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地区的塔庙窟在性质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上具有深刻联系。西印度支提窟内的佛塔,为一冢形;克孜尔中心柱窟中,佛塔演变为高大的蘑菇形;中原北方地区的塔庙窟,佛塔进一步演进为多层木构楼阁式。 佛塔的演变不仅是形式上的变化,而且其所代表的的深层含义也在不断变化。在印度,塔是为了纪念高贵贤哲和文化豪杰乔达摩佛的涅槃,因此,西印度地区支提窟内的佛塔被设计为一座圆冢。克孜尔中心柱窟内的佛塔采用蘑菇形,塔前面开龛造像,是因为坟冢为死者屋舍,而佛是“神”。至此塔的社会功能已发生重要转化,从纪念死者的象征变为拜神的标志。佛陀从一“圣者”向“神”转变。在中国文化中,释迦牟尼被视为全能的大神,因此,中原北方塔庙窟内的中心塔柱采用了高塔形建筑,它是外来石窟建筑形式与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结合的产物,意味着对权利与命运的保护。塔柱四面开龛造像,表明佛陀已完成了从圣人向神的转化。 不同文化圈内的塔庙窟,存在着较大差异和地域性。西印度支提窟,为塔庙窟原型;龟兹境内的中心柱窟,可视为印度和中原北方塔庙窟之间的媒介形式;中原北方塔洞,是汉化了的塔庙窟。三大文化圈内的支提窟,分别代表了印度、新疆和中原北方三种不同的塔庙窟模式,三大地域中塔庙窟的兴建史,可视为佛教石窟发展的缩影。 参考文献: 李崇峰:《中印佛教石窟寺比较研究——以塔庙窟为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