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中国考古 >

偃师商城宫城布局与变迁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国考古网 王学荣 谷飞 参加讨论

    偃师商城宫城位于城址南部居中,关于其布局问题,一直是学术界比较关注的话题,随着发掘不断进行,偃师商城商文化分期不断成熟,关于宫城布局的看法也在逐步转变中。
    一、发掘与研究
    1、宫城总体布局研究
    宫城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大体经过两个阶段,总体布局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随考古发掘而不断完善。
    第一阶段,初始研究阶段(1983~1995年)
    1983年,偃师商城发现之初,宫城遗址就被发现,发掘者认为“Ⅰ号建筑遗址位于塔庄村正北,是一处四面设有夯土围墙的大型建筑群。围墙范围近方形,北墙长200米,东墙长180米,南墙长190米,西墙长185米。墙宽3米左右”。“围墙内普遍发现夯土建筑基址,但未一一细卡”。关于“Ⅰ号建筑遗址”的性质,发掘者认为“是该城的重心所在,换句话说,那里可能即是当时的宫殿区”[1]
    1984年,黄石林和赵芝荃先生撰文认为“墙内居中的是一座长、宽各数十米的宫殿基址。基址前面有一条笔直大道通往城南,大路两侧还有几座稍小的建筑基址东西对峙”[2]。同年,赵芝荃和徐殿魁先生首次发表了对宫城布局的比较全面认识的观点,认为“宫城居中,平面为方形,四周围有2米厚的宫墙,每边长200余米,宫城中部是一座长、宽数十米宫殿基址,前面有平坦的大道直通城南。四周有若干座较小的建筑基址拱卫着中部的大型宫殿,组成一个庞大的宫殿建筑群。这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一座宫殿建筑遗址,布局严谨,主次分明,整体极为壮观”[3]。赵芝荃和徐殿魁二位先生的这一观点是在偃师商城宫城1984年春季发掘第四号宫殿建筑结束后形成的,受发掘材料局限性很大。在随后的发掘简报中,又进一步认为“钻探结果表明,在厚2米左右的夯土围墙内,分布着多块大型夯土基址。位于J1中部偏南处的一块夯土面积最大(编号J1D1)。D4基址位于D1基址东部略偏北”。并认为J1D1是宫城的主体宫殿建筑,J1D4位于其东侧;J1D2“很可能是位于D1基址西侧与D4基址相互对称的西部宫殿”;宫城南围墙正中发现门道[4]
    1985~1988年,发掘了第五号宫殿和第六号宫殿建筑(原称第五号宫殿上层建筑和下层建筑)后,发掘者仍坚持关于宫城布局的原有观点,认为“居中的一座面积最大,南北长约230米,东西最长为216米。四周环绕2米厚的夯土墙,南面正中设有门道。墙内正中是主体宫殿基址(D1),基址前面有大路直通小城以南。第四号宫殿基址(D4)位于主体宫殿的东侧,东距小城东墙约2米。第五号宫殿基址(D5)位于小城的东南隅,北距第四号宫殿基址(D4)约10米,西边接近中部的南行大道,东边接近小城的东墙,南面距小城南墙亦不甚远,保存相当完好”[5]
    1995年,在向“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的论文中,王学荣撰文对原有宫城布局的观点提出异议,认为偃师商城宫城已经发现的宫殿建筑基址皆位于宫城的南半部;第四号宫殿、第五号宫殿下层建筑和上层建筑始建年代不同,分属不同时期的建筑,同时期建筑的布局暂不清楚;第五号宫殿上层建筑的东面和南部基址皆已经超出原宫城东墙和南墙的范围等。另外,通过具体分析第四号宫殿、第五号宫殿下层和上层建筑基址层位关系,进一步廓清了偃师商城宫城东部宫殿建筑基址的布局和年代层次等问题[6]
    第二阶段,系统研究阶段(1996~2001年)
    1996年起,偃师商城宫城又经过大规模发掘,发掘重点是位于宫城西部的宫殿建筑群,不但基本廓清了宫城建筑群基址的布局和变迁,更对整个宫城的布局有了全新的认识,从而并对先前的一些认识作了更正。
    首先,宫殿建筑群布局方面,诸报道中都注意强调建筑基址群的变迁是该时期特点之一。发掘表明:“二号宫殿基址的主殿,长逾90米,宽达11米,南北两侧有夯土台阶”。“西厢建筑有纵横成排、密集而粗大的柱洞,显非通常所见的商代宫殿建筑。二号宫殿曾经扩建(笔者注:扩建前的建筑编号为第九号宫殿建筑,扩建后的建筑编号为第二号宫殿建筑),扩建时把早期宫城之西墙的一部分作为了主殿的基址,而在扩建的宫殿之西,新筑了宫城西墙。位于二号宫殿主殿之南、编号为三号的宫殿建筑,……其规模与二号宫殿主殿相若,……三号宫殿主殿亦曾扩建(笔者注:扩建前的建筑编号为第七号宫殿建筑,扩建后的建筑编号为第三号宫殿建筑),原宫城南墙的一部分被作为了三号宫殿的夯土基址”。“根据宫殿的一再扩建,宫墙的屡建屡废,至少可把新发掘出来的宫殿建筑基址分为三个阶段的建筑遗存”[7]。“第八号夯土建筑基址位于第二号建筑基址之北,位置与二号建筑基址基本平行。……东西长72米,南北宽8米,……房屋面阔约70.5米、南北进深约6米,分8间,木骨泥墙”。“九号宫殿基址东侧有一门道,南北向,门道宽约2米,门道正中路土下发现一木结构的排水道,……第十五号建筑基址修建时,该水道被毁坏并遭废弃[8]。“第八号夯土建筑基址位置与二号建筑基址基本平行,南距二号建筑基址30米” [9]。“第十号宫殿建筑(D32号建筑基址)被“老官道”(笔者注:近现代路沟,宽15~20米,深逾2米。)破坏十分严重,仅残存部分夯土基槽,北距第八号宫殿约6米,西距第一期宫城西墙墙体约1.7米。第十号宫殿建筑与第八号宫殿建筑平行”;“D32的东西长度应与D8接近,为72米左右。D32残存基槽的宽度为8米,接近D8的基槽宽度”;“D32夯土基址也应是类似于D8的东西向长排状建筑基址” [10]
