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中国考古 >

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西周遗存新发现与早期楚文化问题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国考古网 高江涛 参加讨论

    下王岗遗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盛湾镇河扒村东北,东北距淅川县县城35公里。2008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承担了河南省南水北调文物保护项目淅川下王岗遗址的钻探与发掘任务。2008年9月至12月进行了第一季度的大规模发掘,发掘取得重要收获,其中西周时期遗存对促进早期楚文化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王岗遗址西周时期遗存十分丰富且存在有打破关系的灰坑。依据层位关系与典型器物形制特征演变初步可分为三期五段。
    第一期  以H135、H89、H115、H129、H133为代表。出土陶器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次之。陶色以灰陶为主,褐陶次之,少量红陶和黑陶。纹饰以绳纹与凹弦纹为主,少量戳印纹。出土陶器见有鬲、高领罐、盆、大口罐、小口罐、瓮等。本期又可细分为二段。
    第1段目前发现遗迹较少,以H135为代表。鬲是陶器的大宗,以卷沿鬲最多,卷沿斜方唇鬲和锥形或尖锥形鬲足是本段典型形制。另见有窄折沿,溜肩,微鼓腹,锥形足鬲。高领罐直口,圆唇,唇面外缘较平。从鬲与鬲足的形制特征看,本段属于典型的西周早期偏早遗存。
    第2段发现遗迹增多,以H89、H115、H129、H133为代表。鬲型式多样,以卷沿鬲最多,折沿鬲次之,卷沿方唇鬲、卷沿圆唇鬲、折沿方唇鬲和截锥足形的鬲足是本段陶  器典型代表。另外,方唇并唇面带有浅凹槽的鬲开始出现。小口罐口沿微外侈,圆唇。盆多卷沿,方唇,斜腹。从鬲及鬲足等陶器的形制特征看,本段约为西周早期偏晚阶段遗存。
    此外,第一期陶鬲的绳纹所饰位置多是口沿以下通饰绳纹,一般肩部饰有凹弦纹,分裆为主,个别瘪裆,比较有特点。
    上述遗存20世纪70年代下王岗发掘已经发现,参见《淅川下王岗》发掘报告。
    第二期  以H16、H121、H150、H137为代表。出土陶器仍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次之,陶色的变化也不明显。纹饰仍以绳纹与凹弦纹为主,但绳纹鬲多是肩及肩以下部分饰绳纹,另见有附加堆纹和暗纹。出土陶器有鬲、甗、高领罐、圆腹罐、大口罐、小口罐、盆、折腹盆、瓮等,器类有所增多,但鬲仍是大宗。本期也可细分为二段,即第3段和第4段。
    第3段目前发现遗迹较多,包括H16、H121和H150等。鬲仍以卷沿鬲最多,折沿鬲次之,卷沿方唇鬲腹开始微鼓,卷沿圆唇鬲上腹部也微鼓,出现联裆,鬲足为纵剖面倒梯形的柱足,且足较高。另外,新出现了束颈、鼓肩、鼓腹鬲。整体看,卷沿鬲较多地出现了微鼓肩、微鼓腹的特征,肩部多饰绳纹与凹弦纹,肩以下通饰饰绳纹,口沿下及颈部少见饰绳纹。小口罐口沿外侈。高领罐唇外缘凸起。该段在年代约为西周中期偏早阶段。
    第4段目前发现遗迹较少,以H137为代表。卷沿方唇鬲微束颈,唇面带有浅凹槽的鬲表现为方唇上部外凸。鬲足常见柱足,且足较高,流行联裆。折腹盆有特色,泥质浅红褐陶,敞口,近平沿,方唇,颈较高,折腹。其口沿下划出锯齿形暗纹,肩部划棱形暗纹,折腹下饰模糊篮纹夹横丝。与湖北均县朱家台T92④A:1器形相近[1],锯齿纹也相近,但未见篮纹。鬲与甗等器物常见绳纹之上饰凹弦纹,成为间断绳纹。从层位及陶器形制特征看,约属于西周中期偏晚阶段。
    第三期即第五段  以H17和H90为代表。陶器仍以夹砂陶为主,少见泥质陶,陶色以灰陶最常见,少见褐陶和红陶,绳纹与凹弦纹最常见,其中绳纹多呈交错状,附加堆纹有所增加。出土陶器见有鬲、高领罐、小口罐、瓮、豆等。鬲仍以卷沿鬲最多。常见束颈,鼓肩,鼓腹,联裆加瘪裆成为鬲裆主流,鬲足明显为柱足,包芯,足底外鼓,略呈兽蹄形。这些是本期陶鬲的典型特征。此外,卷沿方唇鬲束颈特征更明显,鼓肩较甚。唇面有凹槽的折沿方唇鬲,唇上部外凸,形成双唇。从出土陶器,尤其陶鬲的形制特征看,本期年代大体相当于西周晚期偏早阶段,未见西周最晚阶段形制特征的陶鬲。
