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一直在被热议,其实文物修复可以分为考古型、陈列型和复原型三种修复方式。《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主要展现的是陈列型和复原型这两种修复方式。另外还有一种是考古修复,关于其定义,复旦大学俞蕙、杨植震二先生编著的《古陶瓷修复基础》概括为:“又称研究型修复,指对于拼缝、补缺部分,保留修复的痕迹,使观众能轻易分辨出哪些是原器物,哪些是修复部分。这种修复方法完全忠实于原物。”今天我们就跟随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林凤英老师一起来了解一下文物考古修复。 昙石山遗址博物馆是以研究、展示我国东南史前海洋文化的遗址博物馆,因此林老师修复的文物是以史前陶器为主。由于史前陶器的陶质普遍偏差,因此这一门类也是考古修复中难度较大的。最近林老师在修复的是一件昙石山文化时期的陶鼎,由于火候低、胎土疏松,加之福建地区酸性的土壤埋藏环境,因此这件陶鼎出土的时候已经破损不堪,陶片一碰就呈粉末状。考古人员用石膏包裹文物整体取出的办法将其从考古现场取回实验室。 ![]() 对出土器物进行打石膏整体提取 锯掉最外侧加固的石膏,小心清理掉陶鼎外部包裹的土层,露出陶鼎的底部。从清理情况看,陶鼎保存状况极差,整体受外力挤压变形严重,陶片之间因酸性土壤侵蚀及外力作用缝隙较大,不利于拼接。 因陶鼎整体器形变形及陶片之间缝隙过大的原因,故逐一取出陶片进行拼接,因陶片被侵蚀严重,对陶片接口进行石膏加固处理。 底部拼接完成后,林老师开始对陶鼎的腹部及底部进行拼接,腹部及底部的拼接很是关键,局部稍有偏差,累计到最后都可能造成陶器的彻底变形。林老师很是慎重,对拼接情况进行反复观察。 器物的完整性对考古类型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考古修复上的可修复性与其他文物修复有一定的不同。考古出土的陶器多残破不堪,考古修复讲求的是完全忠实于原物,因此考古学科上的器物可修复性与讲求的是“有口有底”, 只要“有口有底”,修复师就可以把器形复原出来,为后期的考古学研究打下基础。在腹部及底部拼接完后,林老师开始拼接口沿部分,经过多次对接之后,终于确定了口沿及腹部的对接处,在确定这件陶鼎是可修复的之后,林老师高悬的心总算是落了地。 后续的工作就是由下往上把陶片拼接到陶鼎原来的位置上去。当然修复工作很多时候都需要别人的协助,这时候小陈就可以帮很大的忙了。因为跟着林老师学修复,大伙都把小陈当成是林老师的徒弟。林老师今年即将退休,小陈今年刚刚毕业工作。为了修复技艺的传承,林老师现在的想法就是手把手的把自己几十年的手艺教授给小陈。 其实现在中国考古界一个突出的矛盾是待修复的文物数量巨大,而修复人员数量较少,并且修复技艺无人继承。从这点来说,昙石山遗址博物馆是幸运的,因为有这群修复师的辛勤工作,其守护的是历史上多样的史前文明,传承的是曾经离我们远去当下又被召唤回来的“工匠精神”。 陶鼎还未修复完成。最后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林老师修复的其他文物。 ![]() 陶鼎 ![]() 陶釜 (作者单位: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