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里头文化的地望与时代均可与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第一个中央王朝夏朝相对应,不少学者认为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所以,无论是在中华文明形成还是探索中国早期国家发展的研究中,二里头文化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五十多年来,除了二里头遗址之外,较大规模发掘的二里头文化遗址数量不多,这在客观上制约了二里头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 登封南洼是一处分布在二里头文化中心区的重要遗址。进入新世纪以来,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对该遗址进行了五次连续的考古发掘,揭露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发现了包括环壕、房址、水井、陶窑、灰坑和墓葬在内的众多二里头文化遗迹,出土了包括青铜器和白陶在内的大量文化遗物。同时,发掘工作还收集了较多的人骨和动植物标本。这些新鲜的第一手资料,对于从多方面深入开展二里头文化的研究,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课题组在前期科学细致的田野工作基础上,开展了不同学科的后期研究,例如:早期青铜器的金相、SEM和能谱分析;人骨资料的鉴定与分析;陶器吸水率、烧成温度和化学成分的检测及产地研究;白陶原料来源和制作工艺的研究;动物的统计分析和人类肉食来源分析;植物构成与生业经济分析等。这些分析和研究,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发掘资料的信息量,为全面研究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社会奠定了基础。 作为研究项目的主体内容——南洼遗址田野考古报告,准确、系统地公布了全部发掘资料。报告编写有以下特点:一,在全面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发现的环壕、房址、陶窑、水井和墓葬等重要遗迹全部予以公布,而数量众多的灰坑则有选择地重点介绍;二,在遗物的介绍方面,兼取传统考古报告和新的发表方式之优点,先提纲挈领地按质地划分型式,然后按不同单位公布全部出土遗物;三,报告附以丰富的图、表资料,文中插图多达700余幅,各种表格百余页。文字资料与图、表相辅相成,互为对照,极大地方便了读者开展后续研究。 报告也有一些需要改进或讨论的方面:地层和遗迹单位出土的遗物,介绍时分开是否更为恰当?墓葬的出土遗物与墓葬介绍分到两处,有割裂的感受,放在一起(即把墓葬的出土遗物放在每个墓葬之后)介绍可能更为直观;一些后期整理期间更改过的遗迹,如灰坑改为房址、灰坑改为水井等,编号代码最好予以相应的改变;正文表格中应注明出土动植物遗存的单位;图版的数量相对较少,可适当增加。 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这样一本大部头的考古报告,资料整理和撰写的工作量可想而知。整体而言,该报告是十分突出和优秀的。(《登封南洼——2004~2006年田野考古报告》,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编著,科学出版社2014年10月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