    其次,宫城北部池苑遗址的发现与祭祀区的发现和确认,是该时期宫城布局研究的两项重要突破,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宫城布局。“宫城居于偃师商城遗址南部正中,四周有宽约2米的夯土围墙,总面积超过45000平方米。宫城布局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由南往北,按功用可分宫殿(朝堂、寝宫、宗庙)区、祭祀区和池苑区三大部分”[11]。“新的发掘则证明,宫城里的商代遗迹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宫殿建筑,分布在宫城的中南部,大约占据了宫城三分之二的地方;第二类是祭祀遗存,分布在宫殿建筑的北面、池渠以南地方;第三类为池苑,主要由大型人工水池和水渠构成。其中宫殿建筑的布列,大致分作东、西两区,东区有四号、五号、六号宫殿等建筑基址,西区则有二号、三号、七号、八号、九号和十号宫殿等建筑基址,而一号宫殿虽位在宫城中央,但实属西区宫殿建筑群的组成部分”[12]
    池苑遗址早在1993年春季曾发现一些迹象,但未进一步核实,1999年春季勘探确认后,随即便展开了发掘。“该池苑遗迹位于偃师商城宫城的北部,其主体是一座经人工挖掘、用石块垒砌成的长方形水池,水池东西长约130米,南北宽约20米,深约1.5米。池岸距离宫城的东、西、北墙均20多米,系用大小不等的自然石块砌成缓坡状,现虽有塌落现象,但整体保存状况尚好。在水池的东、西两端,各有一条渠道与水池相联通,根据测量数据推断,西渠为注水渠道,东渠是排水渠道,二渠均为用石块砌筑而成”。“该水池的使用年代为偃师商城商文化的第4段至第5段”[13]
    祭祀遗址最初发现于1984年,先后进行过4次发掘[14],目的是想解决偃师商城的商文化分期问题,当时对其性质的认识是宫城北部堆放垃圾的场所,即“大灰沟”[15]。1999年经勘探曾认为围绕“大灰沟”有一周夯土围墙,东西总长约120米;进而又进一步认为所谓的“大灰沟”实际是东西并列的两个沟状遗存,其外围各自分别又被夯土墙所包围,即祭祀B区和祭祀C区。2000年秋季发掘祭祀C区时,出土了大量动物遗骸,从而确认为祭祀遗址。“祭祀区横亘于偃师商城宫城北部,东西绵延达200米,主体部分由东往西大致可分A、B、C三个区域。……A区的面积近800平方米,由若干‘祭祀场’和祭祀坑组成。B区和C区是两个自成一体、规模庞大的‘祭祀场’。B区的总面积接近1100千方米,C区总面积约1200平方米。二者在布局、形制和结构等方面基本一致,位置东西并列,平面形状为长方形,四周有夯土围墙,门道位于南面夯土围墙中部,‘祭祀场’的主体部分为一沟状遗存”[16]
    另外,还发现并发掘了一些比较重要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如1999年秋季,在祭祀C区与第一期宫城西墙之间,发现了依托祭祀C区西侧夯土围墙而建的第19号夯土建筑基址。从第19号夯土建筑基址所处位置和夯土质地推断,其始建年代应为偃师商城商文化第一期;第19号夯土建筑基址被偃师商城商文化第二期早段(3段)的灰坑所打破,说明其废弃年代不晚于第二期早段(3段)。与其他夯土建筑基址不同,发端于第19号夯土建筑基址中部,有两道排水道向西穿过第一期宫城西墙,其中在第19号夯土基址西部为居北的一条水道还设置有方形渗井。种种迹象表明,第19号夯土建筑基址具有特殊的用途,或许和盥洗关系密切[17]。1999~2001年,祭祀B区南部围墙外,南围墙居中的门道之东、西两侧,皆发现有依托南围墙夯土基址所建的夯土基址,西侧夯土建筑基址编号第27A号,西至祭祀B区西侧夯土围墙往南的延伸部分即第30号夯土基址;东侧夯土建筑基址编号第27B号,东至第四号宫殿建筑北部院落西侧夯土围墙即第24号夯土基址,也即祭祀B区东侧夯土围墙往南的延伸部分。第四号宫殿北部院落居中部位,发现一东西向的夯土建筑基址,编号第26号夯土建筑基址,东西长愈50米。第26号、第27A号和第27B号夯土建筑基址大体呈东西一线分布,始建年代不早于偃师商城商文化第二期,废弃年代不晚于第三期中段(6段),夯土基址的南半部皆被“老官道”破坏,原宽度难以确认[18]
