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风雨苍黄 繁华暗歇——遵义播州杨氏土司墓地考古新发现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考古贵州 newdu 参加讨论

    2017年6月10日上午,由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贵阳市孔学堂联合举办的“考古系列文化讲座”第七期在贵阳市孔学堂举行,此次讲座由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周必素研究员主讲。
    
    讲座现场
    在讲座开始前,周必素所长介绍了近期孔学堂考古专题讲座的内容安排和这几年贵州考古的主要收获和即将在贵安新区的考古设想。2017年下半年孔学堂的六期讲座,我们将推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专题,将和大家分享近年来获得“十大”发现的部分社会关注度高的项目。贵州考古,在继因土司遗址申遗带来的土司考古热点之后,我们工作的重点将转向贵安新区,此地的史前和魏晋南北朝时期遗存将会成为大家关注的另一个热点,并将在新区的建设中,积极发挥考古工作的作用,挖掘新区历史,加大遗产保护,促进资源利用,助推新区发展。
    今天的讲座通过播州杨氏土司墓地的发现,叙述播州杨氏的传奇,揭开这个延续700多年的土司王国的面纱。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周必素研究员
    
    讲座现场
    中国羁縻土司制度概说
    中国土司制度主要推行于元、明、清时期中国西南、西北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土司”由中央政权委任当地族群首领担任,有与中央职官体系对应的职级,对中央履行一定义务,世袭其职、世守其土、世有其兵、世掌其民,共推行七百余年。土司制度源于汉唐以来的羁縻制度,是一种既笼络又控制、松弛有度的管理制度,土司制度是中央对边疆管理制度的发展和加强。
    2012年,随着湖南永顺老司城、贵州遵义海龙囤、湖北唐崖土司遗址的联合申遗,引出了一个新课题:考古学视野下的土司遗产,把土司历史文化的研究,从文献拓展到了考古领域,使得土司制度的历史文化得到立体的复原。在中国的西南部地区,卷起了一股土司考古风,这股旋风波及到了全国,甚至刮向了世界。
    
    
    2015年7月4日,由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咸丰唐崖土司城址、贵州遵义海龙囤遗址联合申报的中国土司遗址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播州与杨氏
    历史上遵义长期被称作播州,唐贞观九年(635年),以隋牂牁县置郎州,贞观十三年(639年)改朗州为播州,后播州被南诏所陷。乾符三年(876年),太原人杨端应诏收复播州,并开始了其家族对播州的世袭统治。元明时期,播州杨氏发展成为“贵州四大土司”(播州杨氏、思州田氏、水西安氏、水东宋氏)中最大的一支。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爆发了“平播之役”,播州最后一代土司杨应龙被朝廷剿灭,次年对播州实行“改土归流”,分播州为遵义军民府(隶四川)和平越军民府(隶贵州)。从杨端入播到杨应龙被灭,杨氏对播州的世袭统治达725年,共传27代30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存。
    
    杨氏治播始末
    
    播州杨氏土司的考古发现
    遵义地区播州杨氏土司遗存的考古工作,始于1950年代。从2013年开始,随着《海龙囤与播州杨氏土司遗存考古工作规划(2013~2015)》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播州杨氏土司遗存的考古工作得到了有力推进。
    海龙囤遗址发掘,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果,并荣获2012年度中国社科院“六大”、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等一系列奖项,并于201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新蒲墓地的发掘先后荣获2014年度中国社科院“六大”、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团溪杨辉墓地的发掘入围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项目。播州杨氏土司遗存考古项目荣膺第二届世界考古论坛十大田野考古发现奖,并获得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一等奖。
    
    贵州土司遗址发掘获得重要奖项
    
    司治的追寻
    据文献记载,杨端入播时“径入白锦,军高遥山,据险立寨……,为久驻计”。到12世杨轸主播时,因为“病旧堡隘陋,乐堡北二十里穆家川山水之佳,徙治之”。由此来看,杨氏治播期间有着政治中心的变迁。晚期司治穆家川的位置比较明确,据考证即为现今遵义市中心城区所在地。而杨氏早期的中心,不很明确,结合文献和考古材料,白锦堡治曾经一度有可能在杨粲墓所在的皇坟嘴,当时名冉川,这有可能是播州杨氏中期的治所所在。而结合播州建置相关文献,杨氏播州早期的中心一度在今桐梓境内的播川县,遵义军治在今绥阳县。故杨氏播州可能有先后三个中心:播川、冉川、穆家川。
    
    早期堡治—播川
    中期堡治—冉川
    晚期司治—穆家川
    完备的山城防御体系
    宋元之际,蒙古帝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向周边发动进攻,攻城略地,不断扩充蒙古帝国的疆域。宋宝祐五年(1257),已得大理的蒙军向东挺进,播州告急,理宗遣吕文德入播协助防务。播州开始大规模修筑关隘、屯堡以抵御蒙古大军的军事活动展开,纷纷“因山为城”,构筑了播州完善的防御体系。以海龙囤为中心的山城防御体系总体规划上呈现出关堡星布、以点控面、多层级纵深防御的特点。整个防御体系由关隘、寨堡、关囤等构成三道防线,每个独立的关以及城堡都控扼周围一定的空间。
    
    播州军事防御关屯体系图
    
    海龙囤遗址
    土司墓葬
    在播州杨氏土司遗存中,墓葬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迄今为止,已清理发掘并确认了13座杨氏土司墓葬,这些墓葬分属于六个墓地:皇坟嘴墓地、新蒲墓地、高坪墓地、雷水堰墓地、赵家坝墓地、桃溪寺墓地。这些墓地集中分布于当时司治即现在遵义老城周边10-40公里范围内的湘江及其支流沿岸的风水宝地。在已经发现的杨氏墓葬中,  大多是以墓群的形式出现,聚族而葬,而形成了家族墓地。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自南宋晚期的杨粲到明代后期的杨烈,大多数土司的墓葬已被发现或清理发掘,这为全面探讨播州杨氏土司的丧葬观念和埋葬制度等提供了相对完整的资料。
    
    杨粲墓
    
    
    杨粲墓透视图
    
    
    高坪墓地出土器物
    
    
    杨价墓出土器物
    几点认识
    海龙囤遗址和土司墓地的构筑方式及构件特征具备一致性,体现出相应的共时性,记录了播州杨氏土司的发展轨迹并与抗蒙及平播等历史事件关联。杨氏土司实行附葬制度,专地入葬,并有浓厚的风水观念。播州土司墓葬、墓祠、家庙以及田庄的共存,体现出墓葬祭扫与庄田经济的紧密关联及土司管理的制度特征。杨氏墓葬结构及雕刻的从繁至简的变化以及从墓内往墓外的发展趋势,体现其丧葬观念的转变,并体现出和川渝地区宋明墓的一致特征。播州土司墓葬典型的腰坑葬俗,自宋至明,传承且发展,体现出浓厚的堪舆观念和道教信仰。杨价墓及高坪土司墓地出土的以凤冠为代表的金银器,体现了播州杨氏的厚葬之风,折射出偏居西南一隅的地方土司政权的“王权”特征,强大的地方政权,维系着这一方的稳定,也预示着“改土归流”之必然。
    (文字:彭万(根据发言材料整理),编校:杨偲,审核:张兴龙)
    责编:李来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