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宾福德提出了一个解释向农业转变的模式,其模式包括人口、最佳区域及自然环境的变化。根据这一模式,全新世伊始,全球充满了人,近东地区人口密度非常高。在自然资源丰富的最佳栖息地,半定居人群的人口可能迅速增长。由于该时期海平面上升导致大量土地损失,不断增加的人口超过该区域载能,这导致人口迁移到那些不是很适合居住的多为游牧的狩猎采集者所居住的边缘地区,并与游牧的狩猎采集者共居。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对食物的需求,人们常将谷类移出其天然的生长环境,从而导致对种子的选择和最终的驯化。宾福德认为农业起源的触发器是海平面上升和人口压力,他对农业的产生作了如下推论:在最佳栖息地生活(有富裕的资源) -人口增长-环境压力-人口向边缘地带移动-种植及最后的谷类驯化。 边缘理论模式强调人口结构、局部生存系统的平衡和当地环境因素的变化。该理论将农业的开始和发明的重要性降到最低,集中于人口系统的行为和适应行为的条件。虽然宾福德的观点并不是尽善尽美,但他基本上框定了后来农业起源研究的框架,一是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适应环境,这可能是受进化论的影响;二是受人口爆炸的影响,然后以定居作为突破口。 1976年,科恩对宾福德的观点作了进一步阐述,他观察到在大约15000年前,几个农业起源地开始加强对谷物、贝壳等一些过去不屑一顾的资源的利用。他认为史前就曾发生过食物危机,而导致食物危机的原因是在一些相对平静的地区,由于食物资源特别丰富,人们会定居下来,定居使得人口增加,人口增加造成食物匮乏,食物匮乏又迫使人们去干预作物的生长活动,使之增加产量,这样农业就起源了。 引自:张修龙、吴文祥、周扬:《西方农业起源理论评述》,《中原文物》2010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