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软件园南朝壁画墓M5位于Al地块东面山坡西麓,西北距离安德门约1 000米。2010年7月,南京市博物馆在南京市雨花台区石子岗南雨花软件园Al地块勘探并发掘一批墓葬,其中M5为拼镶砖刻壁画墓,壁画主要为“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狮子”“天人”“虎”“龙”等图案,墓葬出土50余件器物,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M5墓坑平面呈长方形,砖室平面为“凸”字形,券顶,全长8.4米、宽2.8米,方向235°。由封门墙、甬道、墓室等部分组成。 封门墙有内外两道,通厚0.68米。内封门墙二层砖横向平铺,残高O.1米。外封门墙残高0.34米,底层为四层砖并排横向平铺,上层为纵向并排侧砌。从残存门券现状分析,门券结构为一券一伏,共两组。 甬道长2.55米、内宽l.24米,甬道壁系在铺地砖上起一丁三顺组砖砌筑,残高0.34米。甬道铺地砖二层,下层错缝平铺,上层为席纹铺砌。甬道内不见木门或石门痕迹。 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内长5.14米、内宽19.2~2米、内高2.56米。从后壁残存的砖痕看,墓顶为券顶,在券顶上铺有白石灰层,厚约8厘米,墓室侧壁与墓坑之间空隙处亦填充有白石灰。两侧壁均在铺地砖上用一丁三顺组砖砌筑,残存4组,残高l.26米。墓室后壁在铺地砖上起砌三顺一丁组砖,残存高度0.48米。墓室后部有砖砌棺床,长、宽与墓室同。棺床高出墓室铺地砖1 7厘米,二层砖砌筑,下层砖侧立砌,上层为斜“人”字形平铺,前一排砖竖向平铺锁口。墓室前部二层铺地砖,下层为错缝平铺,上层为席纹铺筑。在墓室前部中间有方形排水口,边长l 6厘米、深20厘米。在南壁距墓室口0.66米、高1.1米处残存有直棂假窗一个,宽1米,高度不详。在墓室填土中,发现有桃形龛砖构件3块,其中2块可拼合成一个壁龛,据此可知南北壁至少各有一个直棂假窗和火焰形龛。 盘口壶 砖室之前为斜坡墓道和排水沟。墓道残长2.9米、宽2~3米,底部呈斜坡状,坡度20°。排水沟位于墓道中部,系在斜坡墓道底部开挖沟槽,沟槽宽60厘米。沟槽内部用5层砖砌筑排水孔道。底为一层纵向平铺砖,中为二层纵向平铺砖,上覆二层盖砖,均为横向平铺,中间留有8厘米的排水孔。排水沟自墓门前遗址向前延伸,残长5.2米。墓道及排水沟内填土为红褐色土,结构紧密。 墓葬清理出土57件器物。随葬器物多集中在棺床前部,另有少数在棺床上,器物组合为南朝墓葬中习见的器物。陶器有穷奇、牛车、马、俑、盆、樽、盘、灯、三足砚、奁盒、凭几、带鋬罐等;瓷器有盘口壶、三足砚、盘、唾壶、碗;另有铜簪、铜钱、铜镯、玉环、滑石猪等。其中大部分器物的位置未移动,如穷奇位于墓室最前部;男、女侍俑各4个,分立于墓壁处。根据出土的4只滑石猪,可以推断墓内葬有2人,为合葬墓。 陶俑 M5用砖大部分有花纹或文字,其种类及砌筑位置亦有分别。模印的壁画砖主要分布于墓室两侧壁和后壁,遗憾的是壁画砖并未拼镶成整幅的完整画面,显得杂乱无章。根据壁画内容和文字,其主要内容是“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狮子”“龙”“虎”“天人”等。这些壁画砖的端面或侧面模印凸出的画面,其大平面上有刻写的壁画名称和砖行编号。根据初步整理结果,用砖编号分为“上”“中”“下”三行,或“上”、“下”两行。虎有“虎”、“大虎”两种铭法,狮子、天人有“左”、“右”之分。模印阳文的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与“荣启期”名讳均在墓壁有发现,其中“山涛”“刘伶”“阮咸”等出现多次;属于同一位置的壁画砖亦有多次发现。在用砖编号方面,除常见的“某上行第某”这种格式(如“龙上行第十六”)外,还有在后面加上“住”“起”“尽”等字表示属性的格式,如“左师子第十尽”“住”“起”等。有的在数字旁还另加上繁体的写法。有的壁画砖上除了刻写位置和类别之外,还刻有匠人的姓氏,如“虞”。 壁画砖 除壁画砖外,另有50余种不同花纹图案和文字符号的阳文模印的墓砖。花纹图案主要有以下种类:第一类是在墓砖的端面模印六瓣莲花方胜纹;第二类是在墓砖的一个端面或两个端面模印大小不同的双八瓣莲花和六瓣莲花纹,有的是两块砖的端面各模印半个双八瓣或双六瓣莲花组成;第三类是在墓砖的一个端面模印两个莲花纹或两个方胜莲花纹;第四类是在墓砖侧面模印方胜钱纹夹菱形网格纹;第五类是在墓砖侧面模印放射纹夹方胜钱纹;第六类是在侧面模印方胜莲花纹夹菱形网格纹;第七类是在墓砖的侧面和端面均模印方胜莲花纹;第八类是在墓砖的端面和侧面模印缠枝莲花、忍冬纹等。文字符号多模印在墓砖的端面。 陶马 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分析,我们认为M5的时代为南朝中晚期。 此次在南京石子岗发现的M5,为南京地区与“竹林七贤壁画”相关的第三次考古发现。与南京宫山、罐子山竹林七贤壁画墓比较,M5在墓葬规模、墓室结构、墓葬用砖、随葬品、壁画拼镶等方面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很多的不同之处,对于进一步研究以“竹林七贤与荣启期”为题材的拼镶壁画墓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新的考古学材料,同时对于研究南朝墓葬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资料: 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新发现年度记录2010》,中国文物报社,2011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