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受自然和人为影响程度有所不同,西部地区石窟寺遗址保存状况也各不相同。它们共同的特征是原有石窟寺的寺庙建筑几乎荡然无存,保存下来的基本上为石窟的龛窟建筑及窟内的造像、壁画、彩塑、题刻等石窟遗迹,总体保存状态较差,遗迹面临着各种威胁,尤其是新疆、甘宁地区的石窟,石窟载体岩体、壁画、彩塑等非常脆弱,安全保存形势十分严峻,而且保存状况差异较大。新疆地区石窟自然破坏和人为破坏都比较严重,历史上曾遭到两次大规模的人为破坏(13~14世纪的宗教破坏和20世纪初期的外国盗割),石窟的彩塑几乎破坏殆尽,遗存以壁画为主。由于气候干燥,保存条件相对稳定,利于壁画的保存。但裂隙切割诱发石窟岩体的开裂、变形、坍塌破坏等石窟岩体的稳定性问题严重威胁着石窟安全;突发性的洪水及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等对新疆石窟安全构成威胁。甘肃地区石窟经过多年抢救性保护,石窟载体岩体面临的稳定性病害得到基本控制,在壁画、彩塑保护等方面也取得许多成就,面临的威胁是大量壁画、彩塑的保护工作任务十分艰巨。陕西及甘肃地区石窟的造像风化破坏严重,大部分造像失去了原有的形态和价值。四川地区的摩崖造像除少部分遭到严重破坏外,大部分保存得比较完整,水以及由水诱发的生物侵蚀破坏是四川地区摩崖造像存在的主要威胁。 经调查分析,西部石窟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地质病害、人类活动产生的病害以及安全消防消防问题。 环境地质病害 环境地质病害根据其成因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环境地质病害,是由于自然地质环境引起的病害,如裂隙切割掉块、渗水、风化等。 (1)裂隙病害 裂隙切割破坏为渗水提供通道 石窟岩体内发育的裂隙有层面裂隙、构造裂隙、卸荷裂隙和风化裂隙。在大风、沙尘、降水、温差、干湿、冻融、地下水静水压力和地震等共同作用下,裂隙深度加深,裂隙间距张开变宽。裂隙相互交切,形成了具有贯穿性的切割面、滑动面、稳定性差的危岩体。有些裂隙已发育到龛窟内,使洞窟岩体产生开裂、变形、错位,甚至崩塌垮落,对文物体构成严重破坏。裂隙交切还构成了石窟岩体中的渗水网络,产生渗水病害。 存在此类病害的石窟有:西千佛洞、卧佛院石窟、森木塞姆石窟、柏孜克里克石窟、北石窟寺、炳灵寺、慈善寺、大佛寺、大像山、大足石刻、克孜尔尕哈石窟、广元千佛崖、花山、药王山石窟、克孜尔千佛洞、南龛石窟、水宁寺龛窟、马蹄寺石窟、麦积山石窟、南石窟、水帘洞、天梯山石窟、钟山石窟、库木吐喇千佛洞石窟等。 岩体失稳 由于石窟赋存的崖壁陡峻,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朝临空面产生位移变形。造成上部岩体拉裂,从而有失稳滑塌的趋势。 (2)水蚀病害 水的类型有裂隙水、雨水、雾水、凝结水、毛细水等,其侵蚀作用方式有:浸湿软化作用、渗流溶蚀作用、沉积覆盖破坏、可溶盐积聚产生的破坏、诱发微生物作用等。 裂隙渗水 石窟渗水病害一般为季节性、临时性渗水,水源是大气降水。雨水沿层面裂隙、卸荷裂隙及构造裂隙交切形成的渗水网络通道下渗,在窟壁出露形成渗水病害。渗水的侵蚀方式有溶蚀、软化岩石强度、沉积覆盖及诱发微生物破坏等。水的存在或作用加剧了造像载体岩体的风化破坏。 雨水冲刷 雨水冲刷病害类型主要有:降水直接冲刷造像和降水沿崖壁形成的面流倒灌入窟内两种。 毛细水 洞窟下部接近地下水位,由于毛细上升作用使洞窟的中下部长期处于饱和潮湿状态,造成洞窟中下部的酥碱和严重风化。新疆库木吐喇千佛洞前的渭干河因为下游修建水电站,河水水位升高,河床淤积高程抬升,造成石窟下层洞窟水位抬高,毛细水作用诱发盐类积聚、石窟载体强度壁画开裂垮塌等破坏。 窟底积水 石窟窟底高程低于地面,且没有开凿排水通道。雨季来源于山体内部的渗水在窟底造成积水。慈善寺主要存在此类病害。 (3)风化病害 风化包括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物理风化是指岩体受温差作用、干湿变化、风的磨蚀作用等的影响,产生大量的微裂隙,使表层变得疏松,或石雕呈粉末状剥落、剥蚀破坏。化学风化主要是指水溶液在与石雕中的矿物进行化学反应的过程中,使石雕的结构构造遭到破坏,成分受到改造,并产生一些在地表条件下稳定的新矿物。