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中国考古 >

仰韶村:中国考古学圣地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国社会科学网 张杰 参加讨论

    谈及仰韶文化,仰韶村是一个必须提及的名字。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这里发现了含有彩色陶器的史前文化遗存,将其命名为仰韶文化。从此,仰韶村这个普通的豫西村落进入世人视野。今年6月底,记者来到仰韶村。盛夏的仰韶村文化遗址,安静地沉睡在田野之中。置身于阡陌之上,薰衣草的香气扑面而来;阡陌一侧的断崖上,古文化层带清晰可见,触摸几千年前遗留下来的文化堆积,能够让人感受出远古丰富而神秘的气息。
    
    遗址发掘终结“中国无石器时代”说 
    仰韶村距离渑池县城约10公里,村北约3公里处是韶山,同行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仰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杨栓朝告诉记者,“仰韶”取仰望韶山之意,仰韶村的名字由此而来。仰韶村遗址的发现和考古发掘标志着中国史前考古学和近代考古学的诞生,仰韶村也获得了中国考古学圣地的殊荣。
    仰韶文化博物馆和仰韶村遗址已是游客必去的景点,置身于仰韶文化博物馆,精美的彩陶仿佛诉说着先民的艺术成就;走进仰韶文化遗址,沿着通道缓慢前行,裸露的土层截面深浅不一,展示着远古的智慧。
    仰韶文化博物馆前矗立的四尊铜像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是为仰韶文化作出重要贡献的四位学者——安特生、袁复礼、夏鼐、安志敏。对于仰韶文化的研究者而言,安特生是一个绕不过的名字。1921年10月至12月间,安特生和当时刚刚学成归国的学者袁复礼一起,对仰韶村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一共发掘了17个地点,出土了鼎、鬲等具有浓郁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陶器以及大量的石器和彩陶片。按照当时考古学的通例,命名为仰韶文化。
    仰韶村遗址发现之前,“中国无石器时代”的论调一度盛行,作为我国首次进行大规模发掘的史前遗址,仰韶村遗址的发现,第一次宣告了中国蕴藏着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破除了“中国无石器时代”的谬论。
    仰韶村遗址发现后,安特生将考古的重点放在彩陶之上,绚丽的彩陶、磨制精细的石器,成为安特生探寻中国历史的无字天书。安特生将仰韶村发现的彩陶与中亚发现的彩陶进行对比,进而比较了仰韶文化与中亚的安诺和特里波列文化的异同,并根据彩陶纹饰的近似,提出了名噪一时的“中华文化西来说”。
    
    观察中原地区 聚落演变和文明化进程 
    安特生发现仰韶村遗址之后,北上辽宁、西至青海、西南到长江上游的川康,几乎跑遍了仰韶文化影响所及的边缘地区,试图以仰韶文化为重心,探索中华文化起源问题。仰韶文化从发现之初就与中华文明起源探索联系在一起,后来的考古发现证实,仰韶村遗址包含仰韶和龙山两种文化遗存,但安特生囿于当时考古学方法的限制,采用水平层的发掘方法,忽略了文化遗迹的复杂叠压关系,并没有辨识出仰韶文化之后的文化内涵。
    1931年,梁思永在错综复杂的地层堆积中,明确了仰韶、龙山和商代文化的叠压关系,首次判断出这些文化的发展序列,这就是后冈三叠层。这也为探索以仰韶村遗址为代表的豫西地区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1951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鼐、安志敏等学者对仰韶村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在路旁断崖上发掘了半个灰坑,坑壁用草拌泥涂抹平整,灰坑中的陶片具有仰韶和龙山两种文化的因素,因此仍被认定为仰韶和龙山混合文化的遗存。1956年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的发现,才为发现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承继关系提供新的地层论据。在庙底沟遗址,仰韶文化层上面叠压着龙山文化早期的遗存,具有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的过渡性质,因此被命名为庙底沟二期文化。
    20世纪80年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仰韶村遗址进行了第三次发掘,确认遗址包含仰韶和龙山两种文化,且二者是继承和连续发展的关系。同时确认了仰韶村文化遗址共分四种文化类型,即仰韶文化中期的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晚期的西王村类型、龙山文化早期的庙底沟二期类型和龙山文化晚期的三里桥类型。经过数十年的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仰韶文化及受仰韶文化明显影响的遗址已发现数千处,它们的分布以陕西、河南、山西为中心,影响远达甘肃、湖北、河北和内蒙古边缘地区。
    伴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在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大地湾文化等前仰韶文化中发现了少量彩陶,也可以说找到了仰韶文化的源头。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的连续发展,终于汇聚成为以商周文明为核心的文化主体。中原地区聚落演变和文明化进程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
    遗址保护理念不断翻新 
    仰韶村遗址的发掘是中国第一次以学术研究为目的的科学考古发掘,对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建立和中国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发展,均具有开创之功。在仰韶村村口的巨石上,有考古学家袁复礼题写的“仰韶村文化遗址”的标识;在村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矗立在仰韶村遗址前,这些都提示着仰韶村遗址在中国考古学史上的地位。为保护这一重要文化遗址,渑池县政府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渑池县仰韶村遗址保护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渑池县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康继云告诉记者,仰韶村还将仰韶文化遗址保护纳入村规民约,制定了不准起坟、不准打窑、不准机耕、不准深翻、不准挖沟挑窑、不准打井修渠,以及统一安排用土场地、统一规划住房用地的“六不准两统一”保护公约。自2011年开始,当地陆续将遗址上属于农民的土地租赁下来,大面积种植具有观赏性和经济价值比较高的薰衣草和菊花,既保护了遗址不被翻耕,也绿化、美化了遗址。
    为进一步展现仰韶文化的魅力,2011年11月,当地投资数千万元建成的仰韶文化博物馆对外开放,该馆比较系统完整地展示了仰韶文化发现以来的考古发掘成果,仰韶文化的类型分布和仰韶时期先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进一步突出和强化了仰韶村遗址在中国考古学史上的地位。展厅分为“发现仰韶”、“灿若繁星”、“走向文明”等几个部分,展示仰韶村遗址三次发掘的主要成果,以及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典型遗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作者:记者 张杰)
    (原文刊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7月31日第779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