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甲骨指年代为西周时期的占卜甲骨。 西周甲骨发现始于1952年(一说以1951年陕西彬县出土卜骨为西周甲骨发现开始),迄今已经公布401片,其中卜骨12片,卜甲389片。先后发现甲骨的地点有洛阳东关泰山庙、山西洪洞赵坊堆、北京昌平白浮、房山镇江营、琉璃河、河北邢台南小汪、陕西丰镐张家坡、岐山凤雏、齐家村、强家村、礼村、周公庙、湖北襄樊檀溪村等地。这些发现中又以陕西岐山周原甲骨最为重要。 建国之前,学术界将甲骨研究的主要精力集中于安阳殷墟甲骨方面,由于没有大规模的西周甲骨发现,西周甲骨研究一直处于空白。50年代以来,西周甲骨不断出土,学术界开始意识到殷墟甲骨之外的占卜系统的存在。李学勤首次指出山西洪洞赵坊堆遗址所出甲骨为西周甲骨。此后各地零星出土的西周时期甲骨被先后发表,学者们得以进行讨论和研究。如邢台南小汪1991年出土西周甲骨1片,上有两组卜辞,是邢台地区首次发现的一片西周卜骨,对于研究西周邢国历史有重要意义;北京琉璃河出土有“成周”卜甲1片,对于整个遗址断代有着重要意义,同时表明琉璃河遗址最早年代在西周早期偏早阶段,对于研究燕国史以及北京历史提供了珍贵的文物资料;如在房山镇江营出土的1片筮数卜甲,其资料对于研究西周时期的占卜内容也有很大裨益。历年出土西周甲骨的地点,多为西周王朝建立前后的政治中心和诸侯国的都城遗址,或少数的西周聚落遗址(或墓葬)。而西周中心地区出土的甲骨上,目前已经解读的信息中包含有大量的政治信息。如周原岐山宗庙出土的甲骨卜辞直接反应了灭商之前的周人政权最高统治者的政事活动,为以往文献和金文材料所不见,填补了重大历史空白。 周公庙甲骨 对于西周甲骨的整治、钻凿形态、卜法、文字契刻方面的研究,有学者认为是在殷墟甲骨的基础上逐渐发展的,而与殷墟甲骨有不同本质,是时代进步性的表现。在 甲骨整治方面,西周甲骨用龟主要用龟腹甲,卜骨主要为牛胛骨;在钻凿形态方面,西周甲骨一般是方凿,排列整齐、密集。个别的也有圆凿;历年各地出土的西周 甲骨施灼后正面显示出共同的兆纹作风;刻辞甲骨一般以骨臼一方为下,与殷墟以骨臼上方为上的作风完全相反;西周甲骨上的文字一般很小,字迹纤小,需要放大 数倍才能辨识。但是近年来周公庙发现的甲骨中有“文字形体大、运刀流畅、刻划有力”的甲骨出现。由于目前西周甲骨出土依然较少,相关特征还有待于新的材料 来补充验证。 目前对于西周甲骨的分期有学者将其分为文王、武成康王、昭穆王三个时期。而随着2003年岐山周公庙两次甲骨的发现材料的刊布,西周甲骨的分期研究也将更加深入和完密。 参考资料: 刘一曼、冯时《甲骨文概论》,《中国书法全集•商周甲骨文卷》,荣宝斋出版社,2009年。 王宇信:《中国甲骨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