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良渚遗址考古历程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国文物信息网 朱叶菲、陈明辉 参加讨论

    1936年12月至1937年3月,在西湖博物馆工作的施昕更先生,在他的家乡余杭良渚镇一带分别对良渚棋盘坟、横圩里、茅庵前、古京坟、荀山东麓以及长明桥钟家村等遗址进行了试掘,并出版《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一书。施昕更先生的发掘成为良渚遗址考古和良渚文化研究的发端。
    1959年,夏鼐先生在长江流域考古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良渚文化”的命名。
    1963年春,浙江省文管会在安溪苏家村遗址西部进行发掘,揭露面积300多平方米。与此同时还调查发现了黄泥口、扁担山等遗址。
    1981年,对吴家埠遗址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共清理马家浜文化墓葬8座,良渚文化墓葬20座。这是良渚遗址群内第一次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
    
    反山玉琮王M12:98
    1986年,为配合良渚文化发现五十周年纪念会的召开,在反山的西部发掘了660平方米,共清理良渚文化的大型墓葬11座,出土各类文物1200余件(组),并且第一次发现了良渚文化完整的神徽图案。
    1986年在良渚发现50周年会议上,王明达先生提出了“良渚遗址群”的概念,并公布“已知的地点多达四、五十处”。
    1987年,又在余杭安溪瑶山遗址发掘了12座良渚文化大墓,出土各类文物707件(组)。除此之外,还揭露出一座在平面上呈内外三重土色结构、边缘砌有石头护坡的覆斗形祭坛遗迹。
    1987年及1992~1993年,通过对反山东侧莫角山遗址的发掘,我们认识到这一面积30万平方米、相对高度10米的大型土台,是良渚文化人工营建的大型台基。
    1988至2001年陆续对庙前遗址进行了六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3850平方米,使我们较为全面的了解了良渚遗址群东部(良渚古城郊区)的一处村落遗址的面貌。
    
    
    1991年,在西去反山仅2千米的余杭瓶窑汇观山上,又发掘了一座与瑶山相类似的祭坛和4座良渚文化大墓。
    2003-2005年,对瓶窑卞家山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约2000平方米,清理了较大面积的临水的木桩遗迹以及66座良渚文化墓葬。
    2006年,余杭瓶窑葡萄畈遗址发现了类似城墙的遗迹,以此为线索,经过2007年近一年的钻探调查与发掘,最终发现并确认了东西约1700、南北约1900米,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田野考古二等奖、田野考古一等奖。
    
    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图
    2007年以后,对良渚古城进行了持续10年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最终确定良渚古城是一处包括8平方公里范围的核心区域、占地面积达100平方公里的超大型城市系统。尤其是2009至2013年,在古城西北部陆续调查发现岗公岭、老虎岭、秋坞、鲤鱼山、梧桐弄等10条水坝,它们与良渚古城北面的长约5千米的塘山水坝共同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水利系统,测年约距今5100-4700年,2015年对老虎岭、鲤鱼山进行了试掘。2016年,水利系统的调查和发掘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田野考古一等奖。
    良渚古城以东30余公里的临平遗址群的考古工作也有重要收获。
    2008年至今,在杭州市余杭区临平镇玉架山遗址发现了由6个相邻的环濠组成的良渚文化聚落遗址,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
    2009~2011年,在杭州市余杭区临平镇的茅山南麓发掘揭示出了一处典型的良渚文化中晚期山前聚落遗址,山前的居住区和墓地面积近3万平方米,外围为面积达5.5万平方米的稻田区,反映了良渚文化发达的稻作农业经济。
    (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2016年12月2日5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