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亡簋,西周早期著名铜器,铭文中有“王又大丰”语句,故又称大丰簋。该簋于清朝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省岐县礼村,之后不知所踪,1956年在上海出现。因作器者是周武王祭祀上帝时名叫天亡的助祭大臣而得名。簋通高24.2厘米,宽18.5厘米,口径21厘米,座高9.8厘米。侈口、圆腹、圈足、方座。腹附四耳,四耳上端有兽头,耳下均有垂珥,在器腹与方座外部均饰以张口回身的龙纹,圈足部饰一周夔纹。 天亡簋 天亡簋的器腹内,刻有铭文8行、共78字(合文1字)。铭文如下: 乙亥,王又大丰,王凡(般)三(或曰四)方,王祀于天室,降。天亡又(佑)王,衣(殷)祀于王。不(丕)显考文王,事喜上帝。文王德才(在)上,不(丕)显王乍相,不(丕)肆王作赓,不(丕)克乞(讫)衣(殷)王祀。丁丑,王卿(鄕)大宜,王降亡勋爵复囊,唯朕又(有)庆,每(敏)扬王休于尊簋。(铭文句读从冯时先生文) 铭文 天亡簋自出土以来,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重视。有学者认为这是武王灭商之后,巡视中土,登嵩山而进行祭天的活动,规模宏大。有关作器者天亡的身份讨论很多,或认为为西周初年著名大臣太公望,或认为是史料未曾记载的某位大臣,还有学者认为是文王之子霍叔。 目前学术界将天亡簋作为武王时期断代的“标准器”,是反映西周初年周王室活动的重要文物,具有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对于研究西周史意义重大。天亡簋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参考资料: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中华书局,2004年。 冯时:《天亡簋铭文附论》,《出土文献》第一辑,中西书局,2010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