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苏南是良渚文化遗址的重要分布区,以福泉山、赵陵山、寺墩等遗址为主要代表,遍布长江以南、太湖北侧和东侧。记者从杭州出发,经上海、苏州、常州,在田间地头寻访、感受这些史前遗址的今日风采。 福泉山:上海历史之源 上海,这个当今闻名于世的大都市,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它是近代以来迅猛发展起来的。其实,这里同样有着悠久的古代文明发展史,良渚文化是其中的光彩一页。 从上海虹桥火车站出发,沿崧泽大道一路西行至赵重公路,循赵重公路北行即可直达青浦区重固镇。这里位于上海西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东侧,是上海地区成陆最早的地区之一,阡陌纵横、河网密布。良渚文化重要遗址福泉山就位于此——重固镇政府以西、福泉山路北侧,对面为重固中学。 福泉山是一座位于水田中间的高土墩,因原有甘美的井泉得名,曾名覆船山、薛道山,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长约94米、南北宽约84米、高7.5米,总面积近8000平方米,东、南、西三边作斜坡,北侧呈二级台阶状,顶部较为平整。 20世纪80年代以来,福泉山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取得了一系列的考古发现。这里完整地保留了6000年以来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与战国至唐宋时期的文化遗存,被誉为“上海古代的历史年表”、“上海的发祥地”。其中发现的32座良渚文化贵族墓葬尤为珍贵,多为高等级的贵族墓,共出土玉器、石器、陶器等各类文物2800余件,包括象征神权的神人兽面纹玉琮、玉璧、玉钺等。 同时,这里还发现了多处良渚文化祭祀遗迹——祭坛、积灰坑、介壳末和祭祀器物堆。福泉山顶部中心的祭坛南北长约7.3米、东西最宽处约5.2米,自北而南、自上而下共有三级台面,祭坛坛面和周边土块,都被烧成红色;附近一个大型灰坑内填满纯净的草灰,但是并没有火烧的痕迹。此类祭祀遗迹或为良渚贵族向祖先、自然神进行大型祭祀的遗迹,在其他平地小墓发掘中没有发现。 2008—2011年,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再次对福泉山遗址进行发掘,在附近发现一处新的良渚文化晚期贵族墓地——吴家场墓地,发掘良渚文化墓葬4座,其中一座大墓中发现的象牙权杖在上海乃至全国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中都十分罕见。 上海博物馆考古部主任宋建表示,在福泉山一个遗址内发现福泉山、吴家场两个高等级墓地,距离较近,年代也比较接近,除良诸遗址群外,同样的例子还较为少见。 福泉山在良渚文化考古中的典型意义和重要地位,在于首次确认良渚文化时期墓葬多位于人工堆筑的高土台上——后世多称之为“山”或“墩”,明确了良诸文化权贵墓地的高台堆筑方式。 “福泉山遗址的最初发掘让一线考古人员意识到,在环太湖地区、长三角区域里,零零星星散落着很多类似福泉山的‘小土包’,很可能都是良渚文化的墓地,而且是高等级的墓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朱乃诚表示,当时有考古学家提出,福泉山是“中国的土建金字塔”,伴随着这个认识的产生,反山、瑶山等很多其他高台墓地都陆续被发现和发掘。 在福泉山遗址中,考古学家还发现了人和动物殉葬现象,对于研究良渚文化的社会发展水平和我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具有重要价值。福泉山139号墓葬为一座长方形浅坑墓,墓主为25岁左右的男性。在墓东北角、墓主遗骨的足后发现另一具保存较好的屈肢葬人骨,为25岁左右的女性,跪姿屈身,上下肢弯曲而分开,身上有陪葬的小件玉器,分析认为是以人牲作祭祀的女殉葬者。后来发掘的吴家场墓地还第一次在墓葬中发现了动物殉葬现象——一个墓葬中随葬了6条狗。 福泉山遗址在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上海唯一的古文化遗址类全国文保单位。在记者此行探访的遗址中,数此处保护最为妥善——围绕福泉山四周,建成了两三米高的围墙,围墙内福泉山体保存较为完好,现场发掘遗迹得到了较好的保护,配有详细说明,在山顶北部还建有原始福泉山人生活复原场景。 