    2001年,杨鸿勋先生发表了偃师商城宫城平面图和第二号宫殿建筑平面图,同时被他发表的还有第五号宫殿平面图[19]。需要说明的是被杨鸿勋先生发表的宫城平面图和第二号宫殿平面图的发掘资料只截止到1999年,当时发掘研究尚在继续进行中,其中宫城平面图只是临时性的示意图,有些遗存只是按照钻探结果所进行的标注,在随后的发掘中对一些遗存的认识又有了改变;杨鸿勋先生虽对第二号宫殿西庑建筑进行了复原,然没弄清楚考古资料。
    2、布局变迁研究
    始于1996年宫城西部建筑基址群的大规模发掘为宫城的布局和变迁的研究提供了丰实的基础,而偃师商城东北隅的考古发掘、小城的发现及偃师商城商文化分期框架的基本建立,加之祭祀遗址的确认和池苑遗址的发现等等,为研究宫城的布局和变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得研究愈来愈全面。研究的特点之一,即是多将宫城的布局变迁置于文化分期的框架内,力求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解释不同时期宫城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如:
    “偃师商城的建设非一次而成,主要经历三个大的时期。第一期、小城时期,宫城内宫殿呈东西对称布置,第四号宫殿位于宫城的东侧。第二期、扩建时期,宫殿布局两两对称。宫殿区西部原有宫殿被改造并扩大规模;第四号宫殿继续使用;第四号宫殿的南部,依托并利用原宫城围墙基址,新修了第六号宫殿。第三期、中兴时期,宫殿区内除部分早期宫殿继续沿用外,废弃了第六号宫殿建筑,在此位置新建规模更大的第五号宫殿建筑,原有宫城的范围被彻底突破。和第五号宫殿位置并列,在其西侧约6米处,同样对原有的宫殿建筑进行了改建,改建后宫殿的规模和形制皆与第五号宫殿建筑相似。先前被认为规模最大的第一号宫殿基址虽然位置居中,但非面积最大” [20]
    “根据层次关系,发掘范围内的宫殿基址及夯土围墙至少可分成三个阶段的遗存。第一阶段的遗存包括早期宫墙和早期2号基址、1号基址。7号基址,系宫殿区内现知最早的建筑遗存。其中1号基址系2号基址向东扩建出的附属建筑。上述基址约当偃师商城商文化第一期,80年代发掘的4号基址亦应属此期。第二阶段,2号基址西扩,将早期宫墙作为其正殿基础的一部分,又于其西建晚期宫墙以包容新扩建的部分。80年代发掘的6号(原5号下层)基址与其大体同时,约当偃师商城商文化第二期。第三阶段,晚期宫墙又被平毁,成为3号基址正殿夯土基址的一部分。3号基址系利用了7号基址的正殿和东庑,又向西向南扩建而成的一座大型晚期殿址。其分布突破了宫城的范围,与80年代发掘的5号(原称5号上层基址大致东、西并列,结构与布局相近,年代上也大体同时,均约当偃师商城商文化第三期”[21]
    杜金鹏先生在1999年定稿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结题报告《偃师商城年代与分期研究》中对宫城西组宫殿建筑基址的层位关系、年代和布局等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根据钻探结果分析,宫城内至少分布着七、八座宫殿建筑,而且有的宫殿之间有叠压打破关系,并非一时之建筑。大体上,宫城内的宫殿建筑可分为东、西两群,其中属于东群的四、五、六号宫殿”……一、二、三、七号宫殿的西群宫殿基址……是由多个院落组成、相互之间有通道相连的宫殿群,其中三号宫殿基址是在七号宫殿基址的基础上改建而成,二号、三号宫殿均经过了两次大规模扩建。二号宫殿……主殿与东厢建筑之间,有通道通往二号宫殿背后的院落中,在东厢建筑的中部,也有一通道,联通了一号、二号宫殿院落。在东厢建筑的南端,有通道分别通向三号宫殿院落和三号、五号宫殿之间的空间地带。三号宫殿的主殿规模与二号宫殿主殿相若,现存台基高约半米,台基面上沿周有柱洞。主殿的左右两侧是东、西庑,其中西庑有前、后并排的两个建筑物。一号宫殿属于二号宫殿的‘东跨院’,其建筑均系有后墙而无前墙的廊庑”。“宫城的始建是在第一期的时候。宫城城墙和部分宫殿(一号、二号、四号、七号宫殿)在商文化第2段时已经建成使用。宫城北部在第1段的时候出现了形状规整的大灰沟(池塘?),……在商文化第3段时宫城发生了很大变化,二号宫殿西扩,七号宫殿改建为三号宫殿,宫城的南、西城墙被突破,新建的六号宫殿利用原宫城南墙作为南庑基址,新建了一段宫城西墙。到商文化第5段时,宫城内又有一些变革,六号宫殿改建成五号宫殿,三号宫殿新建了一座西庑。部分宫殿使用到了第6段” [22]
    “由考古发掘而知,祭祀区沿用时间很长,时间跨度由偃师商城商文化第一期1段,一直延续到第三期6段。这和偃师商城遗址作为都城使用的时间相吻合。祭祀区内堆积形成的时间,前后相连,紧密衔接,无脱节或跳跃迹象。B区和C区使用时间为偃师商城商文化第一期1、2段,第二期3、4段和第三期5段;A区使用时间为偃师商城商文化第二期3、4段,第三期5、6段。由各阶段祭祀遗迹分布判断,第一期和第二期时,祭祀活动主要集中于B区和C区;第三期5段A、B、C三区域分布皆比较普遍,第三期6段时,由于B区和C区堆积已经饱和,故主要集中于A区” [23]
