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关于公众考古融入中小学课堂的几点思考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国考古网 秦存誉 参加讨论
  引言:10月25、26日,第三届中国公共考古——首师论坛在首都师范大学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界同仁以及文物考古爱好者齐聚一堂,全面的探讨了公共考古的方方面面。会议涉及的公众考古活动主要集中在考古所、博物馆、高校以及报刊杂志和网络媒体的宣传之上,但是中小学课堂作为培养当代青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公众考古活动却着力不够。笔者不揣谫陋,接下来便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对于公众考古如何融入中学课堂提出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考古的“古”字为何物
    谈及考古经历,算起来已逾四年,期间参加田野发掘两次,室内整理三次,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身边的亲友以及网上的熟人对我从事考古的一些看法。以我个人而言,没人反对,也没人支持,唯独提到考古工地的时候,大家一定会仔细聆听,并且还时不时的配合一下。诚然,他们对考古是抱着绝对的兴趣来的,然而他们所要了解的东西似乎并不是考古,而仅仅是某些文物的经济价值,换句话说,就是关于考古的“古”字,考古学者着重于古代社会,而普通公众则憧憬于古代文物。
    今年我在江苏木渎镇马庄遗址参加发掘的时候,有一个当地的公司职员,听说考古工地开在家门口,十分惊诧,立刻就与我熟络起来,一直说自己是考古爱好者,收集了很多唐代人俑和历朝钱币,而且是在用心收藏,绝无奇货可居之意。他说十分想亲自到考古工地看一下,还央求阅读考古发掘报告,我被他的诚恳打动,另外也想做一个公共考古的践行者,于是便在领队的同意下带他参观了工地。来到工地后,我用非常通俗的语言向他讲述了考古工地如何作业,甚至把领队比作包工头,把工地比作建筑工地,而我们学生便是手拿瓦刀的大工,既妙趣横生又通俗易懂。然后又向他陈述了考古发掘会严格遵循文物保护守则,绝对不会带有个人目的的乱挖,还告诉他考古发掘目前是以配合基建的被动发掘为主,而且挖到的多数是房址、灰坑、陶窑、城址等等,墓葬仅仅是一小部分,而且多数没有随葬品,之后又把偃师商城的考古报告发给他。过了几天,想问他看完发掘报告有何收获,是否对考古有了新的认识。然而他闭口不提之前的考古普及,而是直接上图,问我他手里收藏的文物的年代、风格和价值。如此持续几次我便问他:“你到底是考古爱好者,还是文物爱好者呢?”他说:“你们的考古报告晦涩难懂,虽然你说的很有道理,但是我感觉考古对我而言太远了,我还是比较关注文物的经济价值,至于科研价值,不是有你们嘛!”
    类似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这里面有不惑之年的大叔,有黄发垂髫的孩童,还有稚气未脱的高校学生。由此可见,普通公众至今还停留在文物收藏热的泥淖中难以自拔,徜徉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优越中沾沾自喜。改革开放以前,大家虽然不了解考古,但至少不会把考古与文物直接绑定,片面的认为考古就是为了挖出“宝贝”放到博物馆供大家观赏。显然考古学者和普通公众在考古的“古”字上面产生了分歧,前者虽谙熟这一事实却难以扭转,后者不解真相却依旧趋之若鹜。
    二、考古学者与普通公众的价值错位
    考古学者与普通公众在考古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偏差,而导致这种偏差的主要原因就是对文物有着不同的认识。普通公众对考古的不理解,是会对考古工作产生影响的,民工不理解考古,便会消极怠工、破坏地下文物;官员不理解考古,便会执于形式,一切从简,无视考古发现的程序性。中小学生接受的仅仅是教科书上的介绍,其关注点难免也会有偏颇,对其进行最基本的考古知识的普及是势在必行的。
    近年来的公共考古活动,总结起来主要有:开展公众考古论坛、演讲;展示考古发掘成果(文物);举办小考古学家培训班、夏令营;在高校举办公共考古活动巡演,等等。这些活动有什么特点呢?一是惠及范围小,主要是高校学生和普通市民,二是持续时间短,体系不够完善。应当看到,在中国13亿人口中,最需要普及公众考古的人群应该是知识体系和行为模式还在塑造之中的中小学生,笔者认为,中小学生什么样,我们国家未来的考古事业便会怎么样。另外还应当看到,考古遗址主要发现在乡村偏僻处,而这些地方本来就教育落后,再加上考古普及不足,别说是保护文物了,能够让他们自觉的不挖就已经很难得了,而这也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很多考古遗址悉数被破坏和扰乱的原因。因此,把公众考古工作拉向中小学校园甚至农村,才是公众考古成功的关键之路。我们甚至可以说普及公众考古是 “从大学到中小学,从城市到农村”。当然,考古本身就是一个小众学科,虽然近几年招生规模逐步增加,然而并没有对公众考古的普及产生什么大的影响,所以仅仅靠科研院所、文博机构和高校的专门人员去普及公众考古是远远不够的,那么我们还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呢?毋庸置疑,这应当从中小学生接触最频繁的授课教师入手。
    三、中小学教师在普及公众考古中的作用
    中国学生最“喜欢”读的一本书叫做教科书,再也没有比这本书更能激发几亿中小学生的热情了了。单以历史课本来说,我从小就能熟背古代中国的年代谱系,能够牢记历史上的一切重要事件,到了大学才知道,我所了解的只是帝王将相史,只是整个古代社会的小众群体,并不能代表整个社会风貌,然而即使知道了,我也依然乐此不疲的背诵那些知识。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这一阶段如能在公众考古方面对他们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么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对他们产生重要作用。在中小学校园,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主要是在课下与之朝夕相伴的同窗,课上对其谆谆教导的恩师,尤其是后者,主导了绝大部分学生在校园乃至社会中的行为。
    既然是这样,那我们为何不把普及公众考古的接力棒传递给中小学生眼中的智者——中小学教师呢?事实上,国内已经有部分高校的文博单位注意到了这些,开始举办中小学教师考古培训班,通过对中小学一线教师普及公众考古知识,带领他们亲自参观考古工地,乃至参与发掘,这对于当代青年教师更深刻的认识历史和在未来的教学道路上,无疑是一劳永逸的。参加考古培训班的中小学教师,回去后不用刻意的开展考古培训班经验交流会之类的活动,他们只需要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有意无意的穿插一些考古知识即可,有道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而通过授业恩师传递出去的公众考古知识,自然是比大街上陌生叔叔和姑姑传递的知识更能让中小学生信服和认可。当然,这只是开始,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类似在中小学课堂普及公众考古的行动会越来越成熟。
    四、公众考古融入中小学课堂,大有可为
    普及公共考古,就要明白真正的公众在哪里,我们在以后的公众考古活动中,完全可以走两条线:一条是大学生通过极具自身特色和潜力的行动继续开展丰富而多样的实践,并着重向城乡结合处渗透;另一条是有条件的地方科研院所定期为中小学教师举办考古培训班、考古成果宣讲会等,及时向中小学教师输送最新研究成果,既能及时弥补教学中的知识老化,又能适时普及考古知识于广阔人群之中。随着我国民主化进程的加速,公众参与度越来越高,21世纪的考古学发展,已经很难做到关门搞研究,清心做发掘。考古学科的科普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不求公众参与考古,但愿其能理解考古,这便是对公众考古之路的一种贡献和努力了。 
    [参考文献]
    贾昌明:《第三届“中国公共考古·首师论坛”会议纪要》,《中国文物报》2015年11月20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