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雷公怒引连鼓辨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考古汇 杨泓 参加讨论

    湖北武昌东湖三官殿梁普通元年(520年)墓出土的画像砖上,在一方砖的上方中部出现一个裸身力士像。发表在《江汉考古》1991年第2期的简报中是这样描述的:“砖的中上方由八边和八个椭圆形组成图案,似应与表方位的“八卦”有关,图中有一赤体小人,双手持物,其物似锤亦或蛇,是否与古神话中的“雨师妾”有关?”文中所附那件砖拓片,清晰地看出人像作裸体力士形象,仅裆部束犊鼻裤,双手上扬各执一柄部较长的鼓桴,而且双足也用足趾夹持有同样形制的鼓桴。围绕着他的身体上下左右,是一圈连在一起的椭圆形的鼓,那个力士正挥舞手足,以四个鼓桴连续不断地击鼓,这正是东汉以来的雷公图像。
    
    砖拓片
    在中国古代,人们常以车声或鼓声来比拟雷声,也因此敷衍处一些有关的典故和神话传说。以车声比拟雷声,如晋傅玄《杂言诗》:“雷隐隐,感妾心,倾耳清听非车音。”至于有关的神话,以阿香推雷车最脍炙人口,见于《续搜神记》。人们更多地以鼓音拟雷声,认为雷乃天之鼓也。东方朔《神异记》说:“八方之荒有石鼓,其径千里,撞之其音即雷也,天以此为喜怒之威。”(《太平御览》卷13引)因此虚拟中的雷神的形象则多与鼓联系在一起,关于这类雷神的形貌,王充曾在《论衡·雷虚篇》中有颇为形象的描述,原文照录如下:“图画之工,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棰,若击之状。其意以为雷声隆隆者,连鼓相扣击之音也;其魄然若敝裂者,棰所击之声;其杀人也,引连鼓相棰,并击之矣。”
        
    当时将这种“雷公怒引连鼓”的图像绘于虚空之中,故此王充又在《雷虚篇》中提出诘问:“钟鼓而不空虚,须有箰簴,然后能安,然后能鸣。今钟鼓所悬着,雷公之足无所蹈履,安得而为雷?”
        
    东汉时右手执棰,左手执连鼓的力士形貌的雷公图像,到南北朝时略有变化,那就是原执手内的连鼓,改而呈环状围绕在雷公身体的周围,形成匀称的圆轮形状构图,雷公位于圆轮的中心,形象更为突出,举手投足都敲踏在不同的鼓面上,令人感到连鼓在雷公暴怒的敲踏之下不停地旋转,发出连续的惊人的轰鸣。整个画面充满强烈的动感,还有撼人心扉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其中典型的代表作,是敦煌莫高窟第249窟窟顶西披的西魏壁画。画中的连鼓雷神,是与西王母等中原汉族传统的神话题材图像一起出现的,它们绘在佛教洞窟的窟顶四披,是当时莫高窟艺术受到中原传统艺术影响的具体表现。
    
    莫高窟中西魏壁画中的雷公形象
    除了敦煌莫高窟的西魏壁画中的连鼓雷公图像外,在北朝的墓室壁画中也可以看到连鼓雷公的图像,其构图特点是以连鼓围绕在雷公身体周围,形成动感强烈的圆轮形状,可举山西太原北齐娄睿墓壁画为例。娄睿葬于北齐武平元年(570年)雷公壁画位于墓室顶部东壁十二辰之下,与青龙图像绘在一起,面积达1.4平方米。在十面雷鼓环绕之中的雷公,面相威猛,赤唇环眼,身躯赤裸而肌肉凸强,垂乳大腹,臂肘及腿膝后侧都有毛羽飞扬,只在胯下束白色短裤。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雷公以手足击踏连鼓不同,这里画出的是在双手两足都握持有黑色的鼓桴,手舞足蹈地连续敲击雷鼓,形象极为生动。类似的图像,早在北魏时期的墓室壁画中已有出现。
    
    娄睿墓中的雷公形象
    北朝的连鼓雷公图像已如上述,过去还没能见到有纪年的南朝的连鼓雷公图像,这一缺欠由武昌东湖三官殿梁墓画像砖的发现所弥补,其图像与娄睿墓的雷公图像基本相同,仅围绕雷公的连鼓数目略少,只绘出八面,但构图与手足均执桴敲击的姿态,如出一辙,这可以看出连鼓雷公是南朝和北朝都流行的绘画题材。(图片摘自网络)
    
    (全文来源:《逝去的风韵——杨泓谈文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