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春,为配合基本建设,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阳队在安阳市西北的薛家庄东南原安阳地区农机局院内进行了钻探,在300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了六座殷墓,随后进行了发掘。此墓地北距1959年发掘的后冈圆形祭祀坑约150米,位于殷墟的东南部。 耕土层下为黄褐色土,内含极少量瓷片、砖瓦等,为汉唐时期文化层,厚约1.7米。此层下即见墓口,距地表深约2米。六座殷墓都是小型的长方形竖穴墓。墓口一般长2.5、宽1.2米。最大的为M1,长宽深分别为3.7×2.1-1.4米,最小的为M6,长宽深分别为2.4×0.95-5.2米。墓室内填夯筑的五花土。墓的方向不一,M1-M4为南北向,M5、M6为东西向,M3、4头北足南,M6头西足东,其余头向不清。这些墓都有熟土二层台,台上及墓底留有棺椁的红漆皮及板灰痕。四座墓有腰坑。两座墓有殉葬人及狗。墓主人葬式清楚的有三座,皆为仰身直肢葬。有四座墓被盗,破坏严重。M3保存最好。 M3方向8°。墓口距地表深2.4、长2.8、宽1.6米,底略小,距地表深5.2米。距墓口1.4米处埋有两个狗架。沿墓室四壁有熟土二层台,高0.75米。二层台上及椁顶的南半部留有彩绘残痕,为红地黑黄色几何花纹,彩绘保存很差,厚约一毫米,其下为泥土,未发现布纹或板灰痕。东侧二层台上有一女孩骨架,头向北,身下有板灰痕,长1.5、宽0.4米。南侧二层台上有二狗骨架,头向东。西侧二层台上有一狗骨架,头向南。以上殉人及狗的局部都被彩绘物覆盖着。墓底有腰坑,长0.75、宽0.35、深0.2米,内埋一狗架,头向南。棺椁痕迹清楚,椁长1.94、宽0.9、高0.75米。棺略小,长1.88、宽0.6米。墓主人为仰身直肢,头向北,骨架已朽成粉末状。 六座墓中有四座被盗,一座被盗空,一座的盗坑中残留少量器物,四座有随葬品,计有青铜器24件、陶器13件、玉器3件、石器3件、蚌器30件、贝1件,以及小螺蛳4件,共78件。M3出器物62件,铜器l9件。根据殷墟文化的分期,结合以上四座墓出土的器物特征,大体上可以断定这些墓的分期。M3出的器物较多,也复杂一些。陶簋出自填土中,比其它器物略早一些。圆口沿,沿内有一周凹槽,腹壁下部收敛,具有一期偏晚的特征。其它绝大部分器物则具有殷墟文化二期的特征,与小屯村北的17-18号墓出的器物很相似。如陶觚、爵分别与M18同类器相似,但略早一些。 铜鼎的形制、花纹都与M18: 30相似。铜爵的形制与M17:6相似。铜觚的形制与M17:5相似,而花纹则与M18:8相似。此外,M3的铜器铭文很少,觚、爵各一字,鼎二字,而且排列方向不一致,带有早期的特征。因此,M3为二期偏早的墓葬。其余三座墓出的器物虽少,但较典型。M1出的浅盘平底、口部棱角明显的陶豆,直内铜戈,都具有一期的特征。M6出的敛口浅盘、矮圈足陶豆,矮而瘦的陶觚具有三期的特征。M4出的直沿矮裆陶鬲,小陶盘,具有四期的特征。综上所述,M1、M3、M6、M4分别属于殷墟文化一、二、三、四期。M3出的铜觚、爵分别刻一图形文字象,鼎上刻执象二字,研究者认为意即挞象。解放前曾在传世的商代铜器祖辛鼎上发现有象文。在殷墟发掘出刻有象文的铜器,这还是第一次。发掘者认为这次发掘为有关“殷人服象”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资料。 参考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薛家庄东南殷墓发掘简报》,《考古》1986年12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