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考古百科 >

遗址资源域分析(Site Catchment Analysis)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国考古网 刘怡麟 参加讨论

    遗址资源域分析(SCA)最早由克劳迪•维塔—芬兹与希格斯于1970年提出,目的是分析考古遗址与周边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它为有关史前经济的假说的独立检验提供了手段,这些假说是根据考古发掘中得到的物质遗存所提出来的。
    遗址资源域分析最初的出发点是研究农业起源以及重建动植物遗存保存良好的遗址的经济方式。其基本前提是,农作物种植为主的遗址应该靠近可耕地,猎鹿为主的遗址应该靠近鹿类生存的栖息地,以此类推。为确定某一遗址的相关区域,维塔—芬兹与希格斯运用简单的成本——收益原理,辅之以各种民族志与历史实例,进而提出狩猎采集遗址日常利用区域最大的半径应为10公里,劳动强度更大的农业遗址最大的半径应为5公里。由于地形可能阻碍人们的穿越活动,于是他们又根据步行时间来定义人们的生活半径——狩猎采集两小时,农耕者一小时。
    1972年希格斯与维塔—芬兹把上述技术重新命名为遗址区域分析(Site Territorial Analysis,简称STA),也就是要分析遗址可利用的区域范围(SETs),它按照一定地点人们日常生活习惯上使用的区域来确定。他们在严格意义上将遗址资源域分析这个术语限定为遗址资源(来源)域的分析,按照考古堆积中来源物所显示的环境区域来确定。遗址区域分析与遗址资源域分析这两项技术是互补的关系,劝着是从外到内,即从周边环境到考古遗址;而后者是从内到外,是从考古遗址的出土材料到其最近的来源。遗址区域分析是一种理论的试验,基于假定的猜想,猜测人们日常行走、搬运的最大范围,以及过去生活资源可能的分布状况。遗址资源域分析则更依赖经验材料,它考虑考古堆积中实际上存在的物质材料最近与最可能的来源。
    大部分早期遗址资源域分析实际上是遗址区域分析,而非遗址资源域分析。在理想的条件下,根据遗址区域分析——遗址外材料——所推导出的结果,应该与遗址内的材料进行对比,进而了解生计行为、遗址功能与其环境条件的匹配程度,这样的话,就环境与经济的关系我们可能得到更细致的解释。如果遗址分布存在出人意料的位置,或是跟其他处在相似地点的遗址相比有特殊的考古特征和资源域,那么就可能意味着存在生计之外的使用目的——防卫、获取珍贵的原材料、控制贸易线路或市场、群体聚会或是宗教礼仪。
    这些研究引发许多问题,深刻影响了后来的研究。首先是确定遗址可利用的区域范围时所使用的时间——距离因素的准确性。其次是我们通常相信人们使用一篇区域应该主要利用位于遗址可利用的区域范围中心部位的遗址,这样人们可能每晚都能从白天所从事生计活动的区域返回,这个概念来自于中心地理论,它适合丰富且不能动的资源如农作物,人们不得不将其运回中心营地处理和分配,但是这个理论不大适合流动的资源。最后是我们如何通过研究现在的环境形态去重建古代的环境以及用现代动植物的栖息生长习惯解释过去。
    参考文献:[英]科林•伦福儒  保罗•巴恩主编  陈胜前译:《考古学:关键概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