    “大水池的始建年代应为偃师商城第一期,与宫殿建筑和祭祀区出现的时间相同。早期的水池四壁未使用石块垒砌,只是使用石块包砌来加固周边,以防雨水冲刷”。“大水池使用石块垒砌四壁的时代与其两侧水道改建的年代同时,我们有理由认为水池四壁使用石块垒砌也是改建的结果,即水池在第二期晚段(4段)进行过改建”。“水池的废弃时间不晚于偃师商城商文化第三期中段(6段)” [24]
    3、功能与性质研究
    关于偃师商城宫城内各个部位的功能与性质的研究,以往受考古发掘资料的局限而鲜有涉足。1999年由宫城北部大水池,及2000年祭祀遗址和第八号建筑基址的发现与发掘后,才正式提出宫城的分区及各区域的功能和性质问题。如“宫城布局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由南往北,按功用可分宫殿(朝堂、寝宫、宗庙)区、祭祀区和池苑区三大部分” [25]。“发现在偃师商城宫城北部的以大型水池为主体的商代早期水系,很可能就是商王宫殿区的池苑遗存”,“是现知我国最早的帝王池苑遗存,也是年代最早的人工开挖并用石块砌筑的城市水利设施” [26]。“祭祀区横亘宫城北部,东西达200米,主体部分由东往西大致分A、B和C三部分(区)”。是“商早期商王室贵族祭祀遗址群” [27]。“从建筑形制和布局特征分析,第八号夯土建筑基址应是商王居住的寝宫” [28]。“D32(即第十号宫殿建筑)的废弃年代应为第三期早段(3段),D8实则是根据新的需要,另择地新建的D32的替代建筑,即第八号宫殿建筑是第十号宫殿建筑异地的复制品建筑,二者功用相似” [29]
    4、宫室制度研究
    1996~2001年,宫城西部建筑基址群的发掘,结合以往所发掘的东部建筑群等等,不但基本了解了偃师商城宫城宫殿建筑特征及其布局的变迁过程,更为进一步研究偃师商城宫城所反映的商代早期的宫室制度奠定了基础。“纵观偃师商城宫城之宫殿建筑,可以发现其不少宫室建筑制度为后代所沿袭,兹简述如下。①、宫庙分离、对称布局。偃师商城宫城内的建筑,大体分作东、西两区,对称分布。……东区建筑大概主要属于宗庙建筑,其中,四号宫殿……可能分别是供奉祖先神主的庙堂、收藏祖先衣杖的寝殿。六号宫殿建筑结构与一号宫殿几乎完全相同,性质当均属于庖厨。西区建筑主要是举行国事活动、处理政务的场所,即所谓“朝”,主要包括二号宫殿、三号宫殿、七号和九号宫殿等。朝堂后面的八号和十号宫殿等则是“寝”,为商王及其王后、嫔妃居住之所。一号宫殿是为当朝商王服务的“东厨”。先王神灵寄居的宗庙建筑,与生王居住活动的朝寝建筑,左右并列,不相混淆,显然已经确立了宫、庙分离的原则。②、前朝后寝、内外有别。在西区宫殿建筑中,已经体现出“前朝后寝”制度。南部的三号、七号宫殿建筑和中部的二号、九号宫殿建筑是“朝”,北部先后建造的八号和十号宫殿则是“寝”。这种“前朝后寝”的宫室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未曾改变。而在属于“朝”的殿堂建筑中,又有外朝与内朝之区分。大体上,七号和三号宫殿,是先后建造的“外朝”,而九号宫殿、二号宫殿则为“内朝”的早期建筑和晚期建筑。外朝与内朝,规模不同,结构有别,一前一后,连为一体。③、单元封闭,坐北朝南,中轴对称。多数宫殿,都是一个相对独立建筑单元,而这种建筑单元都是由四座单体建筑组成回字形建筑群,或者是由三座单体建筑组成的凹字型建筑群,凹字型建筑群均位于回字形建筑群后面,以回字形建筑群之主体建筑为前屏,实际上也形成回字形建筑群。因此,几乎每个建筑单元都是四面封闭的“四合院”。除一号、六号宫殿以外的所有宫殿建筑都是坐北朝南,主体建筑在北部居中,坐北面南,其两厢建筑东西对称。每个建筑单元都遵守纵轴对称原则,每个建筑单体也尽量做到中轴对称。④、庖厨独立。在偃师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和二号宫殿,庖厨建筑位于宫殿院落内东侧,东厨与宫殿联为一体。而在偃师商城宫城内,庖厨已经与宫室、庙堂分离,形成独立的建筑单元。严格地说,所谓的一号宫殿基址和六号宫殿基址,实际上不能称其为“宫殿”建筑[30]
    二、各主要宫殿建筑的年代及相互关系
    1996年起,在发掘宫殿建筑基址的同时,在以往分期[31]的基础上我们开始着手对偃师商城遗址商文化进行新的文化分期,并不断用新的考古发掘材料来检验,从而形成了关于偃师商城商文化三期7段(第一和第二期各分早、晚两段,第三期分早、中晚三段)的分期框架[32]。截稿于1998年底的《中国考古学·夏商卷》,首次运用新的分期框架,简要概括了偃师商城宫城各主体宫殿建筑基址的年代、变迁及相互关系[33]。即:
    偃师商城商文化第一期,宫城平面形状略呈方形,……已知宫城有一门位于南墙中部,门道宽约2米。……宫殿建筑集中于宫城南半部,已知有第一、第四、第七和第九号(第二号宫殿建筑的前身)计4座建筑基址。其中以居于西侧的第七和第九号宫殿为主。它们大体在南北一线上,第七号宫殿位于第九号宫殿之南,相距20多米。第七和第九号宫殿相互间有门道连通,总体上实属一组建筑。第一号宫殿建筑规模相对较小,依附于第九号宫殿东侧,或第九号宫殿东扩部分。第四号宫殿系一单体宫殿建筑,它位于宫城东侧,与第九号宫殿东西对应。宫城北部地势相对较低,在九号宫殿北侧的一道夯土墙之外,有一条长百米以上的东西向大沟,即以往通常所称“宫城北部灰沟”,沟内有第一期早段以来的堆积。
