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科技考古 >

西部石窟保存状况及综合保护防治对策之一西部石窟特征分析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国文物信息网 newdu 参加讨论

    中国石窟建筑主要是佛教僧侣与信徒所凿建的佛教活动场所,分为洞窟和摩崖龛像两种形制,均属佛教寺院建筑,故称“石窟寺”。石窟寺集建筑、壁画、雕塑于一体,体现了佛教的传播发展历程,反映了不同时代与不同地方的艺术特色。西部地区作为我国历史文化遗存重点集中分布地区,又是我国“十一五”期间及未来经济重点开发及发展地区,其石窟寺遗址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佛教史、宗教史、美术史、民族文化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建国50多年来,我国在石窟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勘察、研究及保护工作,为石窟寺遗址的保护作出了重大贡献,也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但是石窟为十分脆弱的遗址,基本上为露天野外保存,容易遭受自然及人为活动的破坏、损害,安全保存面临巨大威胁,保护形势十分严峻。
    受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文物研究所于2005年承担了西部石窟(第一批至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病害综合防治对策调研工作(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方云、山东省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孔庆生、河北省文物局刘建华参与了本项调研)。这是我国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针对西部石窟进行的保存状况和综合防治保护调研工作。现按石窟分布特征、保存状况、保护工作状况、保护对策等内容予以介绍。
    我国西部地区第一批至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有30处石窟保护单位,37个石窟(石刻、摩崖石刻)群。按地理、行政区及时代划分为4个区域:
    新疆地区——新疆地区是佛教东传首先进入的地区,石窟寺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北缘,即丝绸之路北道沿线的绿洲城镇,主要集中在古龟兹地区。现存石窟大约有五六百座,开凿时间在公元三世纪,延续至十三世纪。
    甘肃地区(含宁夏固原)——甘宁地区是佛教由新疆进入中原地区的中转站,所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这一地区石窟寺沿河西走廊和陇东一线分布,现存石窟总数在千座以上,是中国石窟分布最集中的地区。甘宁地区的石窟也分布在古丝绸之路沿线。
    陕西地区——唐时期关中地区石窟寺研究的重要地区。
    四川地区(包括重庆)——后期石窟艺术繁荣的遗存。
    新疆地区、甘肃地区、陕西地区的石窟遗迹主要集中分布在古丝绸之路沿线的重镇、驿站附近,尤其是早期佛教的传播,反映了佛教的传播与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和经济繁荣密切相关。从石窟开凿的时代而言,由新疆地区→甘肃地区→陕西地区→四川地区,呈现早期→中期→晚期的佛教石窟艺术传播、发展特点。
    西部地区石窟保存内容与石窟建造的时代、载体岩体地质条件、后期人为活动的影响等三个因素有关。
    新疆地区:新疆地区石窟是我国开凿最早的地区,石窟岩体为第三纪的砂砾岩,胶结性差,结构松散不适于雕刻,石窟内容为壁画和彩塑。13~14世纪的宗教信仰变化,石窟遭到严重破坏,彩塑几乎毁灭殆尽,壁画大部分被破坏,现存石窟内容主要为壁画。
    甘肃地区:石窟内容比较复杂,其中甘肃的莫高窟、榆林窟、东千佛洞、西千佛洞、文殊山、麦积山、水帘洞石窟载体为第三纪、第四纪的砂砾岩,也无法在原岩体上进行雕凿造像,以壁画、彩塑为主要内容,其中彩塑以木框架泥胎彩绘做法为主,是我国石窟彩塑艺术的典型代表,最为典型性的是麦积山石窟的彩塑,数量多,类型丰富,特点明显,艺术价值高。甘肃河西地区及陇东地区的马蹄寺、天梯山、炳灵寺、大象山、南石窟、北石窟及宁夏的须弥山石窟为侏罗纪、第三纪、第四纪的砂岩、砂砾岩,质地相对致密,结构相对密实,因而石窟既有造像又有壁画、彩塑,其中彩塑以石胎为胎体框架贴泥彩绘而成,是我国石窟彩塑的又一特点。
    陕西地区:陕西地区的石窟以小型石窟群为主体,开凿于公元六世纪至十二世纪前后。主要石窟有:药王山、彬县大佛寺、富县石泓寺、黄陵万佛寺、麟游慈善寺等石窟,石窟载体为白垩纪、三叠纪砂岩及奥陶纪灰岩,质地密实,相对细腻,以造像、碑刻为主,同时存在少量石胎彩塑。
