大豆、稻谷和小麦三类作物遗存,其中,大豆的种植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小麦遗存的发现表明,二里头时期该作物已传播至以郑州为代表的中原腹地,单一种植制度转变为包括稻谷、小麦和大豆在内的“五谷”皆备的农作物种植制度,农业的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 第三,东赵遗址二里岗期的农业种植仍然以粟、黍两类旱地作物为主,且这两种作物在当时农业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仍在继续上升,大豆和水稻的种植与二里头期相比变化不大,但小麦的种植在这一阶段发展非常迅速,从其出土概率来看,其已成为东赵先民非常重要的农作物品种之一。 第四,炭化杂草种子的量化分析结果显示,东赵遗址新砦期先民的旱田管理技术已有较高水平,自新砦期至二里岗期旱田管理水平不断进步,而遗址先民的水田管理水平相对不高且一直未有明显进步。 这项研究得到了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5CB95380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5YJA7800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2148、41502164),同时受到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资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