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联合举办第五届“北京高校研究生考古论坛”(下文简称北京高校论坛)。上月末,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举办了第六届“全国高校学生考古论坛”(下文简称全国高校论坛)。笔者作为硕士研究生得以接连参加这两个国内规模最大的考古学生论坛,同时也对以这种以在校学生为主角的考古学术交流平台有一些体会,希望可以与各位考古专业的老师与同学分享。 这种考古学生论坛,是专门为在校学生设置的学术展示和交流平台,笔者对于参加这类的论坛非常期待和兴奋,自然也饱含着一些期望:首先,期待自己的研究被认可;其次,期望能够与全国高校优秀学生进行学术交流,看看其他高校的同学们在做什么研究;最后,希望与有相同兴趣的学生畅谈一些学术问题,认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并加强今后的联系。作为北京高校论坛会务中的一员,也常听到参会同学讲相似的参会目的。可见学生参加考古论坛的期望具有比较高的一致性。 从同学们参会期望的角度讲,现今这种点评式的考古学生论坛可以满足学生的三个目的:第一,专家老师的现场点评和意见对于学生研究的修正有着明显的导向作用。在两个论坛上笔者都听到同学表述过他们在听完点评建议后,及时修改各自的论文,从便使得论文顺利发表。第二,参会同学的研究内容与结论可能会得到大家的认可或肯定,这对于更大程度地激发研究兴趣与动力非常有作用。笔者在北京高校论坛看到各位获得“优秀奖”的同学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学术研究之路。第三,这类论坛已经较大地拓宽了不同院校同学交流空间上的广度。笔者在北京高校论坛中场休息期间看到,同学们在台上做完学术报告后,在台下和其他同学及时、积极地交换联系方式、互相探讨或是交换手头共同学术主题的科研资料,有的同学甚至帮助自己这次没来的同学请求对方分享一些资料,或推荐自己同学给对方以帮助具有相同兴趣的同学可以经常一起讨论。这种互帮互助的学术研究氛围正是我们考古学生论坛的一种灵魂所在。 不过,现今考古学生论坛也存在一些地方尚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期望。这类旨在促进学生交流的专家点评式的论坛,从心理上似乎有些抑制了学生彼此之间交流的深度。笔者亲自感受或听其他同学讲,在这种学生台上报告,老师台下点评的形式下,还是不足以让同学们进行更加撇开顾虑、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的“头脑风暴”式交流,也很难使同学间对某些相似课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笔者认为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论坛会议时间安排较满,学生间自由交流的时间比较少;会务组可能没有意识到需要给同学间提供这样一个交流的机会。 若认为这是个问题而要解决的话,全国高校论坛中的一位同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学生的主题沙龙(在前往全国高校论坛前,曾有同学号召大家举办一场以“田野考古发掘”为主题的沙龙,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重合问题,该沙龙没有成功举行)。在举办学生论坛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大家的兴趣爱好设定聚落考古、科技考古、田野考古等若干个主题沙龙分场。这种沙龙只有学生参加,可以成为同学间完全自由发挥和畅谈的平台。顺着这个思路往下想,我们也许可以稍微改变这种以综合性学生论坛为主的现状。在保证一定综合性论坛的基础上,或许可以借着中国考古学会各专业委员会成立的浪潮,举办一些分支学科的主题性学生论坛。 以上就是近期参加考古学生论坛的一些体会,希望这些体会可以为以后学生论坛举办方提供一些参考,也非常期望中国的考古学生论坛越办越好。(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考古学研究中心 文章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 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2015年12月4日第5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