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青海民和喇家面条是黄面条,材质是粟与穄,而不是麦。 中国人是什么时候吃上白面——麦粉的呢?198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李璠教授一行,在张掖地区文物干部卢晔陪同下,两度到民乐东灰山遗址考察,采集了一批碳化小麦等粮食标本,从而揭开了研究小麦起源的序幕。 李璠的报告,其采集的炭化小麦籽粒有大粒型、普通型和小粒型三种。大粒型属于普通栽培小麦中的大穗大粒型;普通型是当时栽培较广的一种普通小麦;小粒型为密穗小麦种中的小粒型。总之,炭化小麦籽粒形状大都为短圆形,与普通栽培小麦粒十分相似,属于普通小麦种(Tritieumaestivvum),而其中小粒型炭化小麦籽粒则可能是密穗小麦种(Tritieumcomactum)。关于东灰山采集的这批炭化小麦,报告提供的年代是树轮校正年代为距今5000士159年。 ![]() 炭化小麦粒 关于这一发现的意义,发现者认为:“在同一文化土层带中同时保存着这么多栽培植物的炭化籽实遗存,现今黄河流域的主要农作物几乎全部能够在这个遗址中找到它们的‘根’。”“从旱农耕作制角度看,五种以上主要农作物在一个新石器遗址发现,在我国尚属首次。”“这些材料可以填补考古上长期留存的空白,从而论证中国是普通小麦、栽培大麦和高粱的原产地和重要起源中心。” 关于小麦的栽培,学术界公认的观点是:起源于西亚的肥沃新月地带(Fertile Crescent),最早的小麦遗存出土于 EPPNB(早前陶新石器时代 B 期)时期的考古遗址中,绝对年代在距今 10500~9500 年间。在距今 7000 年前后,小麦传播到了中亚地区的西南部,例如位于土库曼斯坦境内的科佩特山脉(Kopet-Dagh)北麓。小麦是什么时间传到中国等东亚地区的?由于东灰山遗址地处中西交流的通道河西走廊上,又可以早到距今约5000年,自然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1987年,我作为执行领队,在东灰山遗址进行了真实的考古发掘,清理铜器时代的四坝文化墓葬249座。发掘期间,在纵贯遗址的水渠断面上采集2.5试管炭化小麦籽粒,经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孔昭宸教授鉴定,为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本次发掘做了两个碳十四数据,分别为距今4230±250年和距今3770±145年,与李璠的数据竟然相差约近千年! 2005年,中美联合考察队专程前往东灰山遗址,采集土壤样本并进行浮选,对从中发现的小麦和大麦遗存,应用加速器质谱测年方法测定,所得年代在距今3600~3400年之间。后来,由中澳环境学者合作对东灰山遗址出土小麦再次进行采样和年代测定,年代为距今3829~3488年。至此,可以确认东灰山遗址的文化堆积及其包含的小麦遗存应该属于四坝文化时期,绝对年代在距今3600年前后。那么,李璠教授提供的年代为什么会是距今约5000年呢?我在《关于民乐东灰山遗址炭化农作物年代的订正》一文中认为,李璠教授主要是受了1950年代将四坝文化认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的认识影响,同时接受了马厂类型属于马家窑文化的认识的影响,而为碳十四年代测定提供了误导的参考年代。其实,1976年发掘的玉门火烧沟墓地,已经认识到四坝文化是属于青铜时代的遗存,该墓地提供的4个碳十四数据,落在距今3890~3580年范围内,与中原地区相比,约属夏代纪年。 青海民和喇家的面条属于齐家文化,年代大约也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代,与东灰山小麦的年代大约同时或略早。那么,喇家人何以没能吃上口感更好的麦粉做的白面条呢?解释是刚刚传入中国的小麦种植并不普及,中国北方的大部地区还以种植粟和黍为主,入口的主食还是以小米和小米面条为主。(原文刊于《广州日报》2016年7月10日B1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