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故宫博物院举办这场新闻发布会,主题是隆重推出《中国陶鬲谱系研究》一书,该书2014年7月已由故宫出版社出版发行。 编撰一部关于中国陶鬲谱系研究方面的著作,是故宫博物院的老院长,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会原理事长张忠培先生的多年夙愿。早年他在吉林大学工作时就提出了这个课题,2005年该课题又被列入了故宫博物院的科研项目。后因工作繁忙,便建议由他的学生、助手杨晶研究员主持完成。在杨晶女士的不懈努力下,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共同研究,终于完成了这项任务。 《中国陶鬲谱系研究》一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收录了张忠培先生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发表的8篇重要论文,下篇集结了各方面专家的研究成果。杨晶女士撰写了《中国陶鬲研究综述》,田建文先生撰写了《我对张忠培陶鬲研究学术思想的认识》。最后还附有陶鬲研究的文献与资料目录。这是迄今为止第一部研究中国陶鬲谱系的专著。 陶鬲是我国古代先民日常生活使用的一种炊器,是典型的“民生”器物,看似普通,却充满了智慧。《中国陶鬲谱系研究》一书封面上的那件陶鬲,出土于山西省太谷县白燕遗址,年代为夏代。它的学名叫高领袋足鬲,袋足就是空足的意思,水可以直接注入到三条空腿里,用来烧水做饭。为了让鬲的容积尽可能大,空足制作得特别圆鼓。空足下面还有一段圆锥形实足跟,可以避免空足底部被磨损漏水,同时还能抬高陶鬲的高度,让下面的火燃烧得更好。 在陶鬲出现之前,人们普遍使用的炊器是陶罐以及有三个实腿的陶鼎和分体的釜灶。陶鬲出现后,以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很快就与鼎罐类炊器形成了平分天下的局面。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舌尖上的炊器”最重要,在古代中国的炊器发展史上,陶鬲的兴起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陶鬲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及其边缘地带,传布到了长城沿线的“三北”地区(华北、东北、西北),在东南沿海及华中的部分地区也发现了它的踪迹。陶鬲最早出现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金石并用时代,经历了夏商周时代,直到距今2500年左右的战国时期基本消失,前后存续大约两千余年。 在如此广大的地域和漫长的年代里,陶鬲从发生、发展到衰落,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只有从陶鬲谱系的角度进行研究,才能揭示出它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奥秘。 根据张忠培先生的研究,金石并用时代先后出现了单把鬲(陕西渭河流域)和双鋬鬲(山西汾河流域)两大系统,夏商周时代又演化出了多个谱系和支系。夏代中原地区最发达的是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的炊器以陶罐和陶鼎为主。陶鬲虽然不是二里头文化的主要炊器,却在二里头文化的北部地区繁育成长,成为后来相继崛起的商文化和周文化最强势的文化因素,并伴随商文化的扩张和西周的分封制,传布到了更广大的地区,与当地文化融合并发展起来。因此,陶鬲在中国史前时代和夏商周考古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对陶鬲谱系进行的研究,可以说是一项提纲挈领的重要研究工作。 陶鬲的谱系研究就是为陶鬲建立“族谱”和“家谱”。如陶鬲最早出现在哪个地区,它是如何创造发明出来的,在制法上有什么特点,在实用性上有哪些优势?陶鬲的主要种类有哪些,这些不同形态的陶鬲是怎样发展的,总的演变规律是什么,它的分支、余脉又传播到了哪些地区,主脉与分支之间的关系如何等等。 陶鬲的谱系研究并不是单纯的古器物学研究。张忠培先生曾指出,每一种考古学文化都有“一体多元”的谱系特点。陶鬲的谱系是考古学文化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考古学文化的谱系,不仅体现于陶鬲上,还呈现于与陶鬲共生的器物上。因此,无论是考古学文化的谱系研究,还是陶鬲的谱系研究,都是一个复杂的认知和研究过程。 以陶鬲为主要炊器的考古学文化众多,这些考古学文化的分布地域又十分广阔,故以陶鬲谱系研究作为切入口去摸清考古学文化的谱系,就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成为了中国考古学文化研究的重要内涵,并成为考古学中的一门显学。我国老一辈的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是用分类和分期方法研究周秦陶鬲的第一人,陶鬲的谱系研究正是沿着他所开辟的道路而提出的新命题。这一项研究,既是把苏秉琦先生“区、系、类型”理论具体应用到陶鬲研究上的重大课题,也是进一步扩展考古学文化研究的重大课题。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虽然陶鬲的谱系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也需要更多的材料积累,但令人欣慰的是,《中国陶鬲谱系研究》一书,已经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果,具有开创性意义。 (原文发表在《南方文物》2015年第1期 作者:单霁翔 故宫博物院 ) 致谢:非常感谢《南方文物》慨允本网转载并提供稿件! 中国陶鬲谱系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