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5月至1977年5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为配合安阳市的基本建设,在殷墟西区进行了大规模的钻探和发掘。在钻探近30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了1003座殷代墓葬,5座殷代车马坑,300余座战国至宋元时期的墓葬。其中有64座殷代墓和少数晚期墓葬,因被盗破坏或墓坑浸在水中,未能进行发掘以外,共发掘939座殷代墓葬,5座殷代车马坑,以及近200座战国及以后的墓葬。 发掘区位于殷墟保护区的西部,东距小屯村约l500米,处于白家坟、梅园庄、北辛庄、孝民屯之间。原为农田,地势较平坦。地层堆积是:最上面为耕土层,厚2-0.3米。耕土层下有一层厚0.3一0.4米的汉唐文化层,内出砖、瓦、瓷片及晚期陶片;汉唐层下为殷代灰土层,厚0.4-0.6米,出土殷代陶片及残骨、石、蚌器等。部分殷代墓葬即开口于此层下,也有一些墓打破这一灰土层的,但是在发掘区,大部分没有文化层和文化遗迹,耕土层下即为熟黄土,内含文化遗物极少。部分地区分布有少数的殷代灰坑和水井等,但出土遗物极少。 发掘者根据墓葬分布规律,将所发掘的墓葬分为八区。在已发掘的939座殷代墓葬中,有104座墓有打破或叠压关系。其中两个墓互相打破叠压的共43组,计86座。三个墓相互打破叠压的有6组,共18座墓。墓葬向南的328座,向北的399座,向东的104座,向西的107座。M457为一埋在灰土层中无墓圹的墓,仅剩人头骨,无法确定其墓向。发掘者认为当时以南北向的葬法比较普遍。但是在各个墓区之间,墓葬方向不同。这批墓葬中被盗的有213座,被扰乱(被晚期坑或后代墓破坏)的有15座,墓底浸在水下的有82座,这三种情况的墓达300座以上,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尤其是稍大一点的墓,十分之九被盗,大墓一般都被盗数次。 这批墓的大小(以墓底计),一般长2-2.4、宽0.8-1.2米,少数较大型墓长3米以上,宽1.6—2.6米。长3.4米以上的墓有五座。少数小型墓,长l.3—1.6、宽0.4-0.6米。M467发现于灰士层中,墓圹很浅,长l.1、宽0.56、深0.1米。这批墓的深度(墓口至墓底),一般在2-3米,少数深4—6米。 墓内的填土,有黄土、褐色花土,少数是灰色花土。填土皆经夯打。墓壁一般修整很光滑,可能曾拍打过。少数墓壁上留有建墓的工具痕迹。有17座墓壁上掏一小龛,内放随葬品。壁龛内一般都放置一至四件陶器。只有M733壁龛内放六件随葬器物和一只牛腿骨。有腰坑的墓为454座,约占总数的一半。有193个腰坑内埋狗一只。 有葬具的墓葬710座,水浸被扰或未发现棺木痕的有229座。710座墓中,只用木棺为葬具的663座,有木棺木椁的47座。棺椁皆已腐朽,发现有红、黄色漆皮。不少的棺、椁上面铺有芦席,或盖彩绘画幔,或两者都有。有的棺椁下面还垫有一层席。有棺有椁的墓较大,随葬品也较丰富。椁室结构成井字形,椁室四壁由5-7根厚板叠砌而成。木板交叉处用榫头衔接。椁室内放棺,棺椁之间的空隙处放置随葬品。有少数墓未发现棺木痕,有席痕,可能是以席为葬具。 葬式清楚的墓葬511座,其中仰身葬348座,俯身葬142座,屈肢葬21座。多数人架保存不好,有的已腐朽成粉末状。有18座墓中发现有殉葬人,共殉38人。殉人多数放在二层台上,少数放腰坑内。大多数生殉。未见葬具和随葬品。此外还有殉牲和车马坑等。 有随葬品的墓葬800座,确知无随葬品的有87座。此外,有45座被盗,6座被扰乱,1座在水下。原来有无随葬品不明。随葬器物近一万件。一般墓随葬三、四件至七、八件为常见。随葬品最少的仅一两件,多的达数十件。随葬品最多的是M93,有陶器6件,铜器93件,玉、石、蚌、贝206件,共计305件。 1969-1977年殷墟西区的钻探发掘,其面积之大,发现的墓数之多,出土遗物之丰富,是以往殷墟发掘的同一类型墓所不能比拟的。过去认为西区墓地为单独的族墓地,近年来安阳考古工作者们认为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殷墟西区墓地并非单纯的墓地结构,这一事实已经在殷墟考古工作中被逐渐证实。但是这批墓葬材料成为研究商代墓葬制度的重要资料,对于复原商代礼俗制度有着极大的意义。 参考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