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坑”是先秦墓葬尤其是商墓的一种葬俗。从目前考古材料来看,“腰坑”葬俗在史前时期已存在。据统计,主要在河南尉氏椅圈马、淅川黄楝树、湖北郧县青龙泉、秭归旧州河、房县七里河、甘肃永登蒋家坪、广东封开鹿尾村等遗址中有发现(见插表)。从表中看,史前“腰坑”葬俗在不同考古学文化中出现的比例不一,发现的数量较少,在部分遗址中甚至是孤例存在。同时,时间跨度长、分布地域广泛、内涵及特质的多样性是史前“腰坑”葬俗的三大特征。从时间上来看,史前“腰坑”葬俗最早可追溯到仰韶文化晚期,集中出现于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时期,前后跨度约1000多年;从地域上来看,分布比较分散,在豫东、甘青地区、豫西南和长江中游、岭南等地皆有发现;从内涵及特质上来看,不同地区腰坑内随葬物品不一,象征意义也各有不同。因此,很难说史前不同地区腰坑葬之间存在着某种密切联系,无论是孤例还是多座腰坑墓的同时发现,都表明是史前不同地区先民自己的创造。进入夏代,目前考古所见的“腰坑”墓仅一例,即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M2,该墓“腰坑”呈长方形,南北长1.02米、东西宽0.47米、深0.45~0.5米,位于墓底的南部,面积占整个墓室面积的六分之一。 商汤灭夏以后,腰坑墓在早商已有发现,年代最早的是在偃师商城发掘的T55M68,报告推断其年代为偃师商城商文化第二期晚段。随后,在郑州商城、偃师商城等遗址中腰坑墓的发现不断增多。以郑州商城遗址和洹北商城遗址为例,前者发现的腰坑墓占墓葬总数的50%,而后者竟高达80%以上。到了晚商时期,腰坑葬俗已经极为流行,以殷墟遗址为代表,带腰坑的墓葬的比例占发掘总数的50%~70%。 对于商人腰坑葬俗的来源问题,长期以来备受学界关注,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是多数学者认为商人腰坑葬俗与史前“腰坑”葬俗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如杨华先生认为中原地区殷商时期墓中设置腰坑的葬俗可能源于江汉地区的石家河文化;郜向平先生认为商系墓葬的腰坑与马厂文化“腰坑”墓有着密切联系。二是部分学者认为商周时期中原流行的腰坑葬俗与汉水流域史前“腰坑”葬俗无关,而与二里头文化所见“腰坑”墓似有某种联系。笔者以为,无论是出于理论上的探讨,还是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这两种看法都是值得商榷的,仅仅通过表征的相似性而简单的认为商人腰坑葬俗与史前或二里头文化的“腰坑”葬俗之间存在一定联系,而不综合考虑时间、空间、腰坑的文化内涵以及商文化的文化来源等因素,所得出的结论必然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要理由有以下五点: 第一,从时间上来看,史前各地所见“腰坑”葬俗并没有形成稳定的文化传统延续下来,商人腰坑墓与史前“腰坑”墓之间存在相当大的缺环。2005年~2006年鹤壁刘庄下七垣文化墓地的发现,为研究先商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从刘庄墓地所发掘的338座墓葬来看,是不存在腰坑葬俗的。依据《鹤壁刘庄——下七垣文化墓地发掘报告》,发掘者认为“刘庄墓地的相对年代的上限应当至少早到二里头文化二期的偏早阶段,下限也不会晚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的偏早阶段,墓地的延续时代应当跨越了李伯谦先生所划分的下七垣文化第一到第三期和《中国考古学·夏商卷》所划分的下七垣文化四期中的第一至第三期”,刘庄墓地的延续年代基本上涵盖了整个下七垣文化的年代。与先商文化同时存在的是二里头文化,该文化同样也极少发现带有腰坑的墓葬。这说明史前“腰坑”葬俗在夏代到商代早期并没有形成固定的文化传统而在原地或者相邻地区延续下来。此外,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腰坑”墓级别较高,随葬品有铜爵、铜刀、玉器等,腰坑面积较大,腰坑内除了朱砂之外,没见任何遗物,与商人腰坑墓葬俗有着较大的差异性,该“腰坑”墓与商王朝时期商人腰坑墓明显无多大的联系。