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肇清考古文集》由科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杨肇清先生就职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他从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伊始,就一直在考古第一线从事田野工作,这本《文集》是他从事田野考古工作48年里所撰写的70多篇学术论文中,精选出的42篇汇集而成。其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史前篇、夏至汉代篇、综合篇、书序和其他,研究领域涉及的时间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的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以及学术阶段性的总结。杨肇清先生研究所涉及的时间跨度虽然大,但从《文集》所收录的论文反映出,在一系列重大学术问题上他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作出了贡献,推动了学术的发展。这些见解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对裴李岗文化的研究 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的定名、关系和早晚。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叶,在河南省新郑裴李岗和河北省磁县磁山先后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这两处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各具特色而又有一些相似的器物。杨肇清对两遗址出土的陶器、生产工具和遗址的分布地区进行深入比较研究后,提出它们是“分布在不同地区、内涵不同”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两种文化,应分别称它们为“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现今学术界都采用对这两遗址的文化命名。杨肇清先生通过对这两种文化的比较研究,指出裴李岗文化出现的时间比磁山文化早,延续时间长。 裴李岗文化的来源和去向。裴李岗文化距今约9000~8000年,但已经是农业、手工业、渔猎都具一定水平,并已形成聚落,显然不是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源头之前却未有信息。杨肇清先生发现裴李岗文化中细石器的石质、器形都同本地区旧石器晚期遗址出土的细石器相似,且在舞阳大岗遗址裴李岗文化地层直接叠压在细石器地层之上,提出裴李岗文化中的细石器是继承许昌灵井、舞阳大岗、荥阳织机洞等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细石器而来的。这一见解为寻找裴李岗文化的源头指出了路径。 裴李岗文化的去向。杨肇清先生认为裴李岗文化同仰韶文化有直接的发展关系。但是,仰韶文化有很多类型,不同的类型其来源也是不同的,所以不能笼统地说仰韶文化的各种类型都是由裴李岗文化发展来的。他经过缜密的比较研究,提出仰韶文化的大河村类型,是直接继承裴李岗文化而来的,下王岗类型也很有可能。这一研究成果,对解决裴李岗文化去向这一学术问题和新石器时代文化演进系列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对裴李岗文化聚落的研究。裴李岗文化是中原地区发现最早的农业文化。此文化的聚落是中原地区发现的最早聚落,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杨肇清先生敏锐地认识到此问题的重大学术意义,展开对裴李岗文化聚落的研究,先后撰写了多篇学术论文,揭示出了我国中原地区早期聚落形态的面貌,是第一个对裴李岗文化聚落进行全面研究的学者。 对生产工具的研究 杨肇清先生特别重视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各种生产工具,并对同一文化的不同遗址间进行比较研究,以此探索出遗址间的时代演进关系。如对裴李岗文化的裴李岗遗址、贾湖遗址、唐户遗址出土生产工具的比较研究,得出裴李岗遗址时代最早,贾湖次之,唐户遗址时代较晚的结论。这个结论合于实际,受到学术界的肯定。对个别生产工具研究更具独到,例如对出土于裴李岗文化中的锯齿镰,学者多认为仅是一种收割农具,他将已发现的32件锯齿石镰一件一件地仔细观察,分析石镰形状、使用痕迹,认为除了作农业收割工具外,还作采集工具和制造陶器时压印花纹的工具。 对文明起源的研究 中国文明起源问题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学术上一重大课题。杨肇清先生对这个问题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赞同文明起源多源说,中原地区文明起源于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他从该文化类型遗址的居室、墓葬大小的不同,随葬品的差异,不正常埋葬等现象,认为标志着文明社会已经萌芽,提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是文明之泉源”。中原文明萌芽于仰韶文化时期是苏秉琦、许顺湛等老一辈学者提出的,杨肇清则将萌芽时间点明确定在庙底沟类型,并作了详细论证。 对夏文化的研究 杨肇清先生提出龙山文化晚期是早期夏文化。龙山文化晚期遗址里发现铜器、玉器、文字,墓葬的墓室大小有别,随葬品多寡悬殊,又发现了十座属于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址,所以龙山文化晚期属于“夏代早期的文化”。龙山文化晚期是夏文化的早期这个意见,虽非杨肇清先生首先提出,但他的材料更丰富,论证更详密,将这一重大学术课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杨肇清先生曾担任研究所的领导,主持田野考古、研究业务工作,奔走于各发掘工地,解决疑难问题。他又是一位很用功,勤于动脑、善于思索的学者,虽然繁杂的社会工作和艰苦的田野发掘,使其不可能有多少时间在书斋里从事写作研究,但正是这样的环境,使其接触到第一手材料,因此而获得丰富的“活水”,在解决疑难中引发灵感,促进其学术研究。从收入本《文集》的论文反映出,不少论文都带有田野的泥土味儿,无疑这是他在学术上取得丰硕成果的原因所在。杨肇清先生是位有贡献的考古学家,他的这本《考古文集》值得一读,特别值得对我国新石器时代及文明起源有兴趣的读者一读。 (《杨肇清考古文集》,杨肇清著,科学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定价138元) (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2015年3月13日第4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