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十三部文献的统称。分别为《诗经》、《尚书》、《仪礼》、《周易》、《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周礼》、《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尔雅》。 儒家学派形成于春秋时期,代表人物为孔子。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百家争鸣、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文化繁荣,流派纷杂。这一时期,孔子讲经授徒,主要讲授《诗经》、《尚书》、《仪礼》、《周易》、《春秋》、《乐经》等当时已经存在的典籍著作。其后经秦焚书,儒家学派受到打击,到了汉代,重新设立博士学官制度,儒学典籍先后有五经十四博士立于学官,汉武帝时设置《易》四:施、孟、梁丘、京氏。《尚书》三:欧阳、大、小夏侯氏。《诗》三:鲁、齐、韩氏。《礼》二:大、小戴氏。《春秋公羊》二:严、颜氏。后增《论语》为六,又增《孝经》为七。唐分三《礼》、三《传》,合《易》、《书》、《诗》为九。宋又增《论语》、《孝经》、《孟子》、《尔雅》为十三经。至此,这十三部儒家文献取得了“经”的地位。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由当时江西巡抚阮元主持﹐将南宋十行本残存的十一经﹐配补以宋刻《仪礼》﹑《尔雅》二书的单疏本﹐重刻於南昌学堂﹐并将阮元旧日罗致学者所作《十三经校勘记》分别摘录﹐附於各卷之後,世称“阮刻本”,流传于世,影响深远。 阮元《十三经注疏》分别为: 周易正义 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正义 魏·王肃、伪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毛诗正义 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注疏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注疏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正义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氏传正义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注疏 何休解诂、唐·徐彦疏 春秋榖梁传注疏 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孝经注疏 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注疏 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论语注疏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 东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清代训诂考据学发达,名家辈出,对于十三经的唐宋注疏多有是正,注疏精当,相对更为准确: 周礼正义,孙诒让著; 毛诗传笺通释,马瑞辰著; 论语正义,刘宝楠著; 诗三家义集疏,王先谦著; 周易集解纂疏,李道平著; 礼记训纂,朱彬著; 尚书今古文注疏,孙诒让著; 大戴礼记解诂,王聘珍著; 礼记集解,孙希旦著; 春秋左传诂,洪亮吉著; 春秋谷梁经传补注,钟文蒸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孝经郑注疏,皮锡瑞著; 尔雅义疏,郝懿行著; 仪礼正义,胡培翚著; 礼书通故,黄以周著。 尚书今文注疏,皮锡瑞著。 由于儒家文献保留了大量的先秦时期礼仪制度和社会生活信息,对于古代社会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因此需要认真重视,尤其是这十三部文献著作,对于考古学研究不可缺少。 参考资料: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中华书局,2009年10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