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中国考古 >

辽宁本溪县后金时期九龙山城调查报告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国考古网 魏海波 乔程 参加讨论

    九龙山城,当地人又称山城头土城,是后金时期修筑的一座城址,当时称“碱厂新城”。
    1981年5月,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省、市、县文物考古工作者联合组成的普查组,对九龙山城进行了首次调查,2006年3月和2008年10月,市、县考古人员又先后两次对该城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调查,并进行了实地测绘。
    1983年,九龙山城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综合该城的历次调查结果,做简报如下。
    一、地理位置
    九龙山城位于本溪满族自治县碱场镇九龙口村,坐落在太子河西岸岸边的二级阶地上,相对高度约15—20米,阶地较为平坦,呈舌状向东探出,西部渐高,西约1.5公里为九龙西山。太子河在城东由南向北流过,头道黄岭子至黄家堡子公路沿太子河西岸延伸,过黄家堡子后西折,在城址南约1公里处通过,城北1公里许为本溪至桓仁公路,城址北距九龙口村约1公里,东北距碱厂镇约2公里(图一、图二)。
      
    图一 九龙山城地理位置图
    
                          图二 九龙山城远眺
    二、山城形制
    九龙山城保存状况较好,城墙为夯土筑造,依山就势,沿阶地边缘分布,城内过去为耕地,如今为人工松林,山城平面近不规则三角形,周长339米,转角处设有4个角台,西南处设有一座瓮门,在城址外西南处,还掘有护城壕(图三)。
    
    1、城墙
    南墙  全长42米,两端分别为1号角台和2号角台,城墙较直,无弧曲现象。城墙剖面呈梯形,上宽下窄,下宽约8米,顶宽约1.5米,外高6米,内高2.5米。
    东墙  全长78米,两端分别为2号角台和3号角台,城墙走向由南向北,根据弧曲状态可分为3段(图四)。
    