准此可知,史前时期“腰坑”墓与商代早期出现的腰坑墓之间存在大约300~400年的缺环。 第二,从地域上来看,史前“腰坑”墓缺乏影响商人腰坑墓的必要的空间条件。下七垣文化时期,商人在豫北冀南一带活动,史前“腰坑”墓的分布范围往往距豫北冀南地区相对较远,其对下七垣文化产生影响几乎是不可能。而早商阶段发现的腰坑墓集中分布在商王朝统治的核心地区,即郑洛一带,而商文化腹地之外其他地区所发现的腰坑墓,是随着商文化向四方扩张而形成的,如盘龙城遗址发现的商人腰坑墓就属于此种情况,这表明商文化腹地之外所发现的腰坑墓的来源是清晰的。那么,最初发现于郑洛地区的商代腰坑墓来源于哪里?毫无疑问,应当是郑洛地区商文化本身发展的产物,而非来源于先商文化区域或其他区域。 第三,从内涵及文化寓意上来看,商人腰坑葬俗与史前“腰坑”葬俗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史前“腰坑”的形状有圆形、长方形等,坑内主要有陶器、瓮棺、人骨、动物骨骼等;而商代腰坑形状则比较复杂,有不规则形、长方形、椭圆形、方形、圆角长方形等,坑内有殉狗、殉人、兵器、玉器、石器等,但殉狗是最主要的。把史前“腰坑”与商人腰坑相比,在表征上确有一定的共性,这就使得部分学者认为二者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对于这种依据事物外在表征的相似性来探讨事物发展源流的方法是否合理,在理论上是值得进一步讨论的。实际上,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人群在不同社会背景下完全有可能创造出相似的物质遗存,而这些相似的物质遗存之间却并不一定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考虑腰坑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尤为重要。商人腰坑中以殉狗为主,应与商人的“黄泉”观念及奠基行为密切相关,反映出商代腰坑葬俗与史前“腰坑”葬俗之间的巨大差异。 第四,从下七垣文化和早商文化形成的文化来源来看,商人的腰坑葬俗与史前、二里头文化的“腰坑”葬俗存在密切联系也是不可能的。目前,对于下七垣文化的渊源问题,大多数学者认为后岗二期文化和晋中地区龙山至二里头文化时期的文化是其主要的两个来源。后岗二期文化、晋中龙山文化及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均不见“腰坑”葬俗,这与下七垣文化不见腰坑葬俗是吻合的。对于早商文化来讲,其是以下七垣文化的文化因素为主导,吸收了诸如岳石文化、二里头文化的部分文化因素而形成的,但下七垣文化、岳石文化中不见腰坑葬俗。虽然二里头遗址中发现有“腰坑”墓,但属于孤例,并且二里头遗址腰坑墓与商人腰坑墓存在差异,故商人腰坑葬绝不是受二里头文化影响而形成的。 第五,商人腰坑葬从早商到晚商发展演变的特征明显,自成一系,可以将其划分为早商和晚商两个阶段。综合来看,商代腰坑墓发展演变至少存在以下几个特点:从早到晚腰坑墓的比例不断上升;腰坑的设置与墓主人身份等级有关,但小型墓中也有腰坑发现;腰坑的形状从早到晚逐渐规范化,以长方形为代表;坑内主要以殉狗为主,腰坑殉狗墓的比重从早到晚不断上升。正是由于商代腰坑葬俗的相对稳定,贯穿商王朝始终,最终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腰坑葬文化传统。 综上,认为商人腰坑葬俗与史前到二里头文化中的“腰坑”葬俗存在某种联系的看法是缺乏根据的,商人腰坑葬俗与史前时期发现的“腰坑”葬俗应该分属不同的文化系统,二者并非是源与流的关系。商人腰坑葬俗是商人在灭夏之后逐渐形成的,这一独特文化现象应该与商人“事死如生”的观念及“奠基”行为有关。商人腰坑墓葬俗最初出现于商文化的腹地——郑洛地区,以后随着商文化的扩张向周边地区渗透,并贯穿于商文化发展的始终,最终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商人腰坑葬文化传统。 (作者:贺俊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2015年8月14日第6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