西部石窟风化破坏的类型有: 酥碱 西部石窟岩体的成岩程度不高、胶结较差、强度低,抗风化能力差。风化病害造成了其表层岩石结构疏松,空隙度增大,矿物成分蜕变,使石窟表层呈粉末状。有的石窟产生大量白色盐碱附着在洞窟表层。 龟裂 风化营力作用造成泥塑和壁画表面产生不规则网状风化裂纹。 起甲 泥塑和壁画表层与内部岩体脱开局部呈片状翘起。 空鼓 地仗层或壁画表层局部与山体脱开,形成空腔区。 剥落 泥塑表层、地仗层或壁画表层呈片状、板状剥落,造像表层岩石呈颗粒状、片状剥落等。 (4) 生物病害 西部石窟生物病害的类型有:树木的根劈作用、苔藓生长、腐殖酸分泌、木蜂蛀咬、飞禽抓挠及排泄粪便堆积等。 苔藓、地衣等微生物的侵蚀病害 在裂隙水、雨水作用严重的区域或毛细水丰富的阴湿洞窟中,有霉菌、地衣、苔藓等生物繁衍生存,其遗骸附着在造像的表面与表层,对造像岩体造成侵蚀病害。这类病害在四川地区的石窟中比较突出。 木蜂蛀咬 木蜂对木制窟门的蛀咬,造成窟门的严重破坏。 飞禽抓挠排泄污损 飞禽和蝙蝠的排泄物积淀于壁画和造像上,造成污损。飞禽爪子抓刨壁画,造成损毁。鼠蛇在窟壁中打洞,造成破坏。飞禽的危害在麦积山、须弥山、炳灵寺、水帘洞等甘肃地区的石窟中表现比较明显。 (5) 突发性灾害及其他病害 突发性灾害对石窟造成的损坏往往是灾难性的、无可挽回的,如:洪水对库木吐喇千佛洞石窟破坏,地震导致麦积山石窟、库木吐喇石窟等石窟岩体的垮塌破坏等。 第二类环境地质病害,是由于人类工程活动引起自然环境改变从而导致地质病害加剧,如环境污染、人类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等。 刘家峡水电站的修建淤积掩埋了炳灵寺石窟下部龛窟,而且这种淤积还在持续发展,这将对炳灵寺石窟的保存构成严重威胁,同时由于淤积地面抬高(淤积厚度达30余米),地下水及毛细水升高对石窟造像产生新的损害。 1977年在库木吐喇千佛洞前渭干河下游修建水电站,河水倒灌,河床及水位抬高造成底层石窟地下水倒灌,毛细水直接侵蚀石窟壁画,造成壁画开裂、酥碱、坍塌等破坏。 1958年修建的黄洋河水库,由于设计失误,造成对天梯山石窟不必要的塑像、壁画人为切割迁移,破坏了石窟原始、完整状态。 人类活动产生的病害 (1)环境污染产生的危害 近几十年工业化进程产生的大气污染对石刻造像的保存构成严重威胁,其中大足——安岳地区为我国环大气环境污染严重地区,环境污染的后果是造成区域酸雨酸雾重灾区。酸雨雾对石刻岩石破坏作用机理有两种:其一是酸雨雾沉积在岩石孔隙中的成盐作用及其诱发的可溶盐盐蚀破坏作用;其二为酸雨雾对表层岩体的淋蚀作用和酸性阴离子(主要是SO42-和CO32-)对岩石矿物颗粒的化学溶解、水解泥化作用。 (2)信仰活动遗留的损害 烟熏:早期朝拜或生活活动在各重点洞窟中留下很多烟熏积垢。 十三至十四世纪宗教信仰的变化对新疆地区石窟的破坏。 (3) 无序、过度开发利用造成的危害 随着民众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欣赏悠久历史、多彩文化及其特点,体会、感受文化内涵等观光旅游事业蓬勃发展,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文化遗产区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充分、合理利用人类文化遗产,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压力,甚至造成损害。其中为短暂的经济效益驱动,过度开发,无序利用是最直接的破坏。 (4) 历史上的盗窃破坏 外国探险队掠夺式考察及盗割对新疆、甘肃部分石窟造成严重破坏。 我国石窟遗址基本上是野外露天保存,许多造像近乎圆雕,更容易被盗。近些年来,国内外不法分子将注意力投到野外的石刻、石窟,盗窃事件时有发生,对石窟造成严重破坏。近些年发生的石窟重大盗割事件有 1990年,四川省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2尊精美的唐代造像被盗割; 1993年,大足北山多宝塔造像被盗割; 1996年,四川省安岳千佛崖等处的十几尊造像被盗割; 2000年,四川省巴中市水宁寺2尊精美唐代造像被盗割; 2004年,大足石门山2尊精美宋代造像被盗割等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