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理论之美”——读《思考考古学》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国文物信息网 徐海峰 参加讨论

    
    理论有高下之分,何言美丑?何况,无论自然科学理论还是社会科学理论,给人们的印象一般都是抽象和枯燥的,无论如何也觉不出美来。也许考古学理论并不那么难理解,但感觉还是教科书式的,理解起来并不那么顺畅,遑论美感。近读《思考考古学》,甫一抵手便被其中一个个有趣的小标题所吸引,不由不一睹为快。诸如“春天来了,我的奶酪被挤瘪了——思考历史研究的逻辑、嘎牙子是什么鱼——我们是怎么认识世界的、《舌尖上的中国》——后过程的美食考古、女性与考古学”等等,第一感觉是随笔散文,读来却是书如其名,你感受到的是思考的广度和积淀的深厚。有人说,理论之美就在于其严格规整的逻辑体系、严密的谋篇架构、庄严的理性思维,本书即是最好的例证。
    
    全书从哲学的基本要义入手,首先对考古学的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进行了阐释,进而将考古学理论分为五个层次,这是全书思考的核心。关于考古学的本体之思,也即考古学的存在之理,作者以11篇独立成章的小文,从认识论、逻辑学、辩证法甚至人生观角度分别作了论述,解答了考古学的“何以何能”。以太史公“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之语概括考古学的使命,精妙地阐述了考古学形而上的问题。而如何解决“形而上”的问题,那就是“解决眼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把手头上的工作认认真真地做好,切切实实地丰富考古学透物见人的途径。”平实凝练的话语中,考古学本真、核心的问题便了然于胸。
    
    对事物的本体有了充分认识后,接下来就是意义或作用的追问。书中又以6篇层层递进式的文章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层面加以论述,使我们对考古学的意义有了全方位的认知。本体论层面,即考古学研究让古代遗存有了意义,有了科学价值,也即我们熟知的以科学的田野考古所揭示的古代遗存;认识论层面,即考古学的“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材料为根本,所谓“材料牵着鼻子走”;而价值论层面,即考古学的社会价值,那就是鉴古知今,通过研究人类消失的过去而最终关照现实,考古学同样与时代紧密相连,不能脱离时代。而从历史学、人类学等形而上的角度理解,考古可以唤起群体的共同记忆、建构群体的身份认同,从而增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归属感。当下“传承文化根脉”“记得住乡愁”业已成为共识,而这一愿景无论如何也离不开考古学,因而它的作用是重大和深远的。由之得出考古学是一门科学,是以科学的方法探索人类的历史,提供人类过去的重要知识,而解释人类的过去,考古学不可或缺,研究人类自身不能没有考古学。称之为科学,那么考古学以何“面目”屹立学科之林?书中又以8篇文章阐释了“考古学的身份”,特别是引入格调的概念阐述了考古学格调的高下,考古学所具有的心理学特质等,极富创见。若说考古学理论,先解理论之义;欲言考古学科学,先释科学之义,这种寻根究底式的解答,学之广博,读之酣畅。
    
    基于考古学的哲学思考,作为中国考古学者关注中国考古学当为己任,而中国现代考古学是从西方引进的,那么如何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的考古学,当先从了解西方考古学入手。特别是对于引起较大争议的新考古学,作者以其6年的西方考古学求学经历,全面客观地审视了新考古学,指出“新考古学是一种尊重考古材料客观性的模式论,不是那种罔顾考古材料形成过程的模式论”。而我们同样重视考古材料的客观性,特别是近些年来,丰富多样的科技手段及多学科应用于田野考古,使我们工作的精细化、信息提取等水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常常受主观预设判断,对于遗存的形成、废弃、埋藏、改造等过程和原因,仍然缺乏深入细致的探究。因此,对于理解新考古学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山之石,仍在打磨”,我们先不论新考古学的高下,书中指出的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的态度,应当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对于考古学的本体、认识、价值、运用及中外考古学的比较等解析后,作者又对中国考古学进行了认真的反思,这是需要勇气的。中国考古学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特别是以苏秉琦、张忠培、严文明、俞伟超等为代表的老一辈考古学家经过大量的实践和总结,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中国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并指导和运用于中国考古学的实践。但是相较于实践,理论仍是我们的薄弱环节。身在其中,我们是否真正以旁观者的视角审视过?本书作者跳出圈外,对中国考古学的特点、理论、实践、问题、症结、发展路径等进行了全方位的审视,思考之深、剖析之彻,令人击节。当然,对此见仁见智,但是这种治学精神不应是我们所倡导的吗?
    
    慎思笃行。书中六至十一章,从理论、方法、实践及亲历的个案等方面深入阐述了“我们如何去做”的问题,理论的视角、方法的多元、实践的经验等等,对于我等长期躬身田野疏于理论思索的考古工作者来说,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通览全书,环环相扣、丝丝入理,是一部闪耀着哲学光芒的考古学理论之作,内容宏富、解构精妙、语言灵动、逻辑缜密,业内人士读之,给人以理论的浸润和方法的导引;门外人士读之,给人以知识的充盈和思维的启迪。诚如作者所言“微微的调侃,静静地沉思”,读来引人入胜、轻松愉悦,岂不美哉? 
    
    (《思考考古学》,陈胜前著,科学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定价50元。)
    
    (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2015年2月13日第4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