    图四  九龙山城东墙
    第1段长32米,外壁借助较陡的台地边缘,由于年久,墙土向下流失,城墙与台地边缘界限不是十分清楚,外壁高约20米,内壁较矮,高1—1.5米,宽约2.5米。
    第2段长17米,城墙稍微西折,形制与第1段城墙大体一致。
    第3段长29米,城墙又向东折,底宽7米,顶宽1米,外壁高2.5米,内壁高2米。
    北墙  全长100.5米,是城中最长的一段城墙,东端为3号角台,西端为转折点。根据城墙走向及筑造的变化,可分7段。
    第1段长18米,外侧为陡直的峭壁,城墙因此砌筑得特别低矮,仅能看出略高的土塄,下宽2米,上宽1米,外高0.5米,内高0.2米。
    第2段长7米,墙体突然增高,高1.5米。
    第3段长8米,墙体减低,下宽2米,上宽1米,外高0.5米,内高0.2米。
    第4段长14.5米,墙体南折,宽约2米,高0.5米。
    第5段长7米,墙体低矮,仅仅高出地表,宽1米,高0.2米。
    第6段长20米,此段不见墙体,直接借助台地外缘的石砬。
    第7段长26米,略向西折,下宽6米,上宽1.5米,外高2.5米,内高2米。
    过此转为西墙,但转折角处未设角台。
    西墙  全长98.5米,北端为转折角,西端为1号角台。该墙包括4号角台及门址。根据城墙走向及建筑,分为5段。
    第1段长24米,剖面呈梯形,下宽约10米,上宽1—1.5米,外高约6米,内高3.5米。
    第2段长30米,北端墙体开始东折,与第1段墙体形成夹角,在夹角处,设有4号角台。
    第3段长7.5米,墙体遭到破坏。
    第4段为城门,门宽5米,外侧为瓮城。
    第5段长32米,剖面呈梯形,下宽12米,上宽1—1.5米,高5米。
    2、角台
    九龙山城在城墙转角处设有4个角台,分别编号1—4号角台。其中1号角台西侧下部覆土塌落,暴露出石筑的台壁,分析其它角台下部可能亦是石筑,由于时久,现被上部流失的泥土覆盖。角台顶部均为狭窄的墙体状,不为宽平的台面。
    1号角台  位于城址西南角,平面呈长方形,长7米,宽5米,高6米。角台西侧遭到破坏,覆盖泥土塌落,暴露出的下部台壁为石筑,但石料酥松,多粉化。
    2号角台  位于城址东南角,现今平面呈扇形,由内向外扩展,角台三面现为斜坡状,外表看来为土筑,底长19米、宽11米,台顶长6.1米、宽1.5米、高13米。
    3号角台  位于城址东北角,筑于向外突出的石崖上,平面呈椭圆形,台底长10米、宽5米,台顶长6米,宽1—2.3米,高5米。
    4号角台  位于西墙第1段南端转角处,平面呈椭圆形,底长10米,宽8米,台顶长5米,宽2米、高约10米。
    3、瓮城
    位于西墙南侧,平面呈长方形。土筑,北墙长12米,宽1.5米,高0.3—0.5米,中部下凹,两端高。南墙长12米,但遭到毁坏,西墙长20.5米,北段有11米的段落保存较好,南段9.5米的段落已毁。在瓮城西北角,设有一个角台,平面呈椭圆形,底长10米、宽8米、顶部长5米、宽2米,高2.5—5米。西南角已遭破坏,原来是否设有角台,不知。根据地势分析,瓮城门址应该设于南墙中,因南墙已毁,门址具体情况不详。瓮城围于城门外,城门两侧,都有略高的台状突起。
    4、护城壕
    位于西墙与南墙外,由于城址西南与山坡相连,故掘有此壕,用于防护。护城壕剖面呈倒梯形,但不是十分规整,下宽7米,上宽10米,深8米左右。掘壕之土,当用来筑墙。
    三、结语
    据史料记载,后金天聪七年(1633年),皇太极认为“疆土日辟,必资保障”,因此“沿边筑城,以便戍防” 。当时修筑了四座城址,其中便有碱厂城,为了与附近的明代碱厂堡区分开来,后又称“碱厂新城”。关于该城修筑的情况,主要见于以下文献。
    《东华录》“天聪七年三月,遣贝勒济尔哈朗筑岫岩城,贝勒阿巴泰筑揽盘城,贝勒阿济格筑通远堡城,贝勒杜度筑碱场城,分兵驻守。”又,“三月丁酉,筑碱场、揽盘、通远堡、岫岩四城,分兵驻守,以羊犒筑城兵役。”
    《开国方略》:“天聪七年三月丁酉,犒筑城兵役。贝勒济尔哈朗监筑岫岩城,贝勒阿巴泰监筑兰盘城,贝勒阿济格监筑通远堡城,贝勒杜度监筑碱场城。”
    据上可知,该城由贝勒杜度负责监筑,同时修筑的城堡还有岫岩、揽盘、通远堡。
    碱厂堡原是明代辽东边墙内的重要堡城,建于明代成化五年(1469),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努尔哈赤发兵讨明,首攻抚顺,再下清河,碱场守军闻讯而逃,努尔哈赤进驻碱场后,拆毁了城墙。后金修筑的碱厂城,与明代碱厂堡的距离特近,《盛京通志?城池》条分别记载了这两座城址,“(碱场)旧城,(盛京)城南一百四十六里,周围二里零九十步,南与西各一门。”“(碱厂)新城,(盛京)城南一百四十八里,周围一百零十步,西南一门。”这里的旧城和新城,所指分别为明代碱厂堡和后金碱厂城。
    九龙山城的地理环境、平面分布、修筑方法与后金都城赫图阿拉有很多相似之处 ,两者均筑于较为平坦的台地上,城墙均沿着台地边缘行走,平面均呈不规则三角形,城址的相对高度均为15米至20米之间,这些相似点,反映出两者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从中也可以看出后金时期筑城特色。
    九龙山城是研究后金军事发展的实证,也是研究后金与明朝关系的重要遗迹。
    在九龙山城内,曾发现后金时期的瓷片等遗物,同时采集有石剑、残陶豆、泥质绳纹灰陶片、铁钁等战国至汉代遗物 ,说明早在战国至汉代时期,该地就被利用。
    注释:
    1、《清实录—太宗实录》
    2、赵维和:《清王朝的肇兴之地赫图阿拉城考古调查》,《北方民族》1997年3期。
    3、梁志龙 王俊辉:《关于早期长城行径本溪地区的推论》,《辽宁长城》(四),2002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