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司母戊鼎研究历程初览(上)1949年以前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国文物信息网 李维明 参加讨论

    司母戊鼎(简称大鼎)以体型宏大,纹饰繁缛引人注目,为社会熟知。学界对这件大鼎的关注和探究,始于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大鼎收归国家收藏之后,研讨涉及出土、流传、图案、铸造、铭文、商史等内容。笔者初览相关研究成果,参照时代背景、研究重点、信息补充等因素,试分三个时段。
    
    出  土
    
    1928年至1937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安阳殷墟开展了十五次考古发掘(包括西北岗商王陵区),获得丰富的古代遗物(甲骨文、青铜器、玉器、白陶等),使殷墟扬名海内外。
    
    1937年下半年,侵华日军占领安阳。从1938年至1943年,侵华日军、日本春庆义应塾大学北支学术调查团、东方文化研究所、东京帝国大学考古教室曾在安阳殷墟实施盗掘。,劫掠文物。当地民众也有挖掘古物的风气,大鼎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被当地村民挖掘出土的。
    
    有关大鼎出土情况的报道与研究主要见于1946年《中央日报》《申报》《大公报》,从中可获如下信息。
    
    传说出土时间为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3月(4日或25日),地点在武官(村)南吴培文地中,明确掘获与保存人吴玉瑶。因挖掘不慎,双耳俱损,一耳尚埋土中。
    
    伪县长杨隆准的日本顾问井东三郎获悉消息后,责成宪兵队立案侦获,拘捕当事人吴玉瑶并刑讯追索。飞机场警备队长黑田荣次采用怀柔手段,欲用七十万(或说千万)元伪币购买,安排其侄子吴延年任伪职,终未得逞。据说用一个小的(何物不详)瞒过了日伪。
    
    日本投降后,国共两军在这一带交错对峙,安阳成为战区。1946年,吴玉瑶向县政府报告大鼎埋藏地点,时任姚县长征得当地驻军同意和协助,于7月(按,约在14日晚)在吴玉瑶花园中挖出,用大马车运至县古物保存文员会,陈放大殿之中展示。最初称“炉”,后称“鼎”,时代推断为周或殷。
    
    因时任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60寿辰,安阳县参议会拟修建中正亭,将此鼎永留县内。10月26日下午三时,驻安阳军事当局总司令王仲廉派员接收该鼎,作为寿礼运往南京。
    
    研  究
    
    这一时期,学界依然保持金石学研究传统,新兴的考古学和甲骨学渐具影响。大鼎被收归国有的当年即引起学者关注和研究,以先后刊登于《申报》《中央日报》的两篇文章为代表。
    
    《安阳探古  殷代祭器出土记》(《申报》1946年10月27日第三张)
    
    这篇文章是作者在安阳实地考察记,内容涉及安阳当时战争形势,当地人民生活现状,安阳著名的古迹古物。其中“最近出土的祭炉”一段文字记安阳县府秘书长有关大鼎出土情况的口述,有关构造、图案、铸造、释文、商史等作者观察描述与推断,属初步研究范畴。概括如下:
    
    出土地点在武官(村)南。
    
    称名,炉。殷古器。
    
    性质,据甲骨文“子”为正月,正月主祭祀,“子”字遂成为祭器的象形,以器形特征判断此器为殷祭器。
    
    构造,器高三尺二寸,长三尺四寸,宽二尺二寸。铜质,周身绿色铜锈。全器分为二耳,四面,一底,四足十一个部分。耳中空,系焊于体上。器本身看不出有焊接的痕迹。四足中空,上通器底。
    
    图案,器身饰底纹、浮雕、鐫纹三层花纹。题材为夔龙纹,分为全龙(器面上缘)、龙首、龙脊,据造型特征分为甲龙(圆耳,见于耳上、器面上缘)、乙龙(尖耳,见于耳上、器面下缘、四足)、丙龙(有角,见于耳下端、四角、器面两侧)三种不同形式。耳上甲、乙两龙或有雌雄之分。底纹为廻龙纹,参照甲骨文“洹”字笔画弯曲状,推测为洹水会意或简化。底隆起两条线,交成“十”字,与器底边框合成“田”字状。
    
    释文,器里面居中处有铭文,释为“后妻戊”三字,因甲骨文人名有并写的习惯也可释“妻戊”两字。受器人为戊太太,铸器人为丈夫(殷王之一)。商王有大戊,或可读为“后戊妻”。
    