    四川地区(包括云南):川渝地区的石窟寺开凿时间较晚,却是我国宋代石窟,特别是密教遗迹主要集中的地区。石窟主要分布在川北的广元、巴中和成(成都)渝(重庆)地区。开凿时间在公元六、七世纪,主要遗迹开凿于公元九至十二世纪。以侏罗纪的中细粒砂岩为主,结构紧密,质地细腻,硬度适中,适宜雕刻和大规模造像,以摩崖龛窟造像为主。但广西花山岩画特例,为涂抹在崖壁表面上的图画。
    西部石窟自然环境及工程地质条件特征气候以秦岭为界,西部石窟的分布地区的气候可划分为西北和西南两个区:西北地区干旱少雨具有日照长、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风力强的气候特征,西南地区气候特征湿润、温暖、热量充足、雨量丰沛。
    新疆地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昼夜温差大,降雨量稀少,蒸发量大。
    甘肃省境内石窟群的气候特征变化较大。天梯山石窟和马蹄寺石窟群气候寒冷,暴雨雪频繁,阴湿天气多,属高寒半干旱气候;文殊山石窟属温带大陆性荒漠气候,干旱少雨,温差大;麦积山石窟、榆林窟、水帘洞、南石窟寺和北石窟寺属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莫高窟、东千佛洞和西千佛洞属中温带大陆性沙漠干旱气候,具有干旱、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日照长、温差大、风沙活动频繁、风蚀作用强烈的典型沙漠气候特征。
    须弥山石窟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与陇东地区气候相近。
    陕西省的大佛寺石窟和钟山石窟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干燥、降水量小而集中、蒸发作用较强烈、年温差和日温差变化大。
    四川和重庆的石窟群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低云、多雾、雨量充沛,气候温和。
    按降雨量分为4个区域:新疆至嘉峪关以西的甘肃地区为中、温带大陆干旱气候,年平均降雨量小于100毫米;张掖以东的甘肃河西地区、陇东地区、宁夏固原为温带大陆性半湿润气候,降雨量300~500毫米;陕西为暖温带半湿润、湿润气候,年降雨量500~700毫米;四川地区为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年降雨量大于1000毫米。
    石窟的保存及存在的病害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地形地貌石窟一般开凿在沟谷的崖壁上,西部地区石窟群的地貌单元主要有低山丘陵地貌和河谷阶地沟谷及冲沟沟谷地貌。以秦岭为界,西南地区石窟群多位于剥蚀低山丘陵地貌单元为主,亦有一些临江河的陡壁河谷阶地沟谷,剥蚀残丘多呈浑圆状或顶部平缓的桌状山。西北地区石窟群主要分布于剥蚀构造低山、河谷阶地和戈壁荒漠沟壑之中。西部石窟地貌特征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河流阶地沟谷地貌,如:克孜尔千佛洞、库木吐喇千佛洞、敦煌莫高窟、东千佛洞、西千佛洞、马蹄寺石窟、榆林窟、天梯山石窟、大像山石窟、北石窟、南石窟、大佛寺石窟、慈善寺石窟、皇泽寺石窟、千佛崖千佛洞、乐山大佛等;
    二、冲沟(或季节性河流)崖壁沟谷地貌,如:克孜尔尕哈石窟、森木塞姆石窟、水帘洞石窟、大足宝顶山摩崖造像、安岳卧佛院摩崖造像等;
    三、构造剥蚀或侵蚀低山丘陵地貌,如:伯孜克里克石窟、麦积山石窟、文殊山石窟、须弥山石窟、钟山石窟、药王山石窟、毗庐洞摩崖造像、南龛摩崖造像、水宁寺摩崖造像、大足北山、南山石窟、石门山石窟、石篆山石窟等。
    地层岩性西部石窟群所赋存的地层大多数为中新生代的岩层,具有结构较疏松,强度低,易于开凿,抗风化能力低的特点。以秦岭为界,西北地区的石窟岩体多为砾岩、砂岩和泥质粉砂岩,地层年代多为中生代和新生代,工程性质较差。西南地区石窟岩体多为中生代的砂岩(药王山石窟为古生代的灰岩),工程性质相对较好。
    地质构造以秦岭为界,西北地区石窟群处于新构造运动活动地区。第四系地层胶结程度低,成岩较差,裂隙不发育。其他地层中多发育层面裂隙、构造裂隙和卸荷裂隙。其中构造裂隙产状多为近直立。层面裂隙倾角变化较大。陕西地区岩层倾角小于14°,宁夏须弥山石窟岩层倾角较陡,甘肃文殊山石窟岩体受构造运动较剧烈,地层最大倾角可达30°~45°,新疆森木塞姆石窟岩层倾角可达45°~55°,其他石窟岩层较缓,倾角多小于20°。
    西南地区四川和重庆分布的石窟多处于稳定地块,岩层倾角平缓,除千佛崖摩崖造像岩层倾角为23°外,其他的石窟岩层倾角小于10°。区内主要发育2组构造裂隙和与崖面平行的卸荷裂隙。
    西部石窟受地震活动影响较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