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考古百科 >

区域聚落形态研究--区域、调查、覆盖面与强度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国考古网 newdu 参加讨论

    区域(region)一词是利用其通常的地理学含义,或者是地貌性质的区域,或者更常见的是指行为区域。一般来说,地理区域都是相当大的地方。一片流域盆地、一条沿海平原、一座山脉都是地貌性区域的典型。行为区域通常是指互动的一群聚落或中心点位形成的一个聚合的社会整体。它包含多个社群以及一个或多个政治上自治的社会。经济方面,它绝大部分是自给自足的,人口上大体自成一体。在经典地理学中,区域包含了多个中心点位(centralplace),连带其边陲(hinterland)构成一个系统(system)。不论从地貌还是人类行为而言,区域都是开放的系统,其边界(boundary)大体是可渗透和模糊的,但是就内部而言,它作为整体发挥作用,而其边界也是从地貌或行为而言才有意义。
    聚落形态(settlement pattern)可以宽泛地解释为人类居住或活动多个点位分布形成的规则形态,其中包括这些点位和活动的相互关系以及与周边环境特点相关的规律。这些点位通常被称为遗址(site),但也不总是如此。它们可能是暂时或长期栖居的地点,也可能是具有其他功能的地点(如岩画、田地、堡垒)。对区域聚落形态的研究未必执着于“遗址”这一特定概念。不同的研究传统对待该基本概念的方式各有不同,不过我的印象是:在众多从事区域研究的考古学家中,这些基本单位在资料组织中的多样性一般无碍于沟通与比较。归根到底,区域研究确实是基于类似于“遗址”这种材料的。
    两个不同的科学分支为区域聚落形态研究的资料识别和收集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从社会学的视野而言,由于社会是由当地互动的群体构成,所以要了解社会必须分辨出各种规模的行为群体;就考古学而言就意味着研究者必须找到人类活动的物质遗存。同样,从生态学的视野而言,如果研究目的在于那些主导各类物种分布和数量的因素,那么研究者必须先对这些分布和数量有所了解。
    区域聚落形态研究和考古地表调查并非一码事。有些区域研究不太依靠调查(例如人工制品分布的研究,它们是经发掘获得),而有些调查则并不导致区域研究(因为没有后续的聚落形态研究,或者因为地表调查范围与区域相比过小)。但是,典型的区域聚落形态研究确实要依靠田野调查;而且,通常是指系统性的徒步调查。
    考古资料收集包括发掘、勘探、调查和其他技术,在目标、覆盖面和强度上各有不同。这里所说的“目标”界定了什么才算是资料:这就是指观察、分辨和记录下来的东西。理想的是,理论,比如上面述及的社会学和生态学视野,决定了目标并告诉我们何为资料,但是我们也知道实践常常会跟着惰性走,以致于首要原则和目标并非总是予以反复审视而能被视为理论性。
    覆盖面是指资料收集的空间范围,即研究者观察的世界。覆盖面可以是连续的或片断的;也就是说,研究者可以观察多个分散的单位(区块[block]和条块[transect]等等),或者将整个研究区域定为一个整体(全覆盖调查[full-coverage survey])。覆盖越是分散或不连续,就越难反映聚落形态的关联特征(垂直复合关系、水平复合关系、边界、互动等等)。理想情况下,覆盖的规模和选点应由理论目标决定,但是其他因素常常会有干扰,比如有限的预算、土地的准入权或是非研究性的工程项目区域。
    强度指的是单位覆盖区内观察的次数或观察所耗费的时间。这里可比作精密度或分辨率,研究可以由细到粗,分辨率可以由高到低。同样的,强度随研究目标及外部限制因素而变。区域研究的目标较之特定遗址的目标,要粗一些(强度较低)。
    引自(美)史蒂芬•科瓦勒斯基(S.A.Kowalewski)著  沈辛成  译  陈淳  校:《区域聚落形态研究》,《南方文物》2009年第4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