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至2010年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策勒县达玛沟乡陆续发掘出一批公元7世纪到9世纪的佛教建筑遗址,并出土了大量壁画残片。为使承载着古代于阗文明记忆的壁画“重生”,2013年5月,国家文物局启动了达玛沟佛寺壁画修复保护工作,项目由自治区博物馆与敦煌研究院合作完成。经过一年半时间,共修复完成62块壁画。随后,这批被修复的壁画先后在上海博物馆和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出,受到国内外观众的追捧。 8月10日,记者走进自治区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详细了解这些深藏于地下的艺术珍品是如何通过文物工作者的精心修复重放光彩的。 ![]() 策勒托普鲁克墩2号佛寺遗址出土,由自治区博物馆修复的唐代《菩萨头像壁画》 对症开“药方” 走进馆藏文物科技保护中心泥塑壁画工作室,像是进了一家“超级杂货铺”,室内除了各类修复工具、装化学试剂的瓶瓶罐罐外,工作台上还放着调色板、颜料盒、毛笔刷等工具,空气中弥漫着轻微的泥土气息。 回想起当初一幅幅壁画残片经过修复后神采焕发,重新绽放艺术之美的过程,保护中心主任万洁非常自豪。当然,身为项目组负责人,说起壁画的修复过程,也格外生动。 “修复壁画就像治病,诊断出来的问题都不一样,修复和保护的方法也不一样。”万洁说,由于达玛沟壁画残片长期埋藏于地下,出土后比较脆弱,加上环境的腐蚀和保存方法不当,加剧了壁画的“病害”,大多数壁画都有诸如表面泥渍、网状裂缝、颜料层脱落、起甲等“病症”。 在对壁画进行病害分析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开出不同的“药方”。大多数壁画修复都要经历除尘、画面清洗、回帖颜料层、画面封护等近20道复杂的工序。壁画修复工作者有时像个拿手术刀的医生,有时又像画家、木工、钳工,需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面对祖先留下的珍宝,在修复过程中,万洁和同事们一丝不苟,通常一整天才能修复巴掌大的一块,一块壁画往往需要三五个月才能修复完成。 ![]() 《轮王说法图壁画》 ![]() 《舞伎图壁画》 像做手术一样精细 壁画深埋于地下,出土时避免不了沾染尘土,因此,壁画修复的第一步是清理除尘。修复师关懿说,这一步要非常小心,一定要避免对壁画造成二次伤害,一幅大的壁画光清理除尘就要一个月的时间。 除尘后要对壁画注射粘结剂进行加固。说到这里,关懿从工作台上取出一个注射器演示。记者看到,这个注射器虽然也有针头和针管,但针管推拉器被小圆球替代。关懿解释说,“这是我们自己改造的注射器,里面装有粘结剂,这样可以让粘结剂均匀地滴在壁画上。” 接着,她拿出一片薄薄的绵纸放在壁画上,右手用自制的小型木质修复刀轻轻按压,然后又拿出一个纺绸包裹的棉球轻轻滚压。“这样不仅能使壁画裂痕闭合,也能为起甲翘起的部位除皱。”关懿说,修复过程像做手术一样精细,壁画修复,不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还要靠长期的经验积累和反复训练。 修复壁画的工序有时候就像工厂的流水线,几位修复师分头做不同的工作,有时又需要几个人通力合作。比如,减薄壁画上厚厚的土块(专业术语叫地仗层)和制作支撑的过程就需要几个人配合才能完成。 之后,通过粘贴壁画、填补地仗层、地仗修边、封护壁画等程序,千疮百孔的壁画残片一点点被修复,重现华彩。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修复师使用的材料全部是可逆的,还为每一幅壁画建立修复档案,详细记录修复过程。“这样可以让以后的修复人员对壁画进行再修护时有据可查。”关懿说。 让壁画保存更久些 新疆是我国开凿和保存石窟最多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在洞窟以及大漠深处的千年古城、佛寺的 墙壁上,发现了令世界惊叹的精美壁画。然而由于岁月的侵蚀、人为的劫掠等原因,疆内绝大多数壁画存在不同程度毁损。 5年前,新疆的壁画修复师屈指可数。为抢救古西域文明的艺术碎片,要尽快培养新疆壁画修复师。2011年4月,由国家文物局、自治区博物馆主办的新疆首个壁画保护修复业务培训班在自治区博物馆举行,20多名学员接受了两个多月的专业培训。 培训班结束之后,自治区博物馆申报了策勒达玛沟佛教壁画保护修复项目并获批。曾在自治区博物馆做行政工作的梁江兵成为首批学员,后来又成为达玛沟佛教壁画保护修复项目组成员。经过5年在壁画保护修复领域摸爬滚打,如今他已成为一名资深的壁画修复师。 喜欢安静做事的梁江兵坦言,自己刚开始从事这个行业是出于好奇,但在修复过程中越修越喜欢。“修复的过程虽然繁琐枯燥,但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特别是看到自己修复的壁画完成后,特别有成就感。”梁江兵说。 1986年出生的关懿,虽然没能赶上那次培训,但作为一名雕塑专业硕士研究生,刚工作不久就加入了策勒达玛沟壁画修复保护项目,对她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学习和实践过程。“老祖先给我们留下这些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我们工作时都万分小心,每一个过程都要做到极致。”关懿认真地说。 万洁说,作为壁画修复师,我们总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让新疆壁画能保存得长久一些,再长久一些。(原文刊于《新疆日报》2016年8月18日A09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