    偃师商城商文化第二期,宫殿区进行了首次改扩建。扩建后的宫殿区仍旧维持城状封闭状态,其总体布局没有根本性变化。第一、第四、第七和宫城南门在继续使用;在第九号宫殿遭废弃,旧址上又经向西扩展建成二号宫殿;宫城西墙相应西移;第二号宫殿北侧又建成与之大致平行的八号宫殿;原第四号宫殿南面,新建成第六号宫殿(即《简报》所称“五号下层宫殿”)。
    偃师商城商文化第三期早段,宫殿区又经历了第二次大规模改扩建。此时,第四、八号宫殿继续使用;第一、六、七号宫殿废弃;第二号宫殿又经局部改建;新建第三、第五号宫殿。第五号宫殿位于第四号宫殿之南,叠压在第六号宫殿基址上。第三号宫殿同第五号宫殿位置东西并列,二者规模和建筑形制相似,是目前所见商代早期规模最大且显现出严整对称布局的两座宫殿建筑。第三和第五号宫殿大大突破了宫城东、西和南三面围墙所界定的范围,在它们的外侧又都未发现新的围墙,这使得宫殿区的南部呈“半开放”状态。
    1998年以后,陆续新发现并发掘的一些比较重要的建筑基址,对原有对建筑群的布局认识进行了补充和调整。如2000年秋季在发掘第八号宫殿建筑时,新发现并发掘了残存的第十号宫殿建筑基址,“D32(即第十号宫殿建筑)的始建年代应不晚于偃师商城商文化第一期早段(1段)”,“废弃年代应为第三期早段(3段)” [34]。“第八号夯土建筑基址始建于第三段,废弃于第六段” [35]。第19号夯土建筑基址始建年代应为偃师商城商文化第一期,废弃年代不晚于第二期早段(3段)[36]。第26号、第27A号和第27B号夯土建筑基址始建年代不早于偃师商城商文化第二期,废弃年代不晚于第三期中段(6段)[37]
    “祭祀区沿用时间很长,时间跨度由偃师商城商文化第一期1段,一直延续到第三期6段”。祭祀B区和C区使用时间为偃师商城商文化第一期早段(1段)~第三期早段(5段);祭祀A区使用时间为偃师商城商文化第二期早段(3段)~第三期中段(6段)[38]
    “大水池的始建年代应为偃师商城第一期,与宫殿建筑和祭祀区出现的时间相同。……在第二期晚段(4段)进行过改建”。“水池的废弃时间不晚于偃师商城商文化第三期中段(6段)” [39]
    三、各时期宫城平面布局及变迁
    偃师商城的商文化遗存按层位关系和陶器群演变序列分为三期。城址的建设,经历了同陶器分期大致吻合的三个时期,城的布局结构相应地有所变化。偃师商城城址有大城和小城之分,它们分属不同的阶段,大城是在小城的基础上改建、扩建而成。城址的布局在第一期即小城时期,也即偃师商城的初始修建和使用时期已经基本确立,作为城址内核心构成部分的宫城(编号第Ⅰ号建筑群遗址)、官署区和大型府库(编号第Ⅱ号建筑群遗址)等重要遗存皆分布于城南部。第二期即偃师商城继续使用和大规模扩建时期,由小城扩建为大城时,最主要的是将城址的占地面积扩大了,由原先的约80万平方米扩大到近200万平方米,面积扩大了近2.5倍。由小城改建城大城后,城址的中心区域仍然在南部。第三期,特指偃师商城商文化第三期早段和部分中段,这是偃师商城的又一繁盛阶段,然而时间比较短暂,城址的总体布局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和城址的总体布局相比,由早至晚,偃师商城商宫城布局的变化更明显。
    第一期,宫城位于城址南部居中,大体呈方形,除西南部利用第七号宫殿建筑外墙外,其余部位皆有宽约2米的夯土墙,已发现的门道位于南部居中。宫城内的布局由南往北,可分宫殿建筑区、祭祀区和池苑区三部分,其中宫殿建筑区约占宫城总面积的二分之一强,祭祀区和池苑区的面积相差不大(图一、偃师商城第一期宫城主要遗址平面示意图)。
    宫城建筑区各主体宫殿建筑的布局以通过宫城南门的道路为中轴线,分为东西两组。东组已知有位置略偏北的第四号宫殿建筑;西组建筑主要由位置相互基本平行的三大主要殿堂及殿堂东、西两侧的附属建筑组成,由南往北依次为第七号宫殿、第九号宫殿和第十号宫殿。第四号宫殿是一作以座北朝南的殿堂为主体,东、西和南三面配套以庑,具封闭性的“四合院”式的建筑,殿堂前有踏步台阶四处,主门道位于南庑中部略偏东,西庑偏北置侧门。第四号宫殿北部又有单独而封闭的院落。第七号宫殿的布局类似第四号宫殿,不同之处在于其殿堂前有踏步台阶五处,主门道位于南庑中部,且有门塾建筑;侧门门道位于北庑东段偏东部位,门置于门道中部。宫城西墙南段和南墙西段分别与第七号宫殿西庑和南庑的外墙相连。相比较而言,第九号宫殿的布局比较松散,座北朝南的主体殿堂的南、北两侧各有踏步台阶5处。除主体殿堂外,北庑东段和东庑组成侧置的“凹”字形状,北庑东段偏东位置有通向北部的门道,门置于门道中部;东庑南段与第七号宫殿北庑东段之间有宽逾2米的通道,通道东、西两端皆安置有门;东庑北段中部有通往第一号宫殿的门道。北庑西段面积比较小,位于主体殿堂西侧。北庑西段以南,第七号宫殿主体殿堂以北,有一相对独立的形状呈方形的夯土积址,位置靠近第九号宫殿,应是第九号宫殿的西厢建筑。第一号宫殿建筑位于第九号宫殿东庑的东侧,实则是附属于第九号宫殿的一处封闭性的平面呈“回”字形的建筑。第十号宫殿的形制大大有别有前二者,为一独立的东西向的单体长方形“排房式”建筑。