赵陵山、寺墩:太湖北岸的史前遗迹 从重固镇出发继续往西30余公里,就到了江苏省昆山市张浦镇赵陵村,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赵陵山遗址位于此地。 赵陵山在赵陵村北部,距离张浦镇约2公里,曾称赵灵山,总体呈长方形,东西长110余米、南北宽80余米,海拔高约10.5米,四周较陡、顶部平坦。与福泉山类似,赵陵山是太湖流域典型的土墩遗址。 据记载,早在唐代,赵陵山南坡上就建有“赵灵僧舍”,而后历经发展,至明、清两代易名兴福寺。但直至20世纪80年代,四五千年前古人在此生息的秘密却一直埋藏于厚厚堆积的黄土之下,尘封于荒草野树、寺庙殿堂之间。 1990—1995年,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和昆山市文管会等单位联合,先后在此进行了三次发掘。考古发掘显示,赵陵山下埋藏的遗址文化堆积层厚达9米,从下至上依次为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以及商周以后的遗存。三次发掘发现的良渚文化墓葬达90余座,出土玉器、石器、陶器600余件。 赵陵山出土的玉器中,出土于77号墓、现为南京博物院“镇院之宝”的透雕人鸟兽玉饰件是迄今发现的所有良渚文化玉器中最为精美的器物之一。饰件高5.5厘米、厚0.5厘米,精雕细镂、构图独特、造型精美,将人、鸟、兽合为一体:主体为一个蹲踞抬手的侧身人像,头部戴冠,冠上方有一束高高耸立的羽翎,一只手臂之上是一只走兽,一浮雕小鸟位于饰件顶端,立于兽头和羽翎之上。 出土该饰件的77号墓共出土玉、石、陶等随葬品160多件。其中一件玉琮与其他良渚文化遗址发现的玉琮不同,光素无纹饰,或许是良渚方体玉琮的最早形态。 与瑶山、福泉山类似,除墓葬外,赵陵山还发现良渚时期人工土台祭祀遗迹。土台顶部平面近似方形,台面偏东部以多重土色营建了一座可能用于祭祀的小台——这一特征与瑶山、汇观山祭坛非常类似。 与福泉山类似,赵陵山遗址周围也筑起围墙加以保护。或许是由于刚升格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不久,目前内部的保护规划和建设看起来并未进行,山体顶部遍布树木,四周则种满农作物,考古发掘的众多探坑已看不出原貌,整体上湮没成一个几百平方米的大坑,荒草丛生。 寺墩遗址的保存情况与此较为类似。这些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实证中华文明起源的史前遗址应当如何保护,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 寺墩,位于江苏省常州市东北15公里处,乘火车至戚墅堰站,往东南方向步行约2公里至232省道,搭车沿232省道北行约10公里,至南城寺站下。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寺墩遗址的石碑就立在马路边。 举目四望,石碑东方为正在大兴土木的南城寺,西面为广阔的农田与几座民房,并未发现遗址所在。据南京博物院的发掘报告,寺墩核心遗址东西长100余米、南北宽80米、高出地面十数米,与赵陵山、福泉山规模相当,应是一个较容易发现的目标。 几经周折,在附近数位村民的指点下,记者在兴建中的南城寺大殿后面找到了目的地。 寺墩遗址位于常州武进区郑陆镇三皇庙村大片稻田中,南侧为南城寺。早在1973年,附近的农民就在此发现过石器、陶器、玉器等文物。1978—1994年,南京博物院组织相关单位组成考古发掘队,对这里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取得了丰硕的考古发掘成果。 以1982年发掘的规模最大的3号墓为例,共出土文物167件,其中玉琮33件、玉璧24件。墓葬另一个突出特征是没有墓圹、葬具,皆为掩土埋葬,这与反山、福泉山等墓葬存在明显差异。 但4号墓发现的一件玉琮又与其他遗址的出土物十分相似。这件玉琮造型为矮方柱体筒形,外方内圆,高7.2厘米、边宽8.5厘米、内孔径为6.1厘米。玉琮上节饰人面纹,下节刻兽面纹,这一组表示神人骑在神兽上的象征性图案,在1986年反山墓地出土的“琮王”、“钺王”等玉器上都存在。 以考古发掘为基础,曾有研究者表示,寺墩遗址的整体范围应为残存的护城河以内的全部区域,面积为90万平方米;由四周连接沟通的护城河所环绕的区域在良渚时期可能是一个文化古国。 20多年后的今天,围绕赵陵山、寺墩等遗址的后续研究暂未发现新的成果。(原文刊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0月16日第4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