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发掘地球之蓝——水下考古是个啥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考古汇 张敏 参加讨论

       海洋与文明
    蔚蓝色的大海永远都是冒险家的乐园。巨浪拍碎于礁石上的轰隆声在飞溅的水沫飞舞中,成为伴随海洋族群入眠的交响乐。但是大海永远不是浪漫依偎的小姑娘,变幻莫测的天气让很多人视为畏途。但是依海为生的人们终归要面向大海寻找生存的出路。于是乎,千百年来他们与船为伴,从最原始的独木浮水到帆桨合进,从只能顺风顺流发展到船行八面风,从简单的地文导航进化为过洋牵星。在这个进化过程中是智慧、经验的总结,更是以命相搏留下的讨海生存之道。在千百年的积累中,生活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的人们逐渐建立起一套适应海洋环境的人文历史。但不幸的是,这些文化在历史的浪潮中不断被覆盖而造成了文明的失忆,以至于很多人并不认为中国具有所谓的海洋文明。但是当我们从水下发现一艘艘历经千百年仍保留着硕大身躯的船体时;从一艘艘水下沉船中发现数以万计的精美瓷器时,说这个海洋文明不存在你信吗?
    
    平静水域水面练习
    水下考古学的发展 
    于是乎,作为以探索文明起源发展为己任的考古工作就会自然而然的把目光伸向海洋。但窘于技术的限制,直到二十世纪中叶,法国海军军官库斯托(Jacques Cousteau)发明了自携式水下呼吸器即当代常规轻潜技术,为包括考古学在内的一切海底科学探索提供了最基本的保证。1960年,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考古学教授乔治·巴斯(George Bass )应邀对土耳其格里多亚角(Cape Gelidonya)海域的古典时代沉船遗址进行调查、发掘,这是考古学家第一次亲自到水下做考古工作,被看成海洋考古学真正诞生的标志。1967年,巴斯在主持了一个类似水下考古技术的培训班,来自10多个国家的40多位考古学者共同发掘了塞浦露斯的卡伦尼亚(Kyrenia )沉船遗址,参加这项发掘工作的考古学者后来都程了各自国家水下考古工作的带头人。为地中海青铜时代海洋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资料,被誉为“水下考古之父”。1966年出版了迄今仍是海洋考古领域最权威的《水下考古学》一书。
    
    平静水域水下技能练习
    中国水下考古的诞生也是充满艰辛。老一辈考古学家早在文革时期就曾试图在西沙开展水下考古,夏鼐先生曾找当时的海军司令肖劲光协商西沙水下文物的调查,但未能成功。所以我国的考古学一直未能从陆地走向海洋。1985年,英国职业捞宝人米歇尔•哈彻(Michael Hartcher)在中国南海海域盗捞起一艘清乾隆年间的中国帆船。哈彻从船上获得15万件瓷器和125块金锭,并将所获船货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拍卖。为抬高拍卖价格,哈彻砸碎了其中许多瓷器,震惊了考古界。这大大刺激了中国开展水下考古工作的进程。时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的俞伟超先生敏锐的意识到考古学不仅要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具体实践上也要向新的领域空间进行拓展。198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受国家文物局委托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东南亚陶瓷研究中心在青岛培养了中国第一批水下考古专业人员。11名受训学员获得了国际水下联合会(CMAS)二星专业证书。这些经过潜水专门培训的水下考古队员成为种子,宣告了中国水下考古队伍的诞生。随后中国依托这批种子队员,依靠自己的力量又先后培养了六批水下考古(文化遗产保护)队员。在这几批队员的共同努力下,先后在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开展了多项水下考古工作。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水下考古操作规范。
    
    在实习水域入水
    中国水下考古队员的培养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成为一名水下考古队员呢?
    中国水下考古在诞生之初时由国家博物馆负责对全国各地文博系统的专业人员进行水下考古技能培训。随后成立的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整合了各方面力量后成为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工作的国家队。
    在对水下考古队员选拔时一般要求是考古专业出身并从事考古相关工作。身体素质优良,吃苦耐劳,并且具有团队合作意识。进入培训阶段,课程主要由潜水技术、水下考古技能、水下考古背景知识三部分组成,分别由专业潜水教练、富有经验的水下考古老队员、水下考古及相邻领域专家担纲开展。在潜水技能培训时,首要灌输的就是安全意识,潜水安全问题需要时刻保持高度注意。此外除潜水技能培训外,水下考古摄影、水下考古测绘、水下考古调查与发掘、水下考古资料整理、水下物探装备与作业原理等水下考古专业技能是成为一名水下考古队员而不是单纯的潜水爱好者的身份铭牌;另一方面水下考古史、海洋法律法规、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瓷研究、造船史与造船技术、航海史、岛屿考古等一系列海洋文化相关的学习是培养水下考古人意识形态的内核。
    
    在开放水域入水
    在经历过为期一个多月的技能培训后,就要开展实习工作,这也是检验巩固培训成果的时候。例如最新一期的水下考古队员的实习就是在辽宁绥中姜女石遗址进行测绘。历时40余天,期间完成水下测绘任务6200平方米,全程累计潜水作业时间4万3千余分钟,每日累计潜水作业时间23.8小时。(丁建祥:《2015年全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水下考古)培训班总结》)这些工作就是由10组刚结束培训的新人完成的。在进入工作实践后,面对各种海况成为家常便饭。有时在高海况晕船之后还要忍着难受继续下水,出水上船继续晕。身边柴油机的轰鸣,机油挥发的味道,掺着海腥味的空气,在这样的环境下能躺在坚硬的甲板上就是一种“享受”。正因为高度专业化、高风险和高强度使水下考古工作被戏称为“三高”行业。不过也因为这些艰苦的环境,我们也看到了更多罕见的美景,这也算是水下考古队的意外福利吧。
    (文章来源:《考古汇 》第十期,作者单位: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图片提供:丁建祥、李滨、甘才超、谭达熙)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