    祭祀区位于宫殿区北部,基本布局有东西并列的两个长方形斗状大坑组成,大坑的外围各有一周夯土围墙,门道皆位于南部围墙居中。祭祀C区东、西两侧的围墙皆往南延伸,与第十号宫殿建筑相连,从而在其南部形成宽阔的封闭性比较强的广场;祭祀B区南部北破坏很甚,无法知晓南部是否还有类似第十号宫殿的建筑遗存,但从其东、西两侧也有往南延伸的夯土围墙判断,祭祀B区南部也应是相对封闭的广场。两个祭祀区之间的宽愈3米的南北向通道,是设计中的由宫殿建筑区通往池苑区的唯一道路。
    池苑区的主体由位置居中的大型水池及其东、西两侧的排水道和引水道组成的人工引水造景的设施。
    第二期,伴随着与城址规模急剧扩大,宫城布局在保持原有格局的同时,同步发生了些许变化,主要表现在新建和改扩建两各方面。所谓新建,是用新建的建筑代替原有的建筑,如在第十号宫殿之北新建第八号宫殿建筑;在第四号宫殿南部,新建第六号宫殿建筑以代替第一号宫殿建筑;在第一期宫城西墙之西,新建新的宫城西墙,以适应第二号宫殿的需要。在建筑时间上,第八号宫殿和新的宫城西墙建筑于第二期早段(3段),此时第十号宫殿建筑废弃,对宫殿建筑未构成影响的第一期宫城西墙北段尚继续存在;而第六号宫殿新建时间可能相对略晚,或与第一号宫殿有短暂的共存时期。所谓改扩建,就是对原有建筑遗存进行改建或扩建,如在第九号宫殿基础上,在其以西及其南等增建若干大型建筑,其中相当一部分为楼阁建筑而形成形成第二号宫殿建筑;改建池苑区的水池和引水道及排水道;在原有基础上原址原样新建祭祀C区和祭祀B区的夯土围墙等。第七号宫殿和第四号宫殿继续沿用,祭祀活动扩展到了祭祀B区以东,池苑遗址以南,第四号宫殿北部院墙以北的祭祀A区。(图二、偃师商城第二期宫城主要遗址平面示意图)
    第三期,宫城在第二期的基础上再次扩大,宫城布局基本得以保持,废弃第六号宫殿,并原址新建第五号宫殿建筑;对第七号宫殿进行大规模改扩建而形成第三号宫殿建筑。第五号宫殿建筑和第三号宫殿建筑的新建,使得保持已久的宫城南墙和西墙南段被首次突破;另外,宫城西墙也再次被突破,即在第二期增筑的宫城西墙以西,又夯筑了新的墙体。相比之下,池苑区、祭祀区、第二号宫殿、第八号宫殿和第四号宫殿等建筑则未有大的改动。(图三、偃师商城第三期宫城主要遗址平面示意图)
    四、宫室制度探讨
    偃师商城宫城位于城址南部居中,而城址北部则是平民聚居区和陶器、石器和铸铜等作坊的主要分布区,应与文献记载的“择中立宫”,“面朝后市”等都城规制比较相合。而宫城的布局特征又进一步为探讨商代早期的宫室制度提供了佐证。
    1、严守规制。由城址发展过程看,宫城的布局变迁与陶器群及城址总体布局的变迁基本同步,然宫城基本布局如宫殿建筑区、祭祀区和池苑区的三大分区及功用,以及宫殿建筑区的建筑群以通过南门的道路为中轴对称的东、西两厢分列的排列方式等,自第一期宫城始创以来,虽几度变更,但基本格局始终得以保持。这应清晰表明当时存在着比较成熟且严格的宫室制度。
    2、宫庙分列。宫殿建筑区以通过南门的道路为中轴线,大体呈对称状分列中轴线东、西两侧的建筑群,形制一直有区别。虽然,第四号宫殿、第五号宫殿、第七号宫殿和第三号宫殿的形制比较接近,但位于东侧的建筑中,无论是由第一期沿用至第三期的第四号宫殿,抑或是始建于第三期的第五号宫殿,其主体殿堂前皆各有台阶踏步4各,即台阶踏步数为偶数;而位于西侧的第九号宫殿、第二号宫殿、第七号宫殿和第三号宫殿的主体殿堂前皆设置5个踏步台阶,其中第九号宫殿和第二号宫殿主体殿堂北侧分别设置5个和3个踏步台阶,即皆为奇数。时间由早至晚,东、西两列宫殿建筑主体殿堂前踏步台阶始终保持东偶数、西奇数的设计配置显然是制度化了的,有一定礼制的成分,也蕴含着东、西两列建筑分别有不同的功用。另外,我们也注意到,第四号宫殿建筑除形制和位置特殊外,以主体殿堂面阔论,它是宫城诸宫殿建筑中最小者,然它又是宫城内自始至终唯一未被改建过的宫殿建筑,延续使用时间最长,显然具特殊性质。通过对布局和宫殿建筑自身的分析,我们认为位于东列的第四号和第五号宫殿可能为宗庙建筑;位于西列的第九号宫殿、第二号宫殿、第七号宫殿、第三号宫殿、第十号宫殿和第八号宫殿可能为宫室建筑。宫室性质建筑和宗庙性质建筑分离,并置于二者同等地位,分列宫城南部东、西侧,是偃师商城宫城宫殿建筑群布局的特征之一。
    3、前朝后寝。宫城的南城门位于宫城南墙居中,但西列建筑群中,无论早期的第七号宫殿,抑或作为其替代者的第三号宫殿建筑,又都有独立的通向外部的大门,且又都有门塾建筑,而宫城南城门则无门塾。相比之下,二者地位孰轻孰重,一目了然。通过第七号宫殿(或第三号宫殿)建筑北庑东段的门和宫城南城门都可经由第九号宫殿(或第二号宫殿)建筑东庑南段与第七号宫殿北庑东段间的通道进入第九号宫殿院落,而第九号宫殿主体殿堂前、后皆有踏步台阶。由第七号宫殿(或第三号宫殿)建筑和第九号宫殿(或第二号宫殿)建筑的形制分析,其应是举行国事活动、处理政务的场所,即所谓“朝”。更进一步讲,第七号宫殿(或第三号宫殿)建筑更具礼仪性质,应为“外朝”,而第九号宫殿(或第二号宫殿)建筑则为更具实用性质的“内朝”。外朝与内朝,规模不同,结构有别,一前一后,连为一体。位于西列宫殿建筑最后端的第八号宫殿建筑为排房式建筑,分8间,各间相互独立,院前发现6眼之多的水井,生活气息浓厚,应是用于供居住的寝宫。第八号宫殿的早期建筑即第十号宫殿,在形制上应与第八号宫殿相似。外朝和内朝有别,居住之所位于朝的后部,从而形成事实上的“前朝后寝”制,是偃师商城宫城宫殿建筑群布局的特征之二。需要强调的是,宫城内可供居住的建筑数量相对较少,说明宫城内常住的人员只包括商王、王后及其他少量人员。