    商史,此器所出河亶甲陵一带为殷庙所在。风格持重,鐫刻工整显示农业定居相当久,熔铜工业设备相当有规模,故最早在盘庚以后,此器当在殷末。图案鐫刻深度约一厘余,非铁器莫办,或可作殷有铁器的佐证。器一侧面左上角浮雕已损毁,如果不是翻制时所毁,便是在一场大火中烧坏,说不定就是武王伐纣亡殷的大火。
    
    按,作者邵慎之(1918—1997),江苏常熟人,曾任《兴化公报》、《桂林日报》、香港《文汇报》编辑、主笔,《中央日报》《申报》战地特派员。1946年10月上旬,邵氏作为《申报》特派员前往安阳对出土大鼎作实地采访报道,是年28岁。
    
    该文显示作者具有一定的金石学基础,对于三代历史文献比较熟悉。研究中所用实地采访与观察,图案解读与相类陶器纹饰和甲骨文字形类比,器物性质与相关甲骨文字义联系等方法,使其所获信息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以此为基础所提出的推论性认识具有启示意义。
    
    其中有些论点具有开创性,如将铭文最上一字首次释“后”,铭文释读提出“后妻戊”三字和“妻戊”两字方案,对铭文释读探讨具有重要影响。
    
    有些因此器所发论点,虽日后材料证明与器物本身现象形成并无必然联系,但就商史而言确有意义,如该文所提殷有铁器的认识,因1973年至1974年河北藁城商文化遗址出土铁刃铜钺、铁渣、铁矿石等遗物而得到一定程度支持。
    
    《安阳武官村出土方鼎铭文考释》(《中央日报》1946年11月17日第十版)
    
    这篇文章是作者在阅读《中央日报》《申报》《大公报》刊发对大鼎相关报道和研究文章后,据报道材料就称名提出研究性认识。
    
    该文对报道材料中所使用的四种称名提出异议:炉,商周出土铜器未有这样的称名。祭器,名称包含的太广。夔龙宝鼎、衍龙宝鼎,古代祭器不能算是宝贝,报刊照片显示花纹看不清楚,不知是否为夔(衍)龙纹。为慎重起见,只能从形式上来定它的名称为“方鼎”。由于“方鼎”的名称也还嫌太广泛,最好把铭文再冠在上边限制一下。
    
    第一字,释“司”。象耜形(锄头),也象织机上放纱的叉形。象征治理意义,代表职司。
    
    第二字,释“每”,因字通借作“母”。
    
    第三字,像一把长柄大斧,赞同邵氏说法,释为“戊”。
    
    据此主张这器该叫做“司母戊方鼎”,意为当时某人替他母亲戊造的一件祭器。
    
    按,作者张凤(1887—1966),浙江嘉善人,早年赴法留学获文学博士,研究涉及甲骨文、金文、汉晋简牍。曾任教于浙江师范学院、上海大夏大学、省立暨南大学、私立复旦大学、杭州大学,受聘浙江文史馆馆员。是年59岁。
    
    该文发表日期晚于邵氏文章21天。学术意义在于对大鼎铭文提出“司母戊”释读方案。虽然在此之前已有学者将商卜辞中“  ”释读为“司”,意为“祠”(如罗叔言)“祀”,“母戊”为祖甲之配妣戊(如郭沫若)。更早的学者将同字形篆书体释为“司”,作职司、治理意(如许慎、阮元、吴大瀓等),但释大鼎铭文居上一字“  ”象耜形(锄头),也象织机上放纱的叉形,下右字释“每”,借作母,全文释“司母戊”,称名“司母戊方鼎”,这些见解为张氏首发。
    
    从11月24日上午,夏鼐、曾昭燏、傅孟真、王天木、胡适之、杨振声、王雪艇、高晓梅等学者游览南京紫金山后,返中央博物院参观毛公鼎和安阳新出之司母戊大方鼎一事判断,“司母戊方鼎”称名或为中央博物院采用。
    
    综上,这一时段时间不长,发表文章数量较少,披露信息简略,因距大鼎出土时间较近,公布信息的史料参考价值相对较高。研究者主要是记者和古文字学者,其学术素养及治学态度值得称道。由于本时段上限距大鼎出土间隔数年,出土情况又属追记,因此难免留下诸多待解之谜。 (作者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
    
    (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2015年6月19日第6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