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生活中的凡人,也许我们从未关注过他们的存在,但他们却操控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凡人的力量就像空气,平凡但不可或缺。让我们转过头,看看身边的“相对凡人”。 北京城市副中心,在千余名文物工作者的努力下,一座汉代城池——路县故城正渐渐“浮出水面”。 ![]() 2017年6月8日,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管廊施工现场,一座古墓被整体包裹后,放置在两段管廊之间,工人绕过古墓继续施工,没影响施工进度。 ![]() 2017年4月17日,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管廊施工现场,一座古墓经过整体包裹后移走。 在位于通州区潞城镇古城村的路县故城考古现场,考古人员仍在紧张忙碌着。虽然呈现在人们眼前的遗址看起来像一个“大坑”,但这个“坑”却内藏玄机。据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坑”里藏着一条宽5.5米的道路,还有一条宽1.2米的排水沟。别小看这5.5米的“土路”,这却是2000多年前路县故城的“中轴线”。 北京晨报记者了解到,此前在路县故城的南城墙外的东部进行考古发掘,清理出城壕、沟渠、灶址等。此外,在南城壕外还发现了一处大面积的汉代遗址区。这一处遗址就是现代的“社区”,其中出土了陶豆、陶瓶、瓦当、陶纺轮等,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副中心出土的文物,大都存放于市文研所的库房。在文物库房内,张晨和陈思雨两位工作人员,正认真地修复着残破的瓮棺和陶罐。两人都是90后,做这份工作对他们的耐心是一种极大的考验。 ![]() 北京市文研所库房,副中心考古领队尚珩展示代表性的从春秋至明清的历代文物。 ![]() 北京市文研所库房,文物修复师张晨将出土文物分类置于不同颜色的塑料筐内。 “一个陶罐,破损成了几十块,要把它黏合起来,就像拼图一样。”张晨说,一个人在库房修复文物的时候,周围万籁俱寂,身边是2000年前的陶器,人仿佛置身于历史长河之中,忽然觉得自己变得特别渺小。 张晨和陈思雨来自同一所大学,专业都是文物修复。张晨是师兄,陈思雨是师妹。在文研所,女生是很稀有的。因为做考古,女生必须要变作女汉子才能应付。张晨说,陈思雨曾一个人在库房的外间整理50多具瓮棺葬尸骨。“房间里只有她一个活人,地上摆满了一堆堆骨头,有成人的,也有孩子的,如果当时要是拍下工作照发到网上,她肯定成网红了。” ![]() 辽代镇墓用的青铜镜置于墓室顶端,反映了当时的丧葬习俗。 ![]() 副中心考古领队尚珩展示唐代潞城县丞艾演墓志铭,其墓所在位置为古潞城南1里。这也是汉代路县遗址的直接物证。 领队尚珩是张晨和陈思雨的领导,已经在考古这一行干了10个年头。不过,他可不是一位老同志,而是一个80后。尚珩从小喜欢历史,大学又学习考古,毕业后如愿进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从事考古工作。 ![]() 2017年6月2日,位于平谷金海湖的北京市文研所库房,通州副中心出土文物首次集中亮相。文物修复师陈思雨小心翼翼地用石膏修复瓮葬陶瓮碎片。 ![]() 2017年4月5日,考古工作者在进行文物勘探。 尚珩觉得,做考古,一定要有情怀,能吃苦。有情怀就是要有发现文物背后故事的冲动,能够被历史感动。“在一砖一瓦中品味历史,你会发现,人们今天经历的痛苦或欢乐,古已有之。”(策划 张英 撰文:记者 王岐丰 摄影记者:李木易 首席摄影记者 蔡代征) (原文标题:古城探宝 原文刊于:《北京晨报》2017年6月28日第A16版) 责编:李来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