    4、庖厨独立。第一号宫殿和第六号宫殿建筑建筑时代不同,但形制布局基本一致,皆呈“回”字形。此外,第六号宫殿建筑院落发现水井2眼,第一号宫殿建筑院落尚未完全发掘,是否有水井尚未确认,相同的是二者院落中皆堆积有比较厚的灰土,大大有别于其他宫殿建筑。这说明二者功用侧重于饮食起居类的日常生活,或许就是文献中所说的“东厨”。在偃师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和二号宫殿,庖厨建筑位于宫殿院落内东侧,东厨与宫殿联为一体,而偃师商城则不然。庖厨与宫室、庙堂分离,形成独立的建筑单元,是偃师商城宫城宫殿建筑群布局的特征之三。另外,严格地说所谓的第一号宫殿和第六号宫殿,实际上不能称其为“宫殿”建筑[40]
    注释: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故城工作队:《偃师商城的初步勘探和发掘》,《考古》1984年第6期。
    2、黄石林、赵芝荃:《偃师商城的发现及其意义》,《光明日报》1984年4月4日第三版;赵芝荃:《偃师县尸乡沟商代早期都城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4)》,文物出版社,1984年。
    3、赵芝荃、徐殿魁:《河南偃师商城西亳说》,《全国商史学会讨论会论文集》,1985年2月《殷都学刊增刊》。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第二工作队:《1984年春偃师尸乡沟商城宫殿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5年第4期。
    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河南偃师尸乡沟商城第五号宫殿遗址发掘简报》,1988年第2期。
    6、王学荣:《偃师商城“宫城”之新认识》,《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7、杜金鹏:《偃师商城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8)》,文物出版社,2000年。
    8、王学荣:《偃师市商城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2001)》,文物出版社,2002年。
    9、王学荣:《2000年偃师商城遗址考古新收获》,《古代文明简讯》第一期,2001。
    1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偃师商城宫城第八号宫殿建筑发掘简报》,《考古》2006年,待刊。
    11、王学荣、杜金鹏、李志鹏、曹慧奇:《偃师商城发掘商代早期祭祀遗址》,《中国文物报》2001年8月5日。
    12、杜金鹏、王学荣:《偃师商城近年考古工作要览》,《考古》2004年第12期。
    13、杜金鹏  张良仁:《偃师商城发现商早期帝王池苑》,《中国文物报》1999年6月9日第1版。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偃师商城宫城第八号宫殿建筑发掘简报》,《考古》2006年,待刊。
    15、黄石林先生在1984年主持发掘了宫城北部的“大灰土沟”后,发表了《关于偃师商城的几个问题》一文,文中将一些属偃师商城第一期文化的器物之时代认定为二里头文化四期甚或三期;1995年赵芝荃先生在向“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的论文《论偃师商城始建年代的问题》中,首次简要介绍了宫城北部“灰沟”1986年所发掘的3个探方的文化堆积及层位内涵;《河南偃师商城宫城北部“大灰沟”发掘简报》比较全面介绍了1996年秋和 1997年春两次对“大灰沟”发掘的材料。(黄石林《关于偃师商城的几个问题》《中原文物》1985年第3期;赵芝荃:《论偃师商城始建年代的问题》,《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河南偃师商城宫城北部“大灰沟”发掘简报》,《考古》2000年第7期。)
    16、王学荣、杜金鹏、李志鹏、曹慧奇:《偃师商城发掘商代早期祭祀遗址》,《中国文物报》2001年8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河南偃师商城商代早期王室祭祀遗址》,《考古》2002年第7期。
    1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资料。
    1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资料。