    下王岗第二、三期遗存是下王岗此次发掘的新收获,将上个世纪下王岗发掘所发现的西周早期遗存向西周中晚期延展,完善了下王岗西周时期完整的文化序列。
    从以上对下王岗遗址西周遗存分期与分段的情况看,本文所分三期五段陶器演变序列清晰,早、中、晚延续相连,一脉相承。其中鬲是最常见器类,数量多,种类多,形制演变最明显,是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卷沿方唇鬲变化轨迹明显,微束颈、鼓肩或广肩的特征逐渐出现,束颈鬲大体从第二期即西周中期已出现,而这些都是楚文化陶鬲自身的特点,不同于姬周文化的风格。此外,从鬲足看,由“尖锥足鬲”,经“截锥足”,演变成“较高柱足以及略呈兽蹄足”的演变脉络较为清楚,而后者是楚式鬲的典型特征。可见,下王岗遗址西周早期文化遗存姬周文化特征占主流,而进入中、晚期后的陶鬲等器物逐渐演变为典型楚文化陶器的特征。因此,下王岗遗址西周中、晚期遗存已是较为典型的楚文化,而其西周早期遗存应该是最早的楚文化遗存,为探索早期楚文化及其来源问题提供了实物资料。
    楚文化是随着众多东周时期考古材料的发现而逐渐得到确认,并且研究在不断的深入和细化。然而,早于东周时期的楚文化,尤其是最早的楚文化是近20年来学者们寻找的重点,限于考古材料的匮乏,一直没有较大的突破。下王岗遗址西周遗存的新发现为这种突破提供了极大可能。
    早期楚文化的研究首先要明确其年代范围。早期楚文化的下限一般认为是楚武王或文王徙郢前,大概相当于西周末期。早期楚文化的上限存在一定争议,甚至有学者追溯到大溪、屈家岭等考古学文化。《史记·楚世家》和《左传》等诸多文献记载周成王时熊绎始受封于“楚蛮”之地,居丹阳,这应是楚的开始。无论是具体到成王或康王时期的熊绎,还是早到文王时期的鬻熊,西周早期应该是探讨早期楚文化的上限。值得注意的是,下王岗遗址丰富的西周遗存的年代正好是从西周早期延续发展到西周晚期,恰好是早期楚文化的年代范围,只是未见到西周最晚阶段的遗存。
    楚文化的主体面貌应源于周文化,或者说楚文化的母体文化是周文化。目前确认仅有的几件楚人西周铜器形制特征主要是周人风格。下王岗遗址西周遗存的发现更能说明这一点,以陶鬲为代表的陶器在西周早期以周文化特征为主,而延续发展到西周中期以后逐渐形成了楚式鬲等典型楚文化因素。下王岗西周遗存新发现的重要性恰是在于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典型楚文化或者说具有自己文化风格的楚文化是如何逐渐形成的这一问题。
    早期楚以丹阳之都立国,探索早期楚文化便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早期楚都丹阳之地望。随着考古材料的丰富和研究的深入,关于丹阳所在集中于丹淅说、枝江说、秭归说三种看法,近年枝江说和秭归说也面临挑战,有许多不能解决的问题[2];丹淅说曾因为这一地区之前没有发现较为丰富的西周时期典型楚文化而处于研究停滞状态。下王岗西周遗存的新发现或许使这一观点见到了一缕曙光。此外,从较大区域看,江汉平原基本不见西周早期楚文化的踪影,西周中期偏晚后出现一些零星的楚文化遗存,江汉平原楚文化的来源应当来自丹淅一带。楚国最早都城丹阳,在丹淅之会,恐非空穴来风。淅川下寺楚墓中埋葬有王子午,便不是突兀偶举了。换言之,西周早中期的早期楚文化中心分布区域应该在“丹淅之会”这一地区。
    
    西周遗存第一期陶鬲
    
    西周遗存第二期三段陶鬲
    
    西周遗存第二期四段陶鬲  
    
    西周遗存第三期陶鬲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长江工作队:《湖北均县朱家台遗址》,《考古学报》1989年第1期。
    [2] 张昌平:《早期楚文化探索之检讨》,《中华文化论坛》1996年第4期;王力之:《早期楚文化探索》,《江汉考古》2003年第3期。
    原文尚未发表,未经许可不准转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