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考古学 > 考古百科 >

西安隋唐圜丘遗址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国考古网 newdu 参加讨论

    中国隋唐时期皇帝举行祭天活动的礼仪建筑,位于陕西师范大学南操场东侧。1999年对唐长安城圜丘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圜丘”又称“圆丘”,元代以后也称“天坛”,是皇帝举行祭天活动的礼仪建筑。北京天坛公园内的圜丘是清乾隆年间在时代、清初圜丘的基址上改建的。隋唐圜丘遗址(图一),建于隋代,唐代沿用近三百年,比北京天坛早一千余年,是全国范围内保留下来的惟一一处早于清代的圜丘遗址。
    明德门是唐长安城廓城南墙的正门,五个门道保存完好。圜丘遗址在明德门遗址以东950米,与文献记载相符。     圜丘遗址是隋代兴建的。在隋文帝新建大兴城时,已将圜丘规划修建在这个位置。该遗址高出现代地面8米,黄土建筑的坛体已经坍塌(图二)。考古工作者通过艰苦细微的工作,在倒塌的土层下揭露出残存的台壁根部,解决了唐代圜丘的基本形制。唐代圜丘为四层圆台,第一层(最下层)圆台面径约52.8米,第二层面径约40.5米,第三层面径约28.4米,第四层(顶层)面径约20.2米。每层的层高2米左右。各层圆台都设有十二陛(即上台的阶道),均匀地分布在圆台四周,呈十二辰分布。其中午陛(即南阶)比其余十一陛宽,是皇帝登坛的阶道(图三、图四)。
    圜丘为素土夯筑而成,除了修补部分用少量的砖填垫外,没有发现砖石包砌的痕迹。圜丘的台壁和台面均用黄泥抹平,其上再抹一层搀和了谷壳和秸杆的白灰面,白灰面厚0.4~1.1厘米。因此,唐代圜丘的外观是洁白的坛体。
    自唐高祖到昭宗近三百年间,十九位皇帝都亲自在这个圜丘上进行过祭天活动,考古发掘揭露出来的多层白灰面的叠压,以及各层圆台直径和圆台高低有所变化,均反映出圜丘经过多次小修和数次大修。
    遗址中出土一方泥质灰陶印,桥形纽,盝顶,器身呈正方形,表面光素无纹。边长15厘米,通高10厘米(图五)。此外同土一方石印,青黑色石灰岩,质地坚硬细腻,桥形纽,盝顶,器身大致呈正方体。边长约12厘米,通高11.5厘米。这两方印明显大于隋唐时期的实用印章,推测应是祭天过程中用来象征某一神祇的印玺。出土器物中还有汉白玉石器和滑石器(图六),有可能是祭天过程中烧灼过的玉的代用品。
    参考书目:
    《陕西西安隋唐圜丘遗址》,国家文物局主编《1999中国重要考古发现》第104~107页,文物出版社,2001年。
    
    图一:圜丘遗址全景。《1999中国重要考古发现》第105页。
    
    图二:圜丘遗址近景。《1999中国重要考古发现》第105页。
    
    图三:隋唐圜丘平面图。《1999中国重要考古发现》第106页。
    
    图四:隋唐圜丘复原图。《1999中国重要考古发现》第106页。
    
    图五:陶印。《1999中国重要考古发现》第107页。
    
    图六:滑石器残片。《1999中国重要考古发现》第107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