    19、见杨鸿勋:《宫殿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第45页图三二《河南偃师尸乡商宫城遗址平面图》;第46页图三三《河南偃师尸乡商宫城遗址2号宫殿平面图》;第49页图三七《河南偃师尸乡商宫城遗址5号宫殿平面图》
    20、王学荣、张良仁:《偃师商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博物馆·洛阳分馆》,百花出版社,1998年;王学荣:《偃师商城布局的探索和思考》,《考古》1999年第2期。
    21、许宏:《偃师商城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9)》,文物出版社,2001年。
    22、杜金鹏:《偃师商城与“夏商周断代工程”》,《偃师商城初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23、王学荣、杜金鹏、李志鹏、曹慧奇:《偃师商城发掘商代早期祭祀遗址》,《中国文物报》2001年8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河南偃师商城商代早期王室祭祀遗址》,《考古》2002年第7期。
    2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河南偃师商城宫城池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6年,待刊。
    25、王学荣、杜金鹏、李志鹏、曹慧奇:《偃师商城发掘商代早期祭祀遗址》,《中国文物报》2001年8月5日。
    26、杜金鹏  张良仁:《偃师商城发现商早期帝王池苑》,《中国文物报》1999年6月9日第1版。
    27、王学荣、杜金鹏、李志鹏、曹慧奇:《偃师商城发掘商代早期祭祀遗址》,《中国文物报》2001年8月5日。
    28、王学荣:《偃师市商城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2001)》,文物出版社,2002年;《2000年偃师商城遗址考古新收获》,《古代文明简讯》第一期,2001。
    2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偃师商城宫城第八号宫殿建筑发掘简报》,《考古》2006年,待刊。
    30、杜金鹏、王学荣:《偃师商城近年考古工作要览》,《考古》2004年第12期。
    31、之前关于偃师商城文化分期,比较代表性的有:①张文军、张玉石、方燕明:《关于偃师尸乡沟商城的考古学年代及其若干问题》,《青果集》,知识出版社,1993年;②赵芝荃:《论偃师商城始建年代的问题》,《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③刘忠伏、徐殿魁:《偃师商城的发掘与文化分期》,《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32、杜金鹏:《偃师商城与“夏商周断代工程”》,《偃师商城初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第四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3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第四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3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偃师商城宫城第八号宫殿建筑发掘简报》,《考古》2006年,待刊。
    35、王学荣:《2000年偃师商城遗址考古新收获》,《古代文明简讯》第一期,2001。
    3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资料。
    3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资料。
    38、王学荣、杜金鹏、李志鹏、曹慧奇:《偃师商城发掘商代早期祭祀遗址》,《中国文物报》2001年8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河南偃师商城商代早期王室祭祀遗址》,《考古》2002年第7期。
    3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河南偃师商城宫城池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6年,待刊。
    40、杜金鹏、王学荣:《偃师商城近年考古工作要览》,《考古》2004年第12期。
    本文原载于《中国历